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的短暂一生中,究竟研制了多少架飞机?纵观各类媒体报道与史料记载,普遍观点认为他仅制造了“冯如一号”与“冯如二号”两架飞机。但权威冯如研究专家陈应明通过考证提出:冯如其实还研制过“冯如三号”。
史料明确记载:冯如担任革命政府飞机队长时,所使用的飞机照片中,正是那架标注“一帆”、配备75马力发动机的寇蒂斯E-8-5型飞机。该机型由寇蒂斯工厂为美国陆军航空队研制,曾小批量生产,分别搭载40、60、75马力三种型号发动机。其设计特点为缩短前支架,机长25英尺9英寸,前方仅设一片水平升降翼,且将副翼移至翼后缘支架后方。而冯如对这架飞机进行了自主改进——将副翼改设在上翼后缘两端,通过下翼外伸的“米”形支架操控。基于这一显著改进,陈应明将其命名为“冯如三号”。
为何“冯如三号”最终湮没于历史,再无后续?
陈应明结合现代航空设计经验分析:飞机设计绝非简单照搬其他机型外形,仅从外观无法判断核心的重心设置等关键参数。他援引友人黄汉纲的实地考证:1989年3月8日,黄汉纲曾走访104岁的老人郑尚尧。据老人回忆,当日他挑着缸瓦沿街叫卖,途经新宁城南门桥旁一所学校的大操场时,见上千人围观一架飞机,听闻是冯如即将进行飞行演示。他凑近看到冯如身着黑西装、头戴鸭舌帽、脚蹬长筒皮靴,那架飞机的机翼由帆布制成,机身以木条搭建构架,并用铜丝对角加固。因当时县长正在讲话,他急于叫卖便先行离开,未能目睹后续飞行过程。
结合这段回忆,陈应明推测:当时飞机停放于聚集了上千人的操场,未必有足够的滑跑空间,其能否顺利起飞存疑;且目前并无其他旁证史料记载该机的飞行情况,因此这架改进后的飞机,大概率仅作为展示用途,未能实现正式飞行。
此后,随着清帝退位,广东革命航空队解散,“冯如三号”的踪迹彻底成谜,唯有“冯如二号”留存于世。据冯如妻子回忆,“冯如三号”因长期存放,诸多部件已锈蚀损坏,后续虽经装配修理,可能进行过试飞,也曾为宣传航空事业开展过飞行表演。由此可见,冯如回国后确实研制过这架改进型新飞机,陈应明为其定名“冯如三号”,具备充分的合理性与可信度。
从1909年首飞成功的“冯如一号”,到1910年性能迭代的“冯如二号”,再到投身革命后改进研制的“冯如三号”,短短数年里,冯如与他的团队始终在航空技术的探索中突破前行。“冯如三号”的特殊意义在于,它不仅是冯如技术创新的延续,更承载着他“航空救国”的理想——回国后投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试图以航空力量助力民族独立,这架改进型飞机正是他将技术理想与家国情怀深度结合的见证。
1909年冯如在旧金山湾区的奥克兰成功试飞中国人制造的第一架双翼飞机
遗憾的是,时局动荡之下,革命航空队的短暂存在未能为“冯如三号”留下更多发展空间,而冯如本人也在1912年的一次飞行表演中,不幸失事牺牲,年仅29岁。这位中国航空事业的开拓者,终究未能亲眼见证自己倾注毕生心血的航空梦生根发芽,其壮志未酬的遗憾,至今读来仍令人扼腕。
但冯如以生命践行的“航空为国”精神,早已化作照亮中国航空事业的精神火种。在他之后,一批批航空先驱循着他的足迹前行:王助参与设计中国首架水上飞机,厉汝燕推动航空教育发展,中国航空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艰难岁月中为民族航空事业筑牢根基。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航空事业迎来全新篇章。从自主研制歼击机、轰炸机打破技术封锁,到“两弹一星”工程铸就大国重器;从“运-20”“C919”等大飞机翱翔蓝天,到“嫦娥”探月、“祝融”探火、“天宫”遨游太空,中国早已从航空大国迈向航天强国。冯如当年“成一绝艺以归飨祖国”的夙愿,在一代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中成为现实。
九三中国空警-600预警机惊喜亮相
如今,当中国的飞行器穿梭于天地之间,当航空航天事业成为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回望百年前冯如与他的“三号”飞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段被重新发掘的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从一人一机的孤勇探索,到万千儿女的聚力前行,冯如播下的航空火种,早已在中华大地上燎原成炬,照亮着中华民族不断向上的飞天之路。
冯创志,曾任恩平报社社长、总编辑,恩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恩平市贸易局长,恩平市外经贸局长,恩平市发改局长。退休后至今被聘为中央和省驻江门记者协会高级顾问;恩平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恩平市冯如文化研究会创会第一副会长。2015年被中国创新管理研究院聘为客座教授;国内多家主流媒体专栏撰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