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职业规划模糊
四月,北京迎来了短暂的春暖花开,但林知远的心境并未随之明朗。平台的补贴大战渐趋平息,单量和收入回归到一种令人焦虑的“正常”水平。他像一头被蒙住眼睛的驴,围着磨盘日复一日地转圈,却不知磨盘外是何光景。
“职业规划”这四个字,对他而言,早已变得陌生而奢侈。
回想大学时代,学校的职业规划课程多是流于形式,讲讲简历制作、面试技巧,请几个所谓的“成功校友”分享经验,内容空洞,与现实脱节。他当时和大多数同学一样,抱着“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想法,认为凭借F大学的金字招牌,找份好工作顺理成章。
何曾想过,需要如此细致地规划每一步?
他看过身边同学的选择:一部分削尖脑袋往“热门”行业里钻,金融、互联网,不管是否适合,只求一个“高大上”的起点;另一部分则盲目跟风“考公”、“考编”,将稳定视为最高目标,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还有一部分,则像他一样,在现实的碰壁后,陷入迷茫,随波逐流。
缺乏对自身兴趣、能力结构的清醒认知,也缺乏对市场趋势和行业前景的理性分析,他们的选择往往基于道听途说、短期利益或peer pressure(同辈压力),导致职业路径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
林知远现在才明白,职业规划不是在毕业前夕填一张表就能完成的。它应该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调整的过程,需要贯穿整个大学阶段,甚至更早。需要大量的社会实践、行业洞察和自我探索。
可惜,他明白得太晚了。现在的他,被生存的压力裹挟,每天思考的只是如何完成今天的单量,如何凑齐下个月父亲的药费。长远的规划?他连明天会在哪里、会遇到什么状况都无法预料,又如何去规划那虚无缥缈的未来?
第八十二章 高校就业指导不足
一次,林知远送餐到F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办公室里,几位老师正忙碌地整理着各类招聘会的资料,墙上贴满了色彩斑斓的就业率统计图表,数字光鲜亮丽。
一位学生干部模样的女生正在向老师抱怨:“老师,这次的‘职业生涯工作坊’还是讲简历和面试吗?能不能请些真正在企业里做 hiring 的HR,或者讲讲不同岗位的实际工作状态?”
那位老师头也不抬,敷衍道:“学校有学校的安排,企业HR哪是那么好请的?先把简历做漂亮点,机会总是有的。”
女生无奈地撇撇嘴,离开了。
林知远默默地看着这一幕。他想起自己当年,也曾参加过类似的“工作坊”,收获寥寥。高校的就业指导,往往停留在“事务性”层面——发布招聘信息、组织招聘会、办理派遣手续。对于那些更具价值的“发展性”指导,如个性化的职业咨询、行业深度解析、职业技能实训、以及针对像他这样陷入困境的毕业生的追踪与援助,则严重不足。
这种指导的缺位,使得学生们在离开象牙塔、面对复杂残酷的就业市场时,如同没有地图和指南针的航船,容易迷失方向,也更容易在遭遇风浪时沉没。
他交付了餐品,转身离开。就业指导中心门口,“前程似锦”的标语依旧鲜亮,此刻看来却充满了反讽的意味。他的“前程”,在何方?学校的就业指导,并未能给他,以及许多像他一样的学子,提供真正通往“似锦前程”的路径和装备。
第八十三章 心理预期偏差
五月的北京,气温回升,阳光变得有些灼人。林知远的皮肤被晒得更黑,掌心的老茧又厚了一层。他依旧每日骑行过百公里,但心态已然麻木,仿佛疼痛和疲惫只是这具身体运行时的背景噪音。
然而,夜深人静时,那种源自“心理预期偏差”的撕裂感,仍会不时袭来。
他的“预期”,是在过去二十多年的人生经历中被一步步构建起来的。从小,他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是“读书改变命运”活生生的例子。考上重点高中,考入985名校,一路走来,社会、家庭以及他自己,都默认了一条不断向上、通往“精英”阶层的路径。他预期着自己毕业后会进入光鲜的行业,拿着体面的薪水,在都市中逐步站稳脚跟,实现个人价值并回报家庭。
但“现实”却是一条急转直下的抛物线。失业、负债、父亲的病、送外卖的艰辛、社会的轻视……所有这些,与他内心的预期形成了巨大的、难以弥合的偏差。
这种偏差,不是简单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而是一种根基性的动摇。它动摇了他对自我价值的认定,动摇了他对知识力量的信仰,甚至动摇了他对这个世界运行规则的理解。
他无法将“985毕业生”与“外卖骑手”这两个身份和谐地统一起来。前者代表着过去的荣光和期望,后者代表着当下的窘迫和无奈。这种内在的身份冲突,造成了持续的心理内耗和精神痛苦。
他看到那些早早辍学、来自农村的年轻骑手,他们似乎更能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份工作,因为这与他们自身的预期和周围环境相对吻合。而他,却始终无法真正地“融入”,像一个穿着借来的衣服参加宴会的局外人,浑身不自在。
“心理预期偏差”像一道无形的鸿沟,横亘在他的过去与现在之间。他既无法回到过去那个充满希望的自己,也无法彻底拥抱当下这个狼狈不堪的身份。他被卡在中间,承受着期望落空的失重感和现实挤压的窒息感。
他知道,要想获得内心的平静,或许需要彻底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接受现状,甚至接受自己可能永远也无法达到曾经期望的高度。但这谈何容易?那意味着对过去所有努力和信念的全盘否定。
他叹了口气,翻了个身,铁架床发出吱呀的声响。地下室的霉味依旧,窗外的城市依旧喧嚣。他闭上眼睛,试图屏蔽掉脑海中那些关于“预期”与“现实”的纷乱思绪。明天,还有无数的订单在等着他,那才是他必须面对的唯一“现实”。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