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父亲的算盘
夜已经深了,院子里宴席的喧嚣早已散去,只留下满地的瓜子皮和空酒瓶,在月光下泛着清冷的光。
林大山送走最后一位客人,脸上的红光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静的凝重。他走进里屋,就着昏黄的灯泡,再次将那份录取通知书捧在手里,一个字一个字地仔细看着,仿佛要将那些陌生的专业名称都刻进脑子里。
李秀英收拾完碗筷,撩起围裙擦着手走进来,看到丈夫这副模样,脸上的笑意也淡了下去,轻声问:"他爹,咋了?"
林大山没抬头,手指在通知书下方的一行小字上摩挲着:"学费,五千八。住宿费,一千二。书本费、杂费......这还没算上路费和生活费。"
他顿了顿,抬起头,眼睛里布满了血丝:"秀英,咱家存折上,还有多少钱?"
李秀英走到炕边,从枕头底下摸出一个小布包,一层层打开,里面是一本深红色的存折。她翻开存折,手指在最后一行的数字上停住了:"连零头算上,三千一百四十二块八毛。"
屋子里陷入一片沉默。只有墙上的老挂钟,"滴答、滴答"地走着,每一声都敲在夫妻俩的心上。
"还差得远啊......"林大山长长地叹了口气,那口气仿佛是从肺腑最深处挤出来的。
"要不......"李秀英犹豫着开口,"把圈里那头猪卖了吧?虽然还没到分量,但也能换个千把块。"
"不够。"林大山摇头,"就算把家里能卖的都卖了,也凑不齐。"
他猛地站起身,在狭小的屋子里来回踱步,脚步沉重。突然,他停在墙边,伸手摸了摸土坯墙上一道深深的裂缝——那是去年地震时留下的。
"我去借。"林大山的声音很轻,却带着破釜沉舟的决心。
"借?"李秀英一惊,"跟谁借?这年头,谁家有余钱啊?"
"总能借到的。"林大山的目光望向窗外漆黑的夜,"为了知远,这张老脸,我不要了。"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透,林大山就换上了他最好的一件中山装——虽然洗得发白,肘部还打着补丁,但这是他唯一能穿出门见人的衣服。他仔细刮了胡子,把乱糟糟的头发用水梳得服帖些。
李秀英往他布兜里塞了两个窝窝头:"路上吃。"
林大山点点头,没说话,推着那辆除了铃铛不响哪里都响的自行车出了门。
他的第一站,是十里外镇上的妹妹家。
妹妹林小梅嫁了个木匠,日子还算过得去。见哥哥来了,连忙迎进屋。妹夫王木匠正在院子里刨木头,木屑飞扬。
"哥,你怎么来了?"林小梅给林大山倒了碗水。
林大山搓着手,有些局促,但还是硬着头皮开口:"小梅,妹夫,知远考上大学了。"
"哎呀!这可是天大的喜事!"林小梅惊喜道。
"可是......"林大山艰难地说下去,"学费还差不少。我想着,先从你们这里挪一点,等秋收卖了粮食,一定还。"
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王木匠放下刨子,走进来,在裤子上擦了擦手:"大哥,不是我们不借。只是前阵子刚买了批木料,手头也紧。再说了,小军明年也要上高中了,这花钱的地方多着呢......"
林小梅偷偷扯了扯丈夫的衣角,王木匠却装作没感觉到。
最后,林小梅偷偷塞给林大山两百块钱:"哥,这点钱你先拿着,不多,是我们的一点心意。"
林大山捏着那两张皱巴巴的百元钞票,感觉它们像烙铁一样烫手。
"谢谢。"他哑着嗓子说,转身推着自行车走了。身后,传来王木匠压低的声音:"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还不如早点学门手艺......"
林大山装作没听见,用力蹬上自行车,朝着下一个亲戚家骑去。
这一天,他跑遍了方圆三十里内所有可能借到钱的亲戚家。
在堂叔家,堂婶哭穷说儿子要娶媳妇,彩礼钱还没凑齐;在表舅家,表舅母直接说前年借的五百块还没还;在远房侄子家,人家客客气气地请他吃了顿饭,然后说钱都存了定期,取不出来......
夕阳西下时,林大山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自行车筐里,除了早上带去的两个窝窝头,只多了一小叠零零散散的钞票。
他一支在炕上,连端碗的力气都没有了。
李秀英数了数那叠钱:八百五十块。加上家里的积蓄,还差将近一半。
"明天,"林大山的声音沙哑,"我去找林老栓。"
村支书林老栓是村里最有威望的人,也是林家沟少数几个在外面见过世面的人。
第二天,林大山提着一篮鸡蛋,再次走进林老栓家。
"大山啊,我知道你的来意。"林老栓让他坐下,递过一支烟,"知远是咱们村第一个考上名牌大学的,这是全村的光荣。这忙,我得帮。"
林大山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
"但是,"林老栓话锋一转,"我家的钱也不多。这样,我以村委会的名义,给你做个担保,你去信用社贷款。"
"贷款?"林大山一愣。这个词对他来说太陌生了,带着一种危险的味道。
"对,贷款。"林老栓点点头,"现在国家有政策,支持贫困学生上学。利息不高,等知远毕业工作了,很快就能还上。"
林大山犹豫了。借钱已经让他抬不起头,贷款更是他想都不敢想的事。那意味着,在原本的债务上,又加了一层利息的枷锁。
"大山,"林老栓看出他的犹豫,语重心长地说,"眼光要放长远。知远这孩子,将来是要做大事的。你不能因为眼前这点困难,耽误了孩子的前程啊。"
这句话,像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林大山心中的天平。
三天后,在林老栓的担保下,林大山从镇信用社贷出了三千块钱。当他颤抖着手在贷款合同上按下红手印时,感觉按下的不是指纹,而是半辈子的身家性命。
晚上,林大山把所有的钱摊在炕上——家里的积蓄、借来的钱、贷款。他一张一张地数着,数了一遍又一遍。
"够了,"他终于抬起头,对李秀英说,"不仅够了,还能给知远买身新衣服,买个好点的行李箱。"
李秀英看着丈夫布满血丝的眼睛和一夜之间多出来的白发,鼻子一酸,别过头去。
夜深了,林大山却毫无睡意。他摸出旱烟袋,点燃一锅烟,辛辣的烟雾吸入肺中,带来一丝虚幻的慰藉。
账是算清了,可他心里清楚,另一本无形的账,才刚刚开始。这本账上,记着亲戚们若即若离的眼神,记着信用社那份沉甸甸的合同,记着全村人殷切的期望,更记着一个父亲孤注一掷的豪赌。
他将所有的希望,都押在了远在上海的那个儿子身上。
月光透过窗棂照进来,落在那些皱巴巴的钞票上。林大山掐灭烟,小心翼翼地将钱整理好,用油布包了一层又一层,塞进了贴身的衣兜里。
明天,他就要去邮局,把这些承载着全家人希望的票子,寄给远方的儿子。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