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文学研究院
长沙,岳麓山下爱晚亭
散文:湘 楚 遗 韵
作者:天鹰 - 丽水龙泉
五月的一个清晨,初夏虽然巳经来临,遗留的春风还在阳光明媚的大地上如此自由地飘荡,微微拂动着人们的脸庞。我打点行装,心中涌动着有点急迫的心情,催促着自己朝着湖湘之地的省城长沙方向前行,一路跋涉山水,只为求师问道,参加国内一流的历史学者、清华大学史学教授秦晖老师在此举办“近代史的湖南人”的游学活动。车窗外的景色从熟悉的城市街景渐变成江南的青绿,稻田泛着油亮的光泽,偶尔掠过几座白墙黛瓦的村落,风里似乎都带着湘楚大地特有的湿润气息,更让这场求知之旅多了几分期待。
出发前的一段时间里,刚全文阅读了美国史学博士裴士锋先生(美国史学家史景迁的弟子)所著有关中国地方史学著作《湖南人与现代中国》,和描写太平天国运动的《天国之秋》的两部作品。我读后为之感叹:一个美国老外,只在上世纪90年代受差遣来长沙的一所雅礼中学当过两年的英语教师,及受家族先人在民国初期(1915年)在长沙生活过的渊源影响,裴在回国后,把湖南当成他“第二故乡”,一种“湖南情结”使他心心念念,魂牵湖湘,广集资料,深入耕耘,写出了这两本很有独到见解、颇具史学份量的有关近现代湖南人是如何抓住契机强势崛起,以其特有的民族主义观念,并积极参与及引领中国近代史上维新、变革、革命等过程的力作,资料之翔实、眼光之独到,写出了“霸蛮之地”湖南人的强悍、独特、激情,及“敢为天下先”的勇猛精进之精神;书中那些关于湘军将士作战细节的描写,仿佛能让人看见百年前湘人手持兵器、冲锋陷阵的身影,那份“不服输、不后退”的劲头,即便隔着文字也能清晰感知。
而作者在《湖南人与现代中国》该文中,并不认同中国的现代化转型是由首都与通商口岸地区启迪带动内陆省份的普遍观点;而认为湖南人在近代史上,由于1851年国内“太平天国”起义兴起,而以湖湘士子曾国藩回家乡大力创办湘军为转折,湖南省在后续的历史上人才辈出、并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所进行的思想及政治变革的力行,带动了中国近代史的走向;
而曾在长沙参与维新变革的梁启超对近代湖南人也有很深的印象,他把任侠尚气的湖南人比作日本萨摩和长州的武士,预言“可以强天下而保中国者,莫湘人若也”。这份评价并非空穴来风,后来谭嗣同、黄兴等湘籍志士的行动,恰恰印证了这份“强天下”的担当。
另外湖南乡土史学家唐浩明(湘潭人)的《冷月孤灯—静远楼读史》,以他深厚的家学渊源和对湖南籍名人如曾国藩和杨度等人的深入了解,此书写的也是颇见功力,尤其对曾国藩这位承前启后、独领风骚,既具卓越军功、又兼文才诗赋的先贤豪杰(杨昌济语)的本质一生,刻画的入木三分:把他青年时代的科举考场多次高中得意、中年临危受命组织湘军、终克邪教组织“太平天国”这样一位晚清“中兴名臣”的人生过程,客观呈现;而另一位长沙“地标作家”谭伯牛的《湘军崛起》也是写的各有千秋;但两位作家的作品相比,本人感觉唐浩明的作品内容更具史学深度,比谭先生的作品更具内涵;读唐浩明笔下的曾国藩,不仅能看到一位政治家的谋略,更能看到一位文人的自省——那些关于“克己修身”的家书片段,让这位历史人物多了几分烟火气与真实感。
研究湖南历史,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中国漫长的古代史上,这个地处南方的内陆省份,仅出过屈原、周敦颐、王夫之等为数不多的几个著名人物;而屈原的故乡其实在湖北秭归(宜昌),只是后期在楚国宫廷里遭排挤被贬谪到湖南,投江的汨罗江也是在现湖南范围内,因为当时楚国国土就包含了湖北全境和湖南的北部;而汉代著名史论文章〈过秦论〉的作者贾谊,虽然声名显赫,也只在谪居湖南时当过长沙王太傅,却是河南洛阳人;而只有北宋的周敦颐和晚明清初的王夫之这俩位,才是真正的湖南籍士子。如今汨罗江畔仍有屈原祠,每年端午时节,当地百姓会驾着龙舟竞渡,用最质朴的方式纪念这位与湖南结下深厚缘分的诗人,让这份文化记忆代代相传。
自近代史的19世纪50年代以来,以曾国藩创办湘军为发端和转折点,回家乡招集聚合起大批湘楚人才、率领他们走出湘楚大地南征北战,经过数年艰苦卓绝的征战,终克太平天国、创立不朽军功;后又因避“功高震主”之祸,而大批裁减湘军将士回归故里,这些走南闯北视眼开阔,并积累军功和财富的将士回乡后,即开始“置田地、聘塾师、教子弟”,为大力培育家族子弟人才,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并播下了优良的种子,并成为培育年青一代人才的孵化基地。那些回乡的将士或许未曾想到,他们为子弟延请塾师的举动,竟在无形中为湖南埋下了“重教育、育人才”的种子,才有了后来“惟楚有才”的盛况。
在我看来,真正让“三湘四水”风气为之一开,引领湖湘百年风流者,是曾国藩。在湖南历史长河里,曾国藩可谓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个标志性人物。
长沙,岳麓书院
