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碗牛肉汤,是烟火人间最朴素的注脚,亦是时光深处最动人的记忆载体。在作者强军先生笔下,清晨五点半的厨房、粗陶盆里缓缓渗出的血水、灶火边轻轻捞起的浮沫,这些看似琐碎的熬汤细节,被赋予了岁月的温度与生活的智慧。
没有华丽辞藻,亦无刻意煽情,作者以细腻笔触,将熬汤的步骤与人生的哲思悄然融合——牛肉需经冷水浸、温水洗、文火炖,方能鲜嫩软烂;人生亦需经沉淀、打磨、等待,才可温润从容。从邻里间隔着院墙的问候,到两代人围绕灶台的传承,一碗汤里,装着的不仅是食材与调料的碰撞,更是烟火气里的亲情、善意与岁月沉淀的安稳。
当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步履匆匆,这篇散文恰似一碗温热的牛肉汤,以最质朴的文字,唤醒我们对慢生活的感知,让我们明白:最珍贵的滋味,往往藏在那些需要耐心等待的时光里;最温暖的幸福,永远氤氲在寻常人家的烟火之中。(364字)
【散文】
一碗牛肉汤里的时光烟火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清晨五点半,天刚蒙着一层薄纱似的亮,厨房里的水龙头便流出细碎的声响。熬汤人总在这时起身,从冰箱里取出前一晚切好的牛肉块,暗红的肌理间凝着细碎的脂肪,像是冻住的晚霞。他将牛肉放进粗陶盆,撒上一小勺盐,再缓缓注满冷水——这是熬汤的第一步,也是最不能急的一步,“盐要少,水要凉,才能把肉里的血水都引出来。”声音混着水流声,成了晨光里最妥帖的背景音。
粗陶盆静立灶台边,牛肉在冷水里慢慢舒展,暗红色的血水顺着盆壁缓缓渗出,清澈的水渐渐染上浅红,像春日里融化的桃花雪水。这一步是“给牛肉卸力”,让它把藏在纤维里的腥气尽数吐出,后续的汤才会干净纯粹。牛肉块在水里轻轻晃动,仿佛在与过往的生长岁月告别,从牧场里的风,到屠宰场的刀,再到此刻的陶盆,每一步都在为一碗汤的鲜美铺垫。
等血水浸得透彻,熬汤人端起陶盆,慢而稳地将水倒掉,动作轻缓,生怕把沉淀的血沫冲回肉里。接着换温水,水量刚好没过牛肉,再淋上一勺高度白酒,酒精度数必须够高,才能在煮沸时带着腥气一同蒸发。灶火点燃,蓝幽幽的火苗舔着锅底,锅里的水慢慢升温,细小的气泡从牛肉表面冒出来,先是零星几点,后来连成一片,像刚睡醒的鱼群在吐泡。
“煮出血沫就要关火,早了腥气去不净,晚了肉就老了。”熬汤人守在灶台前,手中握着一把细网漏勺,等水面浮起一层灰白色浮沫,便小心翼翼地舀出,动作轻得像在拾掇易碎的月光。旁人试过效仿,总嫌漏勺刮得太慢,想直接用勺子撇,结果溅起的水花烫了手,熬汤人接过漏勺,语气平和:“熬汤和做人一样,急不得,得顺着它的性子来。”
浮沫捞净,牛肉块露出原本的浅褐色,熬汤人用温水反复冲洗,水流要缓,水温要温,“用冷水会让肉的纤维突然收缩,煮出来就柴了。”温水里,牛肉块渐渐变得温润,表面的细小杂质被冲净,露出紧实的肌理,像被雨水洗过的鹅卵石,透着一股干净的敦实。
接下来的下料,是熬汤的秘诀,也是从不轻易外传的“看家本领”。调料罐摆得整整齐齐,没有琳琅满目,只有几个素雅的瓷罐,分别装着草果、山楂、高良姜、白芷和砂仁。“熬牛肉汤,最忌花椒八角抢味,牛肉本身的鲜才是根。”熬汤人一边说,一边将草果轻轻敲裂,露出里面褐色的籽,“草果要裂,香味才能透出来,但不能敲碎,不然会发苦。”
