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同舟:
论阅读、友谊与作家之魂
杂文随笔/李含辛
暮色中的咸阳,秋意渐浓。李春光先生的书房却亮如白昼,75岁的他,那双曾执笔写就《问故乡》的双手,正轻轻摩挲着新购的《战争与和平》与《庄子》,活像一位老将军在擦拭心爱的宝剑。书页翻动的声音,与窗外咸阳湖的涛声交织,仿佛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而我的案头,余华的《活着》、苏童的《妻妾成群》、莫言的《红高粱家族》静静排列,墨香与思绪缠绕,仿佛一群书中的“老友”在向我招手,说:“快来和我们一起玩呀!”这一幕,恰似两位旅人于书山小径相遇,相视一笑——原来,阅读不仅是作家的粮仓,更是灵魂的灯塔,而作家间的友谊,恰是这灯塔下最温暖的微光。
一、阅读:友谊的起点与共鸣的桥梁
李春光先生与我,年龄相差十四岁,却因阅读结下“英雄之谊”。他读《红楼梦》,我读《活着》,看似题材迥异,实则都在探索“人”的困境。他在贾府的兴衰中看到历史的轮回,我在福贵的挣扎里触摸生命的韧性。这种共鸣,超越了年龄与地域的界限,恰如苏童所说:“好的作家,总能在书中找到另一个自己。”我们购书并非附庸风雅,而是渴望与伟大的灵魂对话,在思想的碰撞中确认自我的坐标。当李春光先生谈起他新读的《百年孤独》,眼中闪烁的光芒,与我初读《活着》时的震颤如出一辙——他兴奋得像个孩子得到了心爱的玩具,而我则像发现了新大陆的探险家。这便是阅读的力量,让孤独的创作之路有了同行的星光,也让我们的友谊在书页间悄然生根,就像两颗种子在书海中相遇,共同发芽成长。
二、阅读:友谊的深化与精神的共鸣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更显珍贵。李春光先生购国学经典,是怕传统在喧嚣中失声,就像怕自家祖传的宝贝被埋没在垃圾堆里;我读当代文学,是怕对现实的感知钝化,就像怕自己的眼睛被蒙上了一层雾。作家若停止阅读,便如困守孤岛的匠人,技艺再精,终难突破藩篱。莫言曾言:“我的抽屉里永远放着几本没读透的书,它们是我的‘未完成’。”这种对未知的敬畏,正是创新的源头,也是我们友谊的深化。当我们翻开《问故乡》,看到李春光先生将两岸三地的故事熔于一炉,便知阅读如何让地域的界限消融,让文化的基因焕发新生,也让我们的友谊在共同的热爱中愈发深厚,就像两杯美酒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香醇。
三、阅读:友谊的传承与创新的火种
李春光先生与我,不仅是文友,更是师友。他购书,我购书,我们都在用阅读对抗遗忘,用创新点燃未来。阅读之于作家,是沃土,是磨刀石,是共鸣的桥梁,更是创新的火种。它让我们在书页间相遇,在对话中成长,最终将万卷书化作笔下的一行字,一行字,连成一片照亮人心的星空。而我们的友谊,恰似这星空中的一颗星,虽不耀眼,却足以照亮彼此前行的路。就像两个在黑暗中摸索的人,互相给对方递上一盏灯,虽然灯光微弱,但足以让彼此看清前方的路。
结语:书页间的永恒对话
咸阳的秋夜渐深,李春光先生的书房仍亮着灯。我的案头,余华、苏童、莫言的书页微微卷起,仿佛在等待下一场思想的交锋。阅读之于作家,是沃土,是磨刀石,是共鸣的桥梁,更是创新的火种。它让我们在书页间相遇,在对话中成长,最终将万卷书化作笔下的一行字,一行字,连成一片照亮人心的星空。而我们的友谊,恰似这星空中的一颗星,虽不耀眼,却足以照亮彼此前行的路。就像两个在书海中漂泊的旅人,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共同驶向那充满希望的彼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