同时也由于湘楚大地长期文化的蕴集积累:如北宋时即开始创办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和南宋时创办“城南书院”,这里曾经名师云集,南宋大儒学者朱熹和张栻进行过著名论学争辩的“朱张会讲”,就在这里举行;据说当时“朱张会讲”时,各地学子纷纷前来听讲,书院内外人头攒动,连周边的客栈都住满了人,那种“为求知而聚集”的盛况,堪称古代版的“学术峰会”;而“千年庭院”岳麓书院的正大门两边,那付“惟楚有才,於斯为盛”的楹联,却由清代的清嘉庆年间岳麓书院山长袁名曜,和当年一位“明经才子”张中阶合作撰写;此联一旦撰就挂出,立即风闻天下,更增添书院的无穷魅力,也成了湘楚文化自信的鲜明标识,湖南历史上重视培育文脉和教育的传统可见一斑;
在漫步岳麓之千年庭院时,让我们感到惊艳的还有这样一副楹联:右联是:“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北宋时期出生在湖南道县的周敦颐先生在江西九江为官时,自号“濂溪先生”,并在其所著名篇〈爱莲说〉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倡导着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品格,并身体力行,此文可谓是千古传颂之名句;周并提出“至诚主静”的道德论,成为宋朝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及文学家和哲学家。濂溪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名位,主要不是一位文学家,而是一位哲学家;正如现代湘籍学者王鲁湘先生所评价“他不是一位普通的哲学家,而是一位开宗立派的哲学家;不是一位普通的哲学流派的开宗立派的宗师,而是左右了中国文化走向和基本性格的道学或者叫理学的开山宗师”,右联以此人之人品道德文章作为湖湘文化之源,实至名归,使众人感叹心服!如今岳麓书院内仍有“爱莲池”,池中的莲花虽非千年古莲,却也年年盛开,翠绿的荷叶与粉嫩的莲花相映,仿佛在默默诠释着周敦颐笔下的君子风骨,也让“濂溪一脉”的传承有了具象的依托。
而左联是:“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该联把长江所纳之湘水支流置于浩荡长江之上,把长江视为湘水余波,口气之大近于狂妄,但仔细一看,此联却是湖南晚清经文学家王闿运老先生所撰,我们不禁哑然失笑:该老先生文才了得,并精通“帝王学”,并带出少年才俊杨度,老师和弟子俩人一贯才高气傲,何况在中国近代史上湖南确是群星璀璨,英才辈出,王老先生在此联中正充分展现出湘人那种傲视天下的气慨,也就不足为奇了!以及王闿运“帝王学”的传人杨度也曾大声喊出“如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的豪言,更体现出湖南人“舍我其谁”的霸蛮血性;
在中国近代史的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开始,湖南三湘大地开始出现井喷似地、不断人才辈出之现象:如中兴之臣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功勋卓绝,并率先主导了中国向西方学习以谋自强的“洋务运动”;以及“睁眼看世界”并率先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中国首次担任出使欧洲公使的郭嵩焘,他领衔公职首先走进了欧洲(英国),接受着西方先进文明的洗礼,回国后并由此承受“独醒之累”的巨大压力却依然痴心不改,后半生为催醒愚昧而沉睡的中国而尽心尽力;在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不愿流亡日本,却挥毫写下“去留肝胆两昆仑,我自横刀向天笑”的不避斩首流血的血性壮士谭嗣同;以及不负林则徐生前重托,在晚年还力排众议、“老当益壮”全力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左宗棠等,如群星灿烂、辉耀苍穹;对中国的近代史的走向和发展产生着“开风气之先”的重大影响,使人惊叹不巳!这些湘籍先贤的故事,如今仍在湖南的街头巷尾流传——无论是湖南长沙雨花区左宗棠的墓园,还是浏阳的谭嗣同故居,都吸引着后人前来瞻仰,感受那份穿越百年的家国情怀,而他们的精神,也恰是“惟楚有才”最好的注脚。
湖南籍的士人学者王夫之,在明亡清兴之际,坚守士人气节,坚称自己是“明朝遗民”,走进山林,甘守寂寞,并沉心努力著书立说,成为湖南人坚守民族主义的精神偶像!湖南人的民族主义思想,有它两个层面的东西:面对外来夷狄时,有着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思想;同时,近代史上一部分湖湘人才,也以“湖南人”为傲,有着湖南本籍的民族主义思想,以谭延闿为代表,曾发动多次的“湖南自治运动”,并怀有创建“湖南国”的理想情怀,充分显示出湖湘文化的独特性!王夫之隐居著书的石船山,如今已成为文化圣地,那些留存下来的手稿残页,虽历经岁月侵蚀,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他“宁死不事清”的气节,而这份气节,也融入了湘楚文化的血脉之中。
