走访社树:文脉兴村的实践样本
杨超
十月风清,秋光正好。10 月 15 日,咸阳市乡贤协会党支部书记周少华带领协会一行 6 人,专程赴泾阳县王桥镇社树村开展调研走访,我有幸参与其中,亲历这座千年古村的文脉绵延与时代新声。社树村乡贤武健康等人热忱相迎,全程陪同讲解,为我们解锁了古村深处的历史密码与发展脉络。
调研组循着社树村的文化肌理,先后走访村史馆、乡村文化馆、中华水利会馆旧址、古城墙遗址、元驸马碑及村内街巷。通过实地踏勘、聆听讲解、深度座谈,我们全方位探寻村落历史文化保护的成效、文旅资源开发的路径及乡村文化建设的亮点,为后续精准赋能该村文化振兴积蓄思路、谋划良方。
社树村,一株扎根关中平原千年的 “文化古木”,既沉淀着厚重的历史底蕴,更坐拥得天独厚的发展禀赋。村落静卧于泾惠渠与泾河相拥的三角洲地带,南依泾河碧波,东临咸旬高速,关中环线穿村而过,便捷交通如脉络般为古村注入蓬勃生机。作为中国近现代水利先驱李仪祉先生相关纪念场馆的承载地,村内多处水利主题场馆星罗棋布,让 “水文化” 成为社树村独树一帜的文化标识,更赋予村落浸润千年的水利历史底蕴。
自然禀赋与产业发展的双向赋能,让社树村焕发别样光彩。这里沃土千里,风光旖旎,“冬看仲山积雪映晴空,夏闻泾河涛声伴清风”的景致声名远播,四季流转间花果飘香,让村落始终洋溢着鲜活气息。全村下辖 15 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 3319 人,4200 亩耕地孕育希望,依托优良的自然与人口基础,逐步构筑起养殖、种植、劳务输出与乡村旅游四大支柱产业。知名鲜奶加工企业雅泰乳业在此扎根生长,陕西鑫虎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聚集于以社树村为核心的 3 公里辐射圈,产业集群效应初露锋芒。2024 年,社树村及周边区域正式跻身陕西省高科技绿色食品工业园行列,为产业升级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在历史文化传承与活化利用的探索中,社树村的实践堪称典范。史料记载,元代以前便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明清时期,村内姚氏家族凭借雄厚实力富甲一方,商号遍布天下,更主持修筑村落城墙,为后世留存下珍贵的历史印记。如今,社树村深挖这份文化宝藏,将 “水文化”与古村底蕴深度交融:一方面打造示范街道,筹建民俗风情公园等四座主题公园,深耕乡村旅游,让游客在移步换景中触摸古村肌理;另一方面,在村内广场及主要街巷布设 7 处文化墙、5 个宣传牌,绘制 30 余幅主题绘画,打造 260 平方米的村史文化长廊,精心雕琢 “乡风文明一条街”,让文化元素如空气般融入村民日常生活。同时,4 个民俗 "小木屋"、4 个主题 “文化大院”、1 座文化剧场与 1 座图书室相继落成,为村民搭建起丰富的精神家园;道德宣讲队伍常态化开展活动,乡村锣鼓队、秧歌队等文化团体遵循 “节庆活动模式化、平常活动长效化” 原则,让特色文化活动点亮乡村夜空,让沉寂的历史文化 “活”"起来、“火” 起来。
作为社树村历史文化展示的核心载体,村史馆的建设与布展倾注了众人心血。在中共社树村支部委员会、社树村村民委员会的鼎力支持下,泾阳县社树文化发展研究会历时一年多精心筹备,如今这座承载着古村记忆的场馆已基本具备开放条件。馆内 100 平方米的布展空间被巧妙划分为北、中、南三个展室,以时间为轴线,系统铺展社树村从古至今的发展长卷:北室追溯远古至汉唐宋金元时期的早期发展轨迹,中室再现明清至民国时期的村落风貌与社会变迁,南室则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发展成就,生动勾勒新时代乡村建设的崭新图景。展陈物品征集过程中,村民及各界友好人士踊跃响应,通过捐赠、出借等方式献上大量珍贵实物,让展陈内容愈发丰盈,为参观者打造出可观、可赏、可感的历史文化体验空间。
这座村史馆,绝非一座普通建筑,而是一部镌刻着岁月沧桑的鲜活史诗。馆内陈列的不仅是逝去的往事,更是流淌在社树人血脉中的精神基因 ——“勤劳诚信”"的商道精神、“孝亲崇德”的家风传承、“担责奋进”的家国情怀,都在此得到淬炼与升华。它为公众打开了一扇读懂社树千年文脉的窗口,更在增强村民文化自信的同时,践行着 “激励现代、教育后人” 的使命担当。
