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头条长春头条认证主编逯家驹报道:
今天下午,吉林省老教师俱乐部14群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事情。群里面为了一个字的定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开诚布公,直抒胸臆。气氛热烈而友好,充分体现了14群不愧为一个学习群。
事情是这样的。退休校长张国新,网名叫吉星。他来了兴致发到群里一首诗歌。初稿是:
秋寒
作者:张国新
一场冰霜冷气萧,
荷残树萎叶稀凋。
田家紧抢丰收果,
市客枫林逸逍遥。
但是,初稿发到群里之后就引起了大家的学术讨论。这个群真的可谓是一个学习群——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认真的,严谨的,有进取性的学习群。
首先是我打响了第一枪。我认为后一句“市客枫林逸逍遥”在遴词上不够严谨。这个“逸”究竟是什么词性?不伦不类。如果和逍遥是并列关系,应该是“安逸”的略写。“逍遥”,《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没有什么拘束,自由自在。这样,逍遥这个词意里面自然包含了安逸的成分, 即便是并列关系,也没有太大意义。何况只截取了其中一个字,更让人不着边际了。 于是我就斗胆提出:应该改为“正逍遥”才合适。
这时,一位素不相识的名为韩孝元的老师,对“正逍遥”与“逸逍遥”究竟哪个合适,也发表了看法:
张国新的诗,前两句是写景,后两句是写景兼抒情。
冰霜荷残树萎叶凋,一片深秋寒意袭人。
要收获了却遇到了这样的天气,所以“田家紧抢丰收果”,以防恶劣天气影响收成。
前三句写得都很好,关键是第四句。一般说来律诗或绝句的最末一句应该体现出诗的主要思想,或称为诗眼,诗魂。
比如杜甫的《望月》,前七句写景抒情,意境深远,最后一句写出了诗的本意,中心思想“一览众山小”。
再比如王之焕的《凉州词》:
黄河西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扬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最后一句是全诗的灵魂,概括,写出了玉门关外的荒凉与寒冷。
回到张国新,网名吉星的诗,最后一句“市客枫林逸逍遥”。
逸字可改的字有很多,可以改成正,还,却,在,怎等等。
一字之差,意思便不同了。若改成“正逍遥”,人家田家紧抢丰收果,你“正逍遥”,有点不合时宜吧?如果改成“却逍遥”,有点暗讽了。
即使改成“怎逍遥”“在逍遥”,意思都不甚稳妥。
想来想去还是“逸逍遥”似乎更好些。“逸”字含义比较中性,能与前面三句比较妥当地搭配。
而我却不以为然。仍旧坚持用“正逍遥”最为稳妥;但后来考虑到韩孝元老师提到的“人家田家紧抢丰收果,你正逍遥,有点不合时宜吧”,所以我接受了这个建议,又重新动脑思考。后来终于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如果改成“市客枫林亦逍遥”岂不恰如其分,无懈可击了?正如韩孝元老师看到我的帖子后感慨道:
逯家驹……这个“亦”字用得好,“亦逍遥”,使诗中田家与市客气氛和谐了。
此刻,作者也感慨道:
我一个“抛砖引玉”之拙作,能受到同仁的关注和热评,真的很高兴。有不同理解,原本最正常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大家各抒己见。这太好了,能引出适合大家讨论的话题,求之不得。只要大家有话题可聊足矣!谢谢各位老师!
最后我又补充说:意思就是农民兄弟在那里收获丰收的快乐,我是城里的人,没有这个快乐,但是观赏一番枫叶也不失为快乐。即“你有你的幸福,我有我的快乐”——互不干扰,气氛融洽。正如资深学者韩老师所认为的那样,也规避了矛盾,形成一种融洽的氛围。没有不经意间造成的城市农村这样貌似很大的不平等之嫌……
讨论就此结束。最后作者也欣然同意了我和韩老师的建议,立刻将原文的“逸逍遥”改为“亦逍遥”……
当看见资深学者韩孝元老师对于如何修改这首诗歌的那个“逸”字的精辟论述,鞠红梅教授也欣然留言。她在微信上说:
韩老师全方位对诗意、诗境、诗眼、诗魂进行评析,又对词意、字意进行了详细解读,认真读韩老师这段点评,真有很大收获。能讲出所以然,才能让人心服口服。
颜吾老师也参与了讨论:田家与市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管怎么说,农民很辛苦 ,相对来说,市民爱是很清闲的。
备受人们信赖和尊敬的张少华会长也对诗歌的写作提出几点指导建议:
诗词受平仄、对仗、押韵、句数、字数等格律的限制,故遣词造句方面则与写文章有所不同;另外,词与词组、短语之构成是也有区别的,通常情况下不可一概而论。
下面就让我们再来看一看经过再三论证,千锤百炼之后的,应该算作经典的诗歌吧——
秋 寒
作者:张国新
一场冰霜冷气萧,
荷残树萎叶稀凋。
田家紧抢丰收果,
市客枫林亦逍遥。
头条主编简介(百度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