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新中国的历史坐标
罗光明
站在时光的这端,回首1950年,注定是新中国永载史册的一年。这一年,新生的共和国以石破天惊的伟大举动,重新跃上世界舞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矗立起一座新时代的界碑。
当金灿灿的阳光跃出东方地平线,1950年元旦的清晨,人们打开收音机,听到的第一个声音是雄壮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用国歌,拉开了新中国第一年的帷幕。
全国各地举行了盛大的群众庆祝活动:北京中山公园、北海公园五万群众大联欢;沈阳二十万群众集会庆祝;重庆十万群众大游行,观者如堵,途之为塞……欢乐的锣鼓声、歌声、笑声,把冻疑的空气消融为一片春意。
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宋庆龄热情洋溢地写道:“我们应将新中国第一年的意义深刻地写在历史中。”她把1950年称作“第一年的新中国。”
犹如初升的朝阳,年轻的共和国焕发出勃勃生机,新社会,新政府,新生活,新天地,所有一切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
“田野里轰隆轰隆响着拖拉机,无线电播送音乐,人们穿上新衣服跳舞,歌声从四面八方传来……”一位叫方记的年轻人记录下新中国第一年的开局瞬间,文章题目是《让生活更美好吧》。
新中国的天是晴朗的天,新中国的人民好喜欢,获得翻身解放的所有中国人对“新中国的第一年”充满热情与期盼。
继全国大陆解放后,这一年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又相继收复了被国民党盘踞的海南岛、万山群岛、舟山群岛等沿海岛屿。二野第十八军将士,克服道路不通、高原缺氧等重重困难,挥师雪域高原西藏。那次进军,仅骡马就损失了3000匹。
第一年的答卷不只是战场上的胜利,这一年新中国在经济恢复、社会重构方面,也交出不凡的成绩单。
这一年,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国营经济;关闭了妓院和大烟馆,将危害社会的毒瘤彻底铲除;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使3亿多农民分到约7亿亩土地,中国农民数千年来第一次成为土地的主人。
这一年,新中国建设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成渝铁路开工。也是在这一年,中断12年之久的京汉、粤汉两大铁路全线通车,加上此前恢复的陇海铁路,中国铁路网重新连成一片。
犹如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新中国以响亮的初啼,开启了迈向希望的新征程。
新中国的第一个元旦,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是在莫斯科度过的。毛主席曾两次访问苏联,也是一生唯一出访的国家。
经过两个多月紧张而微妙的博弈,中苏两国于2月14日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有关协议。为区别国民党与苏联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周恩来总理特地在新条约中加了“互助”二字。
新条约规定,苏联到1952年底,将原旧条约中在中国大连、旅顺、中长铁路获得
的权益,全部归还中国,并在经济、军事上对中国进行援助。此举无疑是新中国外交上的一次重大胜利。
条约签订后,毛主席在与斯大林会谈时开门见山说道:“当前最重要的是保障和平问题,中国需要三到五年的和平时间。”斯大林则乐观答道:“我们齐心协力,不仅能保障三到五年时间,而且能保障二十至二十五年,甚至更长时间。”
是的,战争已经结束了。在长年战争的废墟上,中国共产党人最大的渴望和期盼是和平,带领新中国投入到经济建设中。
从苏联返回的路上,毛主席在沈阳召开了东北局高级干部会议,毛主席在会上发出了裁减军队、全力投入经济建设的信号。
大批军人脱下军装,转向工厂、农村,仅中南军区就有60余万人复员。与此同时,一批高级将领脱去军装,成为新中国驻外使节。
毛主席在接见耿飚、姬鹏飞、袁仲贤等驻外大使时,高兴地对他们说,将军当大使好,希望你们多了解所在国经济建设的经验!
历经苦难的中国人民从废墟中站起来,怀着满腔热情,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建设新中国。谁都没有想到: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了!
两天后,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武装干涉朝鲜内战,并派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而在五个月前,他还信誓旦旦表示美国不干涉台湾事务。美国言而无信、出尔反尔,彻底激怒了中国人民。
美国仁川登陆后,朝鲜战争被逆转。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不顾中国政府再三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直接威胁到新生的共和国安全。
1950年10月1日。新中国的第一个国庆日。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的巨幅画像和金光闪闪的国徽,在阳光照耀下格外悦目。首都40万民众在整修一新的天安门广场上集会,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解放军各军兵种、民兵24209人接受了检阅,创下新中国历次阅兵人数之最。这次阅兵是在朝鲜战争严峻形势下举行的。
在天安门城楼观看阅兵和群众游行的毛主席,心情并不轻松。就在这一天,美国远东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向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发出了投降敦促书。也是这一天,金日成发来急电,请求中国直接出兵援助。
军情十万火急。当晚,中南海里灯火通明,气氛紧张。中央政治局连夜召开会议,研讨朝鲜局势。那晚,毛主席手夹香烟,一支接着一支不停地吸,彻夜未眠。
出兵还是不出,事关国运。新中国面临艰难抉择。毛主席反复权衡,思考再三,连续十八天夜不能寐,天天靠吃安眠药睡几个小时。
1950年的世界舞台上,力量的对比是赤裸而残酷的。刚满周岁的新中国,满目疮痍,一穷二白,与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相比,在经济、军事、国力等方面存在着全方位、无死角的代差性劣势。美国当时钢产量是8772万吨,中国只有60万吨,不及它一个零头;美国GDP为2800亿元,中国100亿元,与之相差28倍;美国拥有包括原子弹在内的各类先进武器,而我军装备还是“万国牌”,海空军几乎为零。
此外,国内百废待兴,民生凋敝,匪患尚未肃清。从1950年1月到10月,全国共发生土匪暴乱816起。仅川渝地区被土匪杀害的解放军官兵就达995人,而我军解放成都时也仅减员495人。
当时,187师政治部主任朱向离,即将出任新中国第一位驻外武官,走到离成都不远处的龙潭寺,遭遇土匪。他与警卫班19名战士全部牺牲。匪徒剥下他们衣服,开膛破肚,残忍至极。
历史又一次将共和国领䄂推向风口浪尖。毛泽东——这位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与风雷激荡时代共同造就的卓越领䄂,在“唇亡齿寒,户破堂危”的命运攸关之际,再次力挽狂澜,扭转乾坤,基于对战略形势的深刻洞察,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战略决策。
当全世界普遍预期,中国不会出兵时,毛主席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选择了对来犯强敌“亮剑”,这是何等的勇气与胆略!
