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蚁族聚集地
北京西站的人潮比上海更汹涌,带着北方特有的粗粝感。林知远拖着行李箱,跟着指示牌挤上地铁。车厢里弥漫着汗味和早餐食物混杂的气味,人们表情麻木,紧贴着彼此,像沙丁鱼罐头。
他在网上提前联系了一个合租房,位于北五环外一个庞大的小区。地铁转了两次,又换乘了拥挤的公交车,颠簸了近两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小区是典型的千禧年左右建造的塔楼,外观陈旧,楼间距狭窄。
根据地址找到单元楼,爬上昏暗的六楼,敲响了一扇贴着福字、漆皮脱落的防盗门。一个穿着背心、头发油腻的年轻男人开了门,打量了他一下:“租房的?”
“嗯,我是林知远,之前联系过。”
“进来吧。”
房子是老旧的三室一厅,被隔成了五个房间。客厅也被木板隔出了一间,只留出一条狭窄的过道。空气中混杂着外卖、烟味和潮湿霉变的味道。男人带他看了最小的那间,大约六七个平方,放了一张单人床、一个破旧的电脑桌和一把椅子后,几乎就没有转身的余地。墙壁斑驳,能看到之前租客贴海报留下的胶印。只有一个窄小的气窗,对着隔壁楼的墙壁。
“月租九百,押一付三,水电宽带均摊。”男人语气干脆,“我是二房东,姓王。其他房间住的也都是上班的,规矩就一条,别影响别人。”
九百。比上海那个隔间还贵。林知远心里一沉,但还是点了点头。他需要尽快安顿下来,准备明天的面试。
付了钱,拿到钥匙,二房东就回了自己房间,关上门,里面很快传来游戏音效声。
林知远把行李箱塞到床底,坐在吱呀作响的床上。房间闷热,他打开那个小气窗,几乎感觉不到风。隔壁传来模糊的电视剧对白,另一个房间有人在打电话,声音激动。这里就是他在北京的起点了,一个典型的“蚁族”聚集地,承载着无数像他一样漂泊青年的梦想与挣扎。
第二天,他早早起床,仔细熨烫了那套西装,前往那家数据公司面试。公司在一个共享办公空间,规模很小,只有十几个人。面试流程很简单,经理看了看他的简历,问了些基础的技术问题,似乎对他985的学历还算满意。
“我们这边刚开始做数据业务,需要能吃苦、学习快的年轻人。薪水是五千,试用期八折,三个月。有项目奖金,但不保证。”经理语气平淡,“能接受的话,下周一来上班。”
五千块。在北京,扣除房租、交通、吃饭,几乎所剩无几。而且,没有保障。
林知远看着经理那张缺乏热情的脸,又想起空荡荡的钱包和下个月要付的房租。他几乎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本。
“……能接受。”他听到自己说。
第二十四章 求职马拉松
数据公司的工作,远没有想象中光鲜。所谓的“数据分析”,大部分时间是枯燥的数据清洗、录入和制作简单的图表。经理承诺的培训,也只是丢给他几本过时的工具书。公司业务不稳定,同事之间关系淡漠,各自盯着屏幕,很少交流。
五千块的薪水,在北京过得捉襟见肘。合租房的公共区域脏乱不堪,室友们作息混乱,深夜的游戏声、清晨的洗漱声,都让他难以安眠。他学会了在菜市场关门前去买打折的蔬菜,学会了煮一大锅面条吃好几顿。
但这份工作至少给了他一个留在北京的理由,一个暂时喘息的机会。他不敢松懈,利用晚上时间继续学习编程,在网上投递更多简历。他的目标不再局限于光鲜的大公司,开始投向一些规模稍大、业务更稳定的科技公司。
求职变成了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他利用午休时间偷偷刷招聘网站,下班后拖着疲惫的身体修改简历、准备面试。一次次投递,大多石沉大海。偶尔获得的面试机会,也常常在技术面或HR面败下阵来。
一次面试中,面试官尖锐地指出他的项目经验过于单薄,缺乏复杂的业务场景处理能力。另一次,HR委婉地表示,他的“综合背景”与公司“精英化”的团队形象不太契合。
挫败感如影随形。他感觉自己像在一个巨大的迷宫里奔跑,出口明明就在眼前,却总是隔着一道透明的墙。985的学历,从最初的光环,渐渐变成了一个略显尴尬的标签——高不成,低不就。
合租房的室友们,也都是各行各业的“北漂”。有销售,有客服,有设计师。晚上,大家偶尔会在狭小的厨房碰面,一边煮泡面,一边抱怨工作的压力、房东的无情、北京的房价。
“读那么多书有啥用?还不如我卖保险挣得多。”一个做销售的室友灌了口啤酒,嘟囔道。
“至少你还有盼头,我们这种吃青春饭的,过了三十都不知道能干啥。”另一个在呼叫中心的女生叹了口气。
林知远默默听着,没有插话。他们的迷茫和压力,他感同身受。但他内心那份不甘,却无法像他们一样轻易说出口。他肩上扛着的,不仅是自己的生存,还有那份沉甸甸的家族期望。
一天晚上,他接到母亲的电话。
“远儿,在北京咋样?工作顺心不?吃得好不?”母亲的声音带着一如既往的牵挂。
“都挺好的,娘,工作不累,吃的也好。”他努力让声音听起来轻松,“等发了工资,我给家里寄点。”
“不用不用!你自己留着花!大城市开销大……”母亲连忙拒绝,又压低声音,“你爹……就是惦记你,怕你压力大。村里人老问,说你985毕业,在北京肯定挣大钱了……”
林知远握着手机,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他看着合租房斑驳的天花板,听着隔壁传来的游戏音效,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挂了电话,他打开电脑,屏幕上还停留着一家心仪公司的招聘页面。要求:三年以上相关经验,精通多种技术栈,有大型项目经历……每一条都像是一道鸿沟。
他感到一种深深的疲惫,从身体到灵魂。这场求职马拉松,似乎看不到终点。他像一只上了发条的陀螺,被生存和期望抽打着,不停地旋转,却不知最终会停在哪里,或者,会不会在某一刻彻底散架。
北京的夜空,看不到星星,只有城市灯火映照出的昏黄光晕。他关掉电脑,躺在吱呀作响的床上,合上眼睛。明天,还要继续。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