我们这些学子,跟随着秦晖老师走进湖南的三湘大地:我们将登上岳阳楼,放眼瞭望洞庭湖那“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美景,体验先贤们“先忧后乐”的高尚情怀;登楼时恰逢阴天,湖面笼着一层薄雾,远处的君山若隐若现,风从湖面吹来,带着淡淡的水汽,让人瞬间读懂范仲淹“淫雨霏霏,连月不开”的意境,也更懂“先忧后乐”背后的深沉;我们将攀登岳麓山,漫步爱晚亭,我们会在此驻足瞻仰近代仁人志士的英魂陵墓,感受着他们为了改良维新、追求共和而不惜流血赴死所创造的业绩:如陈天华为唤醒民众在日本的决绝蹈海;“桃源渔父”宋教仁一生为追求宪政在中国的实现而喋血身亡;黄兴为共和的创立和守护而沤心沥血拼杀战场;蔡松坡将军至死护国并为此振臂一呼的气概,都将深深激荡着我们的情怀,同时也让我陷入沉思:湘楚先贤当年那种不计个人得失,为理想敢于喋血蹈海、舍生忘死的豪情,在我们现代中国人身上,还剩几许?我为此无语… ;爱晚亭旁的枫叶虽未到染红的季节,却也绿意盎然,阳光透过叶片洒下斑驳的光影,仿佛在无声地呼应着先贤们“为理想燃烧”的热血,而这份热血,也让“於斯为盛”的气象有了更鲜活的生命力。
岳阳,岳阳楼
我们沿着先贤湖湘士子们的历史足跡,走进岳麓书院,感受着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每一支风荷,它们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书院内的石碑上刻着历代学子的名字,指尖抚过那些模糊的字迹,仿佛能与百年前的读书人隔空对话,感受他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志向,而这志向,正是“湘楚遗韵”得以传承的核心力量。
湘楚的人文历史如湘江般的源远流长,由于我们的到来,更由于名师秦晖老师那充满历史洞见的精采演译讲解,它那几千年蕴育的内在气质和霸蛮血性终至被激发出来,将把我们的这场“历史文化之旅”淬炼的更富内涵也更加精彩!游学归来,岳麓书院大门前“惟楚有才,於斯为盛”的楹联仍时时在脑中萦回,千年书院的历史厚重与文化风华,更让我难以释怀,遂赋〈沁园春〉一词以抒胸臆,为此次湘楚行作结:
沁园春·咏岳麓书院
千载潇湘,岳麓衡东,风流蕴崇。望三湘才俊,儒风蔚起;名山坛席,湘泽潜龙。庭院幽深,丹枫似火,别径桐荫意韵浓。弦歌续,听鹿鸣深院,邹鲁遗踪。
朱张义理交融,船山论,清音震碧穹。叹筠仙拓境,新途渐启。曾胡陶左,洋务图鸿。汇萃东西,掇菁撷华,承继前贤兴学宫。期英哲,秉鼎新革故,鹏举苍穹。
(2021年5月6日—12日湘楚行)
作者简介:
朱剑雄 浙江龙泉人,现居龙泉市。
1、1985年5月, 参加龙泉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 成为第一届 “文代会” 代表;龙泉文联和诗词学会成员;
2、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85年至88年毕业);
3、本人八八年电大毕业后,即离开单位自创企业,生产出口产品;从21世纪开始从事文学散文和古诗词写作,至今有60多篇散文和若干古诗词作品,在“名师大家谈”、“简书”等多种文学自媒体上发表过不少作品;最近正在整理多年创作的散文作品,计划明年中旬出一本个人散文集;
4、龙泉市诗词楹联学会,已在<诗会微刊>上发表多篇诗词作品
5、本人还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省根艺研究会会员
投稿须知:
1.本刊为公益平台,欢迎公益投稿。
2.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原创作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投首发作品。
4.本平台刊发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书法、绘画等。
5.投稿作品一经刊登,本刊以及中国雨巷文学社所属机构均有使用、出版之权利。
6.投稿作品7日后未刊登,作者可自行处理,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须提供:
1.文本、2.作者简介、照片
3.朗诵者简介、照片,4.诵读音频、视频
投稿联系热线:13306500910
杭州文学研究院
首席顾问:黄健
海外顾问:鄧瑛(德国)、王静(英国)
院长:陈继业
常务院长:毛建一
副院长:王志成
文学编辑部
总编:陈继业(兼)
主编:韩菜菜、朱双碧
本期编辑:陈继业
(2025年 10月19日)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