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草记
文/李樯
梅兰竹菊入画,
海棠芍药入室,
我呢,我则拥有着
全部的荒野
麦冬,马唐或香附子
我见过它们在风中唱歌
或遭霜雪凌辱的日子
我爱这些同类,在这世上
那么多的同类,
我们一起
在人间疯长。
(载《成子湖诗刊》2025年3月刊)
李樯,诗人,小说家,诗歌作品见于《诗刊》《人民文学》《十月》《诗歌月刊》《扬子江诗刊》等。出版有诗集《挑灯夜行》,《地球旅馆》。
在属于自己的“荒野”里疯长
——李樯《杂草记》赏读
文/公羊叶卤
著名诗人李樯《杂草记》这首诗,初读平白如话,再读却觉滋味深长。它未饰华丽辞藻,未使复杂技巧,只是像朋友聊天般娓娓道来,却在这质朴的语言中,为我们打开了一片广袤的精神原野。
诗歌开篇,诗人即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对比:“梅兰竹菊入画,/ 海棠芍药入室”。梅兰竹菊,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四君子”,象征着高洁的品格;海棠芍药,也是备受青睐的观赏花卉,被请入庭院、室内精心照料。它们代表着一种被主流文化所认可、被世俗社会所推崇的“成功美学”。它们入画、入室,意味着它们获得了某种“身份”和“位置”,成为了被定义、被欣赏、被陈列的客体。
而诗人笔锋一转:“我呢,我则拥有着/全部的荒野”。这个“呢”字,带着一丝轻微的反转和自问,更有一份清醒的自我认知和选择。他没有选择成为“梅兰竹菊”或“海棠芍药”,没有去追求那种被框定、被规训的“美”与“价值”。他的归属,不在画中,不在室内,而在那无边无际、充满原始生命力的“荒野”。这里的“拥有”并非占有,而是一种精神上的认同与融合。他本身就是荒野的一部分,荒野也因他的认同而成为他丰沛的精神资源。
这种选择,并非酸葡萄心理的自我安慰,而是一种主动的价值重估。它体现了一种独立的生命哲学:生命的价值不必依附于外界的评价体系和既定的审美标准。与其挤在被人精心布置的“室内”争得一席之地,不如在广阔的“荒野”中成就一个完整而自由的自我。
诗人的目光,投向了那些具体而微的杂草:“麦冬,马唐或香附子”。这些名字对于城市读者而言可能有些陌生,它们是最普通、最常见,甚至常被农人视为需要清除的“害草”。诗人没有去歌颂遥远的、象征性的植物,而是将深情赋予这些脚下真实存在的生命。这种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姿态,一种向下凝视、关怀具体而非抽象存在的姿态。
他看见了这些杂草完整的生命历程:“我见过它们在风中唱歌/或遭霜雪凌辱的日子”。“唱歌”与“凌辱”,构成了生命的一体两面。风中摇曳的欢愉,是生命自由、奔放、享受存在的时刻;而霜雪的欺凌,则是生命必然要承受的苦难与严酷。诗人用一个“见”字,表明他不是居高临下的怜悯,而是平等的、陪伴式的观察与共情。他见证了这些卑微生命的喜悦与悲伤,坚韧与脆弱。正是这种对生命全貌的接纳,使得他的爱超越了简单的欣赏,成为一种深刻的理解。
诗的结尾,情感升华至顶峰:“我爱这些同类,在这世上/那么多的同类,/我们一起/在人间疯长”。
“同类”一词,是这首诗的诗眼,也是理解诗人内心世界的关键。诗人毫不犹豫地将自己与杂草视为同类。这种认同,消解了人与植物、主体与客体的界限,建立了一种基于共同生命本质的深厚联结。他们共同的特质是什么?是“在人间疯长”。
“疯长”这个词,用得极好,充满了野性的力量。它描述的是一种不受约束、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这种生长,可能不优雅,不循规蹈矩,不符合“园艺标准”,但它真实、顽强、充满内在的冲动。无论是肥沃的土壤还是贫瘠的角落,只要有一线生机,它们就能扎根、蔓延,展现出生命最原初、最本真的状态。
由此,我们便可窥见诗人本真暖人的内心世界:一是深刻的边缘者自觉与自豪。他自觉地站在了主流价值的边缘,如同荒野中的杂草。他不追求成为中心的、被景仰的“名花”,而是在边缘地带找到了自己的群体和归属。这种边缘,不是失落,而是选择;不是贫瘠,而是富饶(“拥有全部的荒野”)。二是“自然本性”的坚守。在他的价值观里,保持生命的本真,远比修饰外表、迎合标准更重要。“疯长”意味着拒绝被修剪、被塑形,意味着接受自身的混乱、不规则,并视其为生命力的证明。三是广博的、基于命运共同体的爱。他的爱,指向了世间所有如杂草般普通、顽强而又常常被忽视的生命。这种爱,源于对共同命运(都会经历风霜雨雪)和共同特质(都在努力生存)的深刻理解。这是一种悲悯而坚韧的大爱。
《杂草记》是一首为平凡生命、为野性灵魂所作的赞歌。它通过“名花”与“杂草”、“室内”与“荒野”的对比,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一种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拒绝被定义,拒绝被规训,在主流价值之外,寻找并肯定自身存在的意义。
它告诉我们,生命的美和价值,可以有不同的维度。不必人人都去争做“梅兰竹菊”,安心做一株“麦冬、马唐或香附子”,在属于自己的“荒野”里,与“同类”们一起,历经风雨,自由“疯长”,这本身就是一种完整、丰盛且值得去爱的人生。这首诗,对于那些在世俗标准下感到迷茫、压抑,或觉得自己“不够成功”、“不够美丽”的普通人而言,无疑是一种温柔而有力的慰藉与鼓舞。它让我们有勇气去重新审视脚下的土地,发现那些被忽略的、顽强的美,并最终与那个最真实、或许也有些“野”的自己,和解,并相爱。
2025.4.23稿于直隶一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