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硕士就业率低于本科
一则不起眼的教育部统计数据,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在骑手们的闲聊中泛起了微澜。某知名高校发布的年度就业质量报告显示,该校部分人文社科类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首次低于本科毕业生。
这个消息,让林知远所在站点的休息区陷入了一种诡异的沉默。几个明显是研究生学历的年轻骑手,脸色变得不太自然。一个戴着厚厚眼镜、自称是某“双一流”大学哲学系硕士的骑手,苦笑着摇了摇头:
“早知道这样,还不如本科毕业就出来找工作。多读了三年书,多欠了三年的债,结果发现……出路反而更窄了。”
他的话像一根刺,扎进了每个人的心里。林知远想起自己当年,也曾将考研视为提升竞争力、延缓就业压力的途径。现在看来,对于许多专业而言,这条路可能只是将困境推迟了三年,甚至因为期望值的升高而变得更加艰难。
“硕士就业率低于本科”,这反常的现象背后,是产业结构与教育供给的深层错位。市场需要的是能立刻创造价值的技能,而部分硕士培养体系却可能更偏向理论和学术,与市场需求脱节。同时,拥有更高学历的毕业生,对薪资和岗位的期望也更高,在就业市场收缩时,反而陷入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那个哲学硕士骑手叹了口气:“我们导师都说,现在能进个好中学当老师都算烧高香了。可那么多硕士,哪来那么多教师岗位?”
学历的层层加码,并没有自动转化为竞争力的提升,反而可能在某个临界点后,出现收益递减。这种“学历通胀”的残酷现实,让这些曾经的天之骄子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多年苦读的价值。
林知远默默地看着他们,仿佛看到了另一种可能的、属于他自己的平行人生。如果他当年选择了读研,今天的境遇是否会更好?还是说,只是换了一种方式,体验同样的迷茫与挣扎?
第七十三章 专业与市场需求脱节
哲学硕士的叹息声仿佛还在耳边,林知远又亲身经历了一次“专业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鲜活案例。
他接到一个送往某科技产业园区的订单,收件人是一位姓王的经理。当他将餐盒送到对方公司前台时,恰好听到王经理正在电话里大发雷霆:
“……我要的是能熟练使用TensorFlow、有实际图像识别项目经验的人!你给我推荐个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来有什么用?课程表里倒是什么都沾点边,实际动手能力为零!我们现在项目火烧眉毛,没时间从头培养小白!”
王经理挂断电话,余怒未消地接过林知远手中的餐盒,随口抱怨了一句:“现在这些大学专业设置,跟市场需求简直是两张皮!”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林知远记忆的闸门。他当年所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何尝不是如此?课程庞杂,从宏微观经济学到国际贸易实务,从金融学到市场营销,看似面面俱到,但深度远远不够。等到毕业时才发现,金融机构需要的是扎实的数理和编程背景,外贸公司更看重实战经验和客户资源,而他们这些“万金油”毕业生,反而缺乏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他的一位同学,毕业后进了银行,却发现自己大学里学的经济学理论,在柜台日常工作中几乎用不上,反而需要从头学习各种操作流程和营销技巧。另一位进了外贸公司的,则发现学校教的信用证流程跟实际操作相差甚远,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外语能力和海外渠道。
他自己的经历更是如此。大学里苦读的宏观模型、博弈理论,在送外卖的路上,唯一的作用可能就是让他更深刻地理解了自己为何会“沦落”至此——他的“供给”(所学的宽泛理论知识)与市场的“需求”(具体的、实操性的岗位技能)严重错配。
这种脱节,不仅仅是个人选择的失误,更是教育体系与产业发展速度不匹配的结构性问题。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更新缓慢,难以跟上技术迭代和市场变化的步伐,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就像出厂即落伍的产品,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林知远推着车离开科技园区,心里充满了无力感。个人的努力,在宏观的结构性错位面前,显得如此渺小。他,以及无数像他一样的毕业生,仿佛成了这种脱节代价的具体承担者。
第七十四章 地域失衡
春节的气息越来越浓,站点里弥漫着一种思乡与焦虑交织的复杂情绪。骑手们的话题,逐渐从抱怨平台和顾客,转向了“过年回不回家”、“明年还来不来北京”。
林知远沉默地听着。回家?他不敢。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考量,更是心理上的负担。他无法面对父母期盼的眼神和乡亲们好奇的询问。他编织的那个“在北京挣大钱”的谎言,在熟悉的乡土环境中,会显得格外脆弱和可笑。
“地域失衡”的问题,在骑手这个流动性极高的群体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来自中西部或东北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他们的家乡,缺乏足够的工作机会和满意的薪资水平,迫使他们像候鸟一样,每年往返于故乡与他乡之间。
一个来自河南的骑手老李,灌了口白酒,红着眼睛说:“谁他妈不想留在老家?老婆孩子热炕头!可老家那点工资,够干啥?孩子上学,老人生病,哪一样不要钱?不出来拼,咋整?”
另一个来自东北的小伙子则叹气道:“我们那儿,除了考公务员、进国企,就没啥像样的出路。可一个岗位几百人抢,没点关系想都别想。”
他们都集中涌向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一线或新一线城市。因为这里机会多,收入高。但他们也清楚地知道,这里的房价、户口、教育成本,如同天堑,让他们永远只能是这里的“过客”和“建设者”,而非“安居者”。
这种地域间的巨大发展差距,导致了人才的单向流动和局部地区的过度竞争。像林知远这样的毕业生,宁愿在北京送外卖,也不愿回到家乡小城寻找可能存在的、但薪资较低的机会。因为巨大的收入落差,以及那种“回去了就可能再也出不来”的恐惧,牢牢地束缚着他们。
林知远看着老李和那个东北小伙子,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们都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推着,背井离乡,在这座庞大而陌生的城市里,从事着最基础、最不稳定的工作,将青春和汗水挥洒在这里,却很难真正扎根。
他摸了摸口袋里那张几乎被磨破的全家福,照片上的父母笑容依旧。他知道,自己和他们一样,成了这场地域失衡洪流中的一滴水,被裹挟着,漂泊不定,找不到可以靠岸的港湾。
夜深了,讨论声渐渐平息,只剩下此起彼伏的鼾声和窗外隐约传来的车流声。林知远躺在冰冷的地下室床上,睁着眼睛,望着低矮的天花板。故乡与他乡,就像天平的两端,而他,悬在中间,进退两难。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