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长衫新解
图书馆的雏形初现,林知远站在焕然一新的仓库里,看着窗外黄土坡上嬉闹的孩子们。他忽然对“孔乙己的长衫”有了全新的理解。
那件“长衫”,或许不仅仅是知识分子的清高与桎梏,它更是一种 责任与担当。
当年,他拼命想“脱下”它,是为了生存,是向现实妥协的无奈。而如今,当他拥有了更稳定的生活和更清晰的自我认知后,他发现自己正在以一种新的方式,重新“穿上”这件长衫。
这一次,长衫不再是束缚,而是力量。他用知识规划图书馆,挑选书籍,设计活动;他用文字记录思考,影响他人,参与公共议题;他用研究员的身份,在平台内部为改善劳动者境遇发声。知识,成了他服务乡梓、介入现实、推动微小改变的工具。
长衫新解,在于从“独善其身”的符号,转变为“兼济天下”的凭依。他不必再纠结于是否“脱下”,而是思考如何运用好这件“长衫”所代表的知识与视野,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第一百三十章 五月回乡
五月,图书馆正式落成开放,取名“远山书屋”。林知远特意选在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 回乡,主持开放仪式。
他没有搞复杂的典礼,只是召集了村里的孩子们,给他们讲了第一个故事,带他们认识了书籍分类,教他们如何办理借阅。孩子们好奇地触摸着崭新的书页,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那一刻,林知远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
他留在村里住了一段时间。白天,他会在书屋整理图书,辅导孩子们功课,或者和村里的年轻人聊聊外面的世界和家乡发展的可能。傍晚,他会陪着父母在村里散步,听他们唠叨家长里短。
这种融入泥土的踏实感,是他在北京奔波时从未有过的。他发现,自己的根,始终深扎在这片黄土地里。城市的经历拓宽了他的视野,而乡村的宁静则滋养了他的内心。
第一百三十一章 黄土情深(尾声)
假期结束,林知远即将返回北京。临行前,他独自一人又去了村后的山梁,那棵老槐树依旧枝繁叶茂。
极目远眺,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在夕阳下呈现出温暖的色调,如同大地母亲粗糙而温暖的掌心。新建的“远山书屋”在村落中显得格外醒目,像一颗刚刚种下的种子。
他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不舍,有牵挂,但更多的是坚定。
这片 黄土,承载了他贫瘠却充满韧性的童年,寄托了父老乡亲厚重的期望,也曾是他一度想要逃离的“落后”象征。而如今,他与之 情深 愈浓。他明白了,这不是一个需要被割裂的过去,而是他力量的源泉和精神的归宿。
他的“功名”,不再仅仅是个人在城市里的立足与成就,更是与这片土地、与这里的人们血脉相连的责任与牵挂。他的人生道路,也将在这“城”与“乡”的双重轨道上,继续延伸。
他走下山梁,与父母和乡亲们道别。母亲依旧往他的行囊里塞满了自家的特产,父亲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眼神里是满满的骄傲与放心。
火车启动,载着他驶向北京。窗外,黄土高原的景象飞速后退,而“远山书屋”和那片深情的黄土地,已如同烙印,深深镌刻在他的心间,成为他未来路上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
他知道,他的“三十功名”,才刚刚写就序章。前路依然漫长,但他已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和方向——脚踏黄土,眼望星辰,用知识与行动,在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之间,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问心无愧的路。
(《三十功名》第二卷·城与乡 完)
后记:尘世间的灯火
写完《三十功名》的最后一个字,窗外已是深夜。这座城市的灯火依旧通明,如同故事里林知远奔跑过的每一条街道。
这部作品的创作,源于我对这个时代年轻人处境的长期观察与思考。在高校任教的这些年,我目睹了太多学子从象牙塔走向社会的迷茫与挣扎。他们怀揣理想,却不得不在现实的重压下寻找出路。林知远的故事,可以说是这个时代无数年轻人的缩影。
创作过程中,我常常在深夜停下笔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是世俗意义上的功成名就,还是在艰难环境中依然保持尊严与希望的勇气?
林知远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从来不是直线前进的。有时我们需要迂回,需要暂时退守,甚至需要经历看似"坠落"的过程。但正是这些曲折,塑造了我们生命的厚度与韧性。就像黄土高原上的沟壑,虽然崎岖,却有着独特的美感与力量。
书中的许多细节都来自真实的田野调查。为了写好外卖骑手的生活,我曾在凌晨跟随骑手们送餐,在站点听他们讲述各自的故事。这些来自底层的智慧与坚韧,常常让我这个大学教授自愧不如。知识确实重要,但生活的智慧同样珍贵。
特别要感谢在创作过程中给予我帮助的所有人:那些愿意分享自己故事的年轻人,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尊严的劳动者,还有我的学生们,是你们的困惑与思考促使我写下这个故事。
最后,我想对每一位读者说:无论你正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愿林知远的故事能给你一些慰藉与力量。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功名"。但请记住,真正的功名,或许不在于你站在多高的位置,而在于你如何在困境中保持尊严,在平凡中发现意义,在奔跑中不忘来路。
愿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都能在尘世间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盏灯火。
——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在时代洪流中努力寻找自我的年轻人。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