当时西方报刊曾形容:中国与美国对抗,就像一个幼儿与专业拳手站在擂台上。而毛主席则豪迈地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国庆阅兵后的第19天,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0月19日傍晚,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
当晚,毛主席接到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报告后,只说了两个字:睡觉!
他终于可以安稳睡个觉了。
英勇的志愿军入朝后,首战两水洞,激战云山城,鏖战长津湖,12月底取得“清长大捷”,解放平壤,将联合国军赶到“三八”线以南。
历史就怕比较。13年前的12月,中国首都南京沦陷,30万军民惨死在日寇屠刀下。13年后的1950年底,新中国帮助朝鲜人民,收复了他们的首都。
经过两年零九个月的艰苦奋战,志愿军在烽烟滚滚、血与火的战场上,以“钢少气多”的大无畏气概,狠狠教训了“钢多气少”、狂妄傲慢的美国鬼子,打破了美帝不可战胜的神话,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光辉典范,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保家卫国英雄凯歌。迫使不可一世的美帝不得不低下头,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在谈判桌上,没有赢得想要的胜利。
著名人口学家马寅初,在东欧参加“保卫世界和平大会”时,从朝鲜传来的志愿军捷报,像一块巨石投入湖中,在会场上引发巨大反响。几千名各国代表站起来集体鼓掌,为新中国欢呼,时间长达十几分钟,这样的场面在国际会议中极为罕见。
英勇的志愿军前赴后继、信念如钢,涌现出30多万英雄功臣、近6000个英雄集体。同时也付出巨大牺牲,19.3万英雄儿女为祖国、为人民、为和平,献出了宝贵生命,包括毛泽东主席的长子毛岸英。
毛主席的好友周世钊,曾对主席说:“你不派岸英去,他就不会牺牲。”毛主席答:“我作为党的主席,自己的儿子不派去朝鲜,又派谁的儿子去呢?”
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工作人员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一个箱子里放着毛岸英的一件棉布衬衣、一顶军帽、一双灰袜。这几件遗物,毛主席整整保存了26年。
抗美援朝战争,打出的不仅是一场战争的胜利,更是一个民族立于世界的新姿态。此战后,规则开始由中国人书写。越南战争期间,中国明确警告美国:不得越过北纬十七度线!美国人这次变乖了,在长达十年越战期间,地面部队愣是没敢越过那条纬线一寸。
美国人为何这么听话?那是因为在朝鲜的三千里江山上,他们用无数士兵的生命,读懂了一个教训:中国人划下的底线,不容挑衅!
抗美援朝是新中国的立威之战、立国之战,正是中国人民的“不畏战”,换来了“站着”的话语权,赢得了应有的尊重与国际地位,使东方巨龙重新屹立于世界舞台。
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不仅守护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更在精神上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注入了新的灵魂,镌刻进中华崛起与世界变革的宏大叙事中。
这一年,一个名叫朱光亚的26岁青年,与52名留美学生,在纽约发表了《致全美留学生的一封公开信》,表达了对新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向往与热爱。
“回到祖国,去建设新中国!”在这个伟大目标感召下,数千留美留欧学生与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义无反顾回到祖国。他们中有:钱学森、郭永怀、邓稼先、何泽慧、赵忠尧、王希季、程开甲、吴自良……他们和朱光亚一起,成为共和国“两弹一星”元勋。
时光如水,岁月无声。站在今天,回望1950年不平凡岁月。这一年所带来的历史演变及产生的深远影响,宛如一座巍峨灯塔,其光芒照亮了过去,也指引着未来,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披荆斩棘,破浪前行!
罗光明,1973年1月入伍,在铁道兵四师19团历任战士、新闻报道员、新闻干事。1981年任《铁道兵》报社编辑、兵改工,后任《铁道工程报》《中国铁建铁道建筑报》编辑室主任、报社总编助理,至2014年退休。
责编:槛外人 2025-10-19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