调研中,咸阳市乡贤协会一行对社树村在历史文化保护、乡村文化建设及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的成果给予高度赞誉。每到一处,调研人员都细致查看现场情况,认真聆听村负责人关于资源开发、产业发展、文化活动开展的详细介绍,围绕盘活历史文化资源、提升乡村文化品牌影响力、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关键问题展开深度研讨。协会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与桥梁纽带作用,从文化挖掘、品牌推广、产业对接等多维度发力,为社树村的文化振兴之路添砖加瓦,助力古村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走得更稳、更远。
社树的风华,早已融入文脉商魂与君子之风。水兴则百业旺,千年流淌的泾水,孕育出古村两张熠熠生辉的名片 —— 冠绝关中的文脉与誉满川陇的商魂。
文风之盛,以刘、姚家族为翘楚。刘氏一门 “六进士三翰林”,刘灏参编《康熙字典》、纂修《广群芳谱》,学问文章光耀千秋;姚氏兄弟敏、德、凭、恩兴办学堂、刊行医书,以《济陽纲目》惠泽乡里。在这里,耕读传家的理念深植土壤,诗书继世的传统绵延不绝,“兴文重教”"的种子早已在每一寸土地上生根发芽。
商道之远,书写着秦商拼搏的传奇。从明初 “食盐开中” 到清代 “茶马交易”,姚氏祖辈紧抓历史机遇,足迹遍布全国,川藏商号星罗棋布,“沿途不食别家饭” 的佳话,正是其实力与信誉的最佳佐证。姚文青更将商事拓展至海外,尽显秦商 “轻利重义”的品格。当林则徐因茯茶康复而手书楹联,当乡贤代纳粮税的碑记镌刻功德,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将财富转化为德行、用商业反哺乡梓的儒商群体。
社树人的风骨,藏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与坚定的时代担当。近现代以来,这份风骨在岁月长河中愈发坚毅: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在此驻节,主持修建泾惠渠,将古代水利智慧与现代科学完美融合,福泽绵延至今;抗战烽火中,刘忠义、姚周陶等英雄儿女挥刀斩寇、浴血疆场;新中国成立后,姚日敏、邢振奎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壮烈牺牲,鲁长庆投身 “两弹一星”事业,用赤诚书写保家卫国的壮歌。
这份担当,同样闪耀在和平年代的每一个瞬间。民国大馑时的赈灾纾困,“虎列拉”疫情中姚志章(字文山)研方救命,彰显着乡邻间的守望相助;新时代里,“咸阳好人”张军利孝亲持家,抗疫英雄刘西艳火线入党,王敏博士深耕科技攻关,省人大代表王建军履职尽责,一代代社树人用行动诠释着 “孝亲崇德、担责奋进” 的精神内核。
社树常青,史光永耀。如今漫步社树村,古韵与新颜交相辉映:海角古寺的余音、古城墙的残垣与宽敞柏油路遥相呼应,教学楼里的琅琅书声与千年古渠的流水声和谐共鸣,新落成的村史馆则如一座桥梁,连接着古村的过去与未来。
我们深知,历史从不是冰冷的故纸堆,而是鲜活的生命传承。从秦渠汉渠到泾惠渠,水脉绵延不绝;从科举进士到现代学子,文脉生生不息;从古道商帮到现代企业,开拓从未止步。社树村,正以千年底蕴为基,以时代精神为翼,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续写着新的辉煌篇章。
(杨超 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乾县县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乾县融媒体中心原主任,先后获“陕西新闻奖”等省市以上作品奖百余次;咸阳市委、市政府表彰的“十佳新闻工作者”“十佳文明宣传工作者”;陕西日报社连续七年表彰的“十佳通讯员”;陕西省委宣传部表彰的“全省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工作者”。)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