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借钱的日子
父亲的病像一块巨石投入死水,在林知远本就窘迫的生活里激起绝望的涟漪。三千多块的积蓄,对于大病治疗而言,不过是狂风中的一粒沙。
他必须借钱。
这个念头让他感到一阵生理性的屈辱。从小到大,他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是父母的骄傲,是靠着奖学金和勤奋走过来的。开口求人,比让他连续熬夜加班还要艰难。
第一个电话打给了大学里关系还算不错的李锐。
“喂,知远?稀罕啊,怎么想起给我打电话了?”李锐的声音依旧爽朗。
“李锐……”林知远喉咙发紧,“我……我家里出了点事,我爹病了,急需用钱……你看能不能……先借我一点?”他几乎是挤出了这段话。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病了?严不严重?需要多少?”
“挺严重的,要去省城医院……五千,不,三千也行!”林知远下意识地降低了数额。
“三千啊……”李锐的语气有些为难,“知远,不是我不借,我这才工作没多久,房租、应酬……手头也挺紧的。这样,我先给你转一千,你别嫌少,应应急。”
“谢谢……够了,谢谢。”林知远涩声道。
很快,手机收到转账提醒,一千元。后面跟着一条信息:“兄弟,挺住。”
接下来是吴文昊。电话接通后,背景音很安静。
“文昊,是我,林知远。”
“知远?有事吗?”
同样艰难地重复了借钱的话。
吴文昊沉默的时间更长。“知远,我的情况你也知道,家里管得严,工资大部分都上交了……我最多能凑五百给你。”
“五百也行,谢谢。”
“嗯,保重。”
他甚至尝试着联系了周凯。电话响了很久才接通。
“哪位?”周凯的声音带着疏离。
“周凯,我是林知远。”
“……哦,有事?”语气平淡。
林知远硬着头皮说明了情况。
“借钱?”周凯似乎轻笑了一声,“林知远,不是我说你,以你的能力,在北京混到要借钱的地步?我最近投资了个项目,资金也周转不开,不好意思。”
电话被干脆地挂断。
听着电话里的忙音,林知远靠着冰冷的墙壁,慢慢滑坐到地上。胸口像破了一个大洞,冷风呼呼地往里灌。昔日同窗的反应,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情冷暖,也照出了他此刻的落魄。
他翻遍了通讯录,那些曾经一起在图书馆奋斗的名字,那些在社团有过一面之缘的同学……最终都没有拨出去。他知道,结果不会有什么不同。
合租房的室友?他甚至连开口的勇气都没有。大家同是天涯沦落人,谁又比谁宽裕多少?
最终,他只借到了一千五百块。加上自己的积蓄,不到五千。
他立刻将这笔钱全部转给了母亲。“娘,先拿着给爹看病,我……我再想办法。”
母亲在电话那头哭了:“远儿,苦了你了……爹娘没用……”
挂了电话,林知远在黑暗中坐了整整一夜。借钱的屈辱,对父亲病情的担忧,以及对自己无能的愤怒,交织在一起,几乎将他的理智撕裂。他第一次如此深刻地体会到,钱,不仅仅是货币,更是尊严,是救命稻草,是压垮希望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三十二章 晋升无望
父亲的病像一道阴影,笼罩着林知远在北京的每一天。他不敢告诉父母自己真实的经济状况和工作困境,每次通话都强装镇定,说工作顺利,钱够用。
在公司里,他变得更加沉默,也更加拼命。他希望能尽快转正,希望能得到加薪,哪怕只是一点点,也能为父亲的治疗多添一份力。他主动承担更多琐碎的工作,加班到最晚,对赵经理的安排唯命是从,甚至对张姐等人的排挤也忍气吞声。
然而,他的努力似乎并没有被看见,或者说,被选择性忽视了。
三个月试用期快结束时,赵经理把他叫到办公室。
“小林啊,这几个月表现还不错,能吃苦。”赵经理端着茶杯,慢悠悠地说,“公司决定给你转正。”
林知远心里稍稍一松。
“不过呢,”赵经理话锋一转,“你也知道,公司现在业务压力大,效益一般。所以这个转正薪资嘛……就在试用期基础上加五百,四千五。你看怎么样?”
四千五。在北京。林知远的心沉了下去。这个数字,甚至比不上一些餐厅服务员的工资。他张了张嘴,想提一下父亲生病急需用钱的情况,希望能争取更多,但看到赵经理那不容置疑的表情,话又咽了回去。
“谢谢经理。”他低声说。
“好好干,年轻人,机会有的是。”赵经理公式化地鼓励了一句,便示意他可以出去了。
转正了,但希望却更加渺茫。四千五的月薪,扣除必要的开支,能寄回家的寥寥无几。而父亲的病像个无底洞,后续的治疗费用根本无法估量。
更让他感到绝望的是,他清楚地看到,在这个公司,晋升的道路几乎被堵死了。重要的项目永远轮不到他,核心的技术也不会让他接触。赵经理需要的是一个听话、廉价、能处理杂事的劳动力,而不是一个有潜力、需要培养的下属。张姐那些“元老派”则牢牢把持着有限的资源和上升空间。
一次,公司接了一个稍微大点的项目,需要有人负责一部分数据建模工作。林知远觉得这是个机会,主动向赵经理请缨。赵经理却拍了拍他的肩膀:“小林,这个项目比较复杂,你还是先把手头的基础工作做好。项目让张姐他们负责,你配合一下就行。”
他再次被排除在外。
看着张姐等人围绕着项目忙碌,偶尔投来带着优越感的目光,林知远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他空有985的学历,空有熬夜苦学来的技能,却在这个小小的池塘里,连一点水花都溅不起来。
晋升无望,加薪艰难。他就像一头被拴在磨盘上的驴,无论多么努力,都只能在原地打转。父亲的医药费,家庭的期望,个人的前途……所有这些沉重的负担,都压在他这具疲惫不堪的躯体上,而他能够创造的價值,却如此微薄,如此不堪重负。
他站在公司狭窄的走廊尽头,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北京的冬天,看不到尽头。他的未来,似乎也笼罩在这片沉重的灰色之中,透不进一丝光亮。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