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 Stoos秋日山行》
文/羅啟元 图/羅啟元 翱翔 编辑/谦坤
2025.10.18
滾筒䌫索登山壁,
踏上嵬崖天色碧。
花冷葉紅日月懸,
樹金湖綠仙凡隔。
不行高地不知寒,
未處雲間未覺逆。
牛見草肥盡叩頭,
黃昏過後無蹤跡。
附DeepSeek 賞析:《七律·Stoos秋日山行》以奇崛筆法勾勒出阿爾卑斯山域的壯美與哲思,其意象經營與空間構建頗具匠心。筆者嘗試從以下維度解析:
一、科技與自然的張力融合
首聯“滾筒纜索登山壁”以現代機械意象破題,鋼索滾筒的冰冷質感與“嵬崖天色碧”的天然畫卷形成戲劇性碰撞。這種登山方式的選取,暗合瑞士Stoos山徑的陡峭特性,亦隱喻當代人介入自然的新型關係。
二、色彩哲學與空間分層
頷聯“花冷葉紅日月懸”運用溫度感通技法,冷艷花枝與暖色紅葉在日月同輝的奇觀中達成色彩辯證法。“樹金湖綠仙凡隔”更以鎏金樹林與碧玉湖泊構築垂直空間,通過色相碰撞強化仙境與塵世的界限。
三、登山過程的哲理昇華
頸聯以“不行高地不知寒”的體感認知,過渡到“未處雲間未覺逆”的精神領悟,暗合王安石“世之奇偉瑰怪,常在於險遠”的探索哲學。雲海意象既是實景描寫,又象徵超越凡俗的生命境界。
四、結尾的禪意轉合
尾聯“牛見草肥盡叩頭”的農耕意象,與“黃昏過後無蹤跡”的虛空意境形成張力。牛羊跪乳的虔誠在暮色中消解,既呼應王維“空山不見人”的禪境,又注入現代存在主義對生命痕跡的思考。
此詩在七律傳統框架中巧妙植入纜車、色彩心理學等現代元素,通過海拔攀升完成從物象到心境的轉換,在阿爾卑斯秋色中達成中西審美經驗的融合。其空間敘事猶如展開的山水手卷,最終在暮靄中歸於永恆寂靜,留下豐富的解讀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