这几样调料各有使命:草果是“香引”,能把牛肉深处的香味勾出来;山楂是“软玉”,果酸让牛肉的纤维慢慢软化,炖出来又嫩又烂;高良姜是“鲜底”,辛香不冲,却能让汤的鲜味更扎实;白芷是“净手”,悄悄带走残留的腥气,只留肉香;砂仁是“点睛”,放得最晚,用量也最少,却能让汤的味道突然鲜活,像是给平静的湖面投了一颗石子,泛起层层鲜美的涟漪。
调料入锅,牛肉块重回锅中,注满温水,水量要足,没过牛肉两指宽。灶火转成文火,锅盖留一条细缝,让水汽慢慢蒸腾。此时的火要“似有若无”,火太旺,汤会浑浊;火太弱,香味又熬不出来。厨房里渐渐弥漫起香味,先是草果的醇厚,接着是高良姜的微辛,然后是牛肉本身的鲜香,几种味道交织,不像别的汤那样浓烈刺鼻,反倒像老茶,慢慢渗透,从鼻腔到喉咙,再到心里,暖得人发痒。
熬汤的时光漫长,从清晨到午后,三个小时在咕嘟声里缓缓流淌。熬汤人不常守在灶台边,会去院子里侍弄花草,或是坐在客厅里看书,偶尔起身添一勺温水,调整一下灶火。孩童总爱趴在厨房门口,看着锅里的汤轻轻翻滚,牛肉块在汤里舒展,颜色从浅褐变成深棕,汤面浮着一层薄薄的油花,像撒了一把碎金。
临近中午,香味飘出院子,邻居隔着院墙喊:“又熬牛肉汤啦?闻着就香!”熬汤人笑着应一声:“等会儿盛一碗给你尝尝!”这时便知,汤快好了。他打开锅盖,用筷子戳一下牛肉,能轻松戳透,便是火候到了。最后撒上一小撮砂仁,盖紧锅盖焖五分钟,“砂仁不能久煮,不然香味就散了。”语气里满是郑重,仿佛在完成一件重要的仪式。
汤成之时,熬汤人用勺子将牛肉块捞出,盛在白瓷盘里,撒上少许盐和葱花,便是一道简单的卤牛肉。汤则盛进粗瓷碗,汤色清亮,呈淡淡的琥珀色,撒一把切碎的香菜,热气袅袅,香味扑鼻。等候的人迫不及待端起碗,吹散热气,喝一口汤,鲜美的味道从舌尖蔓延全身,暖得胃里熨帖,连带着心里也变得柔软。牛肉入口即化,不柴不腻,纤维里吸满汤汁的香味,咀嚼间,尽是时光的醇厚。
后来,有人试着按此法熬汤,切肉、泡水、去沫、下料、慢炖,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可熬出的汤,总少了些记忆里的味道。原来那碗牛肉汤里,除了调料和牛肉,还有熬汤人的耐心,有晨光里的等待,有院子里的花香,有邻居的问候,那些藏在烟火里的细节,才是最珍贵的调料。
冬日里,常有孩童蹲在灶台边,像当年的孩童一样,看着牛肉在冷水里冒泡,看着熬汤人用漏勺捞浮沫,好奇地问:“为什么要用温水洗牛肉呀?”熬汤人笑着答:“因为温水温柔,不会欺负牛肉呀。”孩童似懂非懂点头,厨房里的香味依旧,时光在此刻重叠,从一代到另一代,一碗牛肉汤,承载着两代人的记忆,也藏着最朴素的生活智慧。
其实,熬汤与人生本就相似。那些看似繁琐的步骤,那些需要耐心等待的时光,都是为了最终的鲜美。正如熬汤人所说,急不得,得顺着性子来。牛肉需要时间吐出血水,需要文火慢慢熬煮;人也需要时间沉淀,需要经历岁月打磨,才能变得温润而有力量。
一碗牛肉汤,熬的是肉,炖的是时光,品的是生活。它没有复杂工序,没有昂贵食材,却有着最扎实的鲜美,恰似大多数人的生活,平淡却真实。在日复一日的烟火里,藏着最动人的温暖,如同那碗温热的牛肉汤,在漫长岁月里,始终暖着人心。(2235字)
共2611字 2025年10月14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