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体力劳动的价值
租用站点的电动车,租金高昂,几乎吞噬了林知远每天收入的三分之一。这逼迫他必须跑得更多、更快,才能勉强维持收支,并一点点积攒父亲的手术费。
他不再有任何杂念。什么985,什么哲学,什么社会分层,什么周雨薇……所有这些,都被他强行从脑海中清除出去。他的世界里只剩下三样东西:手机上的派单信息、电动车的电量、和目的地。
他成了站点里最沉默,也最拼命的骑手。不再因为顾客的一句指责而内心波澜,不再因为爬十几层楼而暗自抱怨,不再因为系统的超时警告而焦虑恐慌。他将自己完全工具化,像一个被输入了固定程序的机器人,精准、高效、不知疲倦地执行着“取餐-送餐”的循环。
体力劳动,剥离了所有精神层面的附加意义后,呈现出一种残酷而纯粹的价值。
它的价值,直接体现在手机账户里跳动的数字上。完成一单,收入增加几元;超时或差评,收入相应扣除。简单,直接,没有任何模糊地带。这种即时反馈,与他过去在学业和职场中那种漫长而不确定的回报周期,形成了鲜明对比。
汗水浸透工服,膝盖隐隐作痛,腰背酸胀难忍——这些身体的感受,不再是需要克服的困难,而是他正在“创造价值”的证明。每一次爬楼后急促的心跳,每一次在车流中穿梭后肾上腺素的飙升,都清晰地告诉他:你在努力,你在赚钱。
这种纯粹,带来了一种奇异的平静。当他不再去思考“我为什么会在这里”、“这有什么意义”时,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反而减轻了。他只是跑,不停地跑,像西西弗斯推石,像拉磨的驴转圈,动作本身成了目的。
他甚至开始从这种极致的体力消耗中,体会到一种掌控感。虽然无法掌控平台的规则、城市的交通、顾客的情绪,但他可以掌控自己的速度和耐力。他熟悉这片区域的每一条捷径,知道哪个路口可以抢出几秒钟,如何调整呼吸才能在上楼时节省体力。在这种微观的掌控中,他获得了一丝可怜的主体性。
当然,这种“价值”是廉价的,是用巨大的身体损耗换来的。但他别无选择。父亲的手术费像一座大山,他必须用最直接的方式,一铲一铲地去挖掘。
偶尔,在等红灯的几十秒里,他会看着那些坐在空调公交车里、或者开着私家车的人们。他们或许有体面的工作,稳定的收入,不必为下一顿饭、下个月的房租发愁。他们与他的区别,仿佛隔着一个宇宙。
但他不再感到愤懑或不公。他只是平静地看着,然后,在绿灯亮起时,第一个冲出去。
体力劳动的价值,在于它能最直接地兑换成生存资料。对于此刻的他来说,这就是全部的意义。至于精神上的荒芜,尊严的磨损,未来的渺茫……这些都成了他必须支付的成本。
他接受了这个交易。
第五十九章 读书无用论争议
夏末的一天,林知远接了一个送往大学城的订单。取餐的是一家网红奶茶店,门口排着长队,大多是附近大学的学生,穿着时尚,青春洋溢。他们谈论着即将开始的学期,谈论着社团活动,谈论着考研和出国,言语间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林知远默默地排在队伍末尾,橙色的工服在人群中格外扎眼。他能感觉到一些目光落在他身上,带着好奇,或者一丝不易察觉的优越感。
“诶,你看那个外卖员,看起来挺年轻的,怎么干这个?”一个女生小声对同伴说。
“可能没读书吧,或者读不下去了呗。”同伴不以为然地回答。
“也是,现在大学生送外卖的也不少,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还不如早点出来赚钱。”
“读书无用论”。这几个字像针一样,刺进林知远的耳朵里。他低着头,盯着自己磨损的鞋尖,感觉脸颊有些发烫。他不是“没读书”,他是读了太多书,却依然走到了这一步。
取到奶茶,他骑车前往送餐地点——大学里的一栋研究生公寓。在公寓楼下,他遇到了一个熟人,是他大学时一位教经济学的副教授,姓刘。刘教授显然也认出了他,脸上露出极为惊讶的神色。
“林知远?”刘教授推了推眼镜,难以置信地看着他这一身打扮,“你……你怎么……”
林知远感到一阵无地自容的窘迫,他硬着头皮,将奶茶递给出来取餐的学生,低声道:“刘老师。”
刘教授看着他,眼神复杂,有惋惜,有不解,最终化为一声叹息:“唉……可惜了。当年你成绩很好的……怎么会……”
林知远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发现自己无从解释。难道要告诉老师,是因为专业不对口?是因为就业市场残酷?是因为家庭变故?所有这些理由,在眼前这身工服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我……我还有单要送,老师再见。”他仓促地说完,几乎是逃离了现场。
骑上车,逃离那个充满学术气息的校园,他感觉心脏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读书无用论”,这个他曾经嗤之以鼻的观点,此刻却像鬼魅一样缠绕着他。
他真的无用吗?他寒窗苦读十几年,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最终就只是为了证明“读书无用”?
他不甘心。可现实又狠狠地抽打着他的不甘。
晚上,他回到地下室,在手机推送的社会新闻里,看到了关于“高学历人群从事基础体力劳动现象”的讨论。评论区里争论激烈。
一派认为这是“脱下长衫”,认清现实,值得肯定;另一派则痛心疾首,质疑教育投入与回报的严重倒挂,哀叹“读书无用论”沉渣泛起。
他一条条地看着那些评论,感觉自己像是一个被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标本。有人同情,有人嘲讽,有人理性分析,有人情绪宣泄。
但无论哪种观点,都无法改变他此刻的处境。他就是那个活生生的、引发争议的案例。
“读书无用”?或许不是知识本身无用,而是在这个急速变化、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单一的教育路径和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正在承受巨大的冲击。个人的努力,在结构的性的困境面前,显得如此渺小。
他关掉手机,躺在冰冷的铁架床上。地下室的霉味依旧,身体的疲惫如潮水般涌来。
争论毫无意义。无论别人如何看待“读书无用论”,无论他自己内心有多少不甘和挣扎,他明天依然需要早起,需要租用那辆昂贵的电动车,需要奔跑上百公里,去赚取父亲的手术费和自己的生存资料。
这就是他必须面对的现实。至于有用还是无用,留给别人去争论吧。他只能在这条自己选择的、或者说被命运推入的轨道上,继续前行。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