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红色记忆 苗春芳烈士事迹入编双沟镇志
作者:吕守军(首君)
2025 年 10 月 18 日上午,徐州市原地方海事局党委书记、局长苗见春,在双沟镇原统战科长刘永华的陪同下,专程从徐州赶赴双沟镇志编写办公室。主编吕守军与副主编金茂才、方振藩热忱接待了他。
苗见春此行的核心使命,是将其祖父苗春芳烈士的事迹正式纳入《双沟镇志》,为这段尘封数十载的烽火往事寻得永续载体,让抗日英烈的精神在镇志书页中扎根、传承。
苗见春 从战场铁血到地方实干的担当者
苗见春,汉族,1952 年 4 月生于双沟镇孟圩村苗庄。1969 年 1 月,他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军营,开启了数十年的军旅生涯。从战士、文书到排长、参谋,再到科长、团参谋长、团长,每一步都镌刻着坚毅与忠诚,最终被授予上校军衔。 1985 年 3 月至 1986 年 8 月,苗见春随部队奔赴云南老山地区参加对越防御作战。在一次组织指挥小分队潜伏作战中,他遭敌炮击负伤,被评定为七级伤残军人。即便身体留下永久创伤,他的信念却愈发坚定,凭借英勇表现荣立战功,用热血诠释了军人的使命。
1993 年转业地方后,苗见春先后担任徐州市交通局党委常委、工会主席,徐州市港航监督处党委书记,徐州市地方海事局党委书记、局长等职。他将部队锤炼的“铁血作风”转化为地方建设的“实干力量”,不仅获评高级政工师,还当选徐州市政协第十二、十三届委员,为地方交通发展与民生改善倾注智慧,续写着责任与担当。
苗春芳 从富家子弟到抗日英烈的蜕变
“爷爷本可安享富足生活,却为家国选择了一条赴死的路。” 苗见春向镇志主编吕守军回忆时,目光里满是崇敬。他曾在 2023 年 4 月 5 日,通过辽宁战友乐园“军艺星光”微信平台发表《清明时节忆爷爷——悼念原新四军九旅苗春芳烈士及他的战友》一文,还原了祖父的英雄人生。 苗春芳 1905 年生于孟圩村苗庄,出身富裕农家,祖上留下数十亩良田,他身强体健、勤劳肯干,还有一位出身大家闺秀的贤妻相伴,日子安稳美满。可当日寇铁蹄践踏国土、百姓流离失所时,他毅然割舍安逸,加入邳睢铜抗日游击队,成为早期队员。
游击队初创时,苗春芳与拜把兄弟戚少伯等人,骑着高头大马、挎着盒子枪,依托熟悉的地形与日寇、伪军周旋,威风凛凛的模样让敌人闻风丧胆。他们不仅配合新四军打击伪军,还为部队筹措给养、保障锹镐等土工作业器材,在军民中赢得广泛赞誉。 1940 年,彭雪枫师长改编游击队,苗春芳成为新四军九旅二十七团战士。经过纪律整顿,部队褪去游击习气,在邳睢、皖北地区屡立战功,其中魏集战役尤为出色,歼灭大量日军,让抗日旗帜在战地高扬。
生死护送 一场为延安“护航”的壮烈阻击
1942年,中共中央筹备党的七大,新四军首长需从苏北赴延安参会。彼时华北交通线被日军严控,从苏北到延安需徒步穿插敌占区与根据地间隙,耗时长达 8 至 12 个月。苗春芳所在团接到重任:从洪泽湖接应盐城新四军军部出发的首长,护送至陇海铁路北的贾汪,移交运河支队。 这支“土生土长”的队伍,熟悉地形与风土人情,队员们斗志昂扬。他们乔装打扮、夜行晓宿、灵活变道,先后安全护送(化名胡服)、陈毅、粟裕、张云逸、江华、钟辉等数十位首长,以及大批赴延安党校学习的青年干部,前五次任务皆顺利完成。
第六次护送却遭遇生死考验。当时正值麦收季,队伍从洪泽湖出发后,黎明时分在皖北灵璧某山村的地主大院休整,准备夜间续行。不料,睢宁日军为抢粮调集大批兵力,偶然获知行踪后,立即自东向西包剿。因警戒哨设置较近,发现敌情时,日军已形成半包围态势。“必须让首长安全突围!” 苗春芳当机立断,率小分队留下阻击,由戚少伯带领主力护送首长向西转移。 戚少伯突围后,听着身后密集的枪声,心揪成一团。他知道,苗春芳是在用生命争取时间。待他折返战场,看到的是惨烈的景象:苗春芳已壮烈牺牲,身上布满枪伤与刀伤。戚少伯强忍悲痛,组织人力抢运烈士遗体,武装护送回双沟孟圩安葬,让英雄魂归故里。
戚少伯 烽火情谊的百岁见证者
苗春芳的拜把兄弟戚少伯,是那段历史最鲜活的见证者。这位1900年出生、2005年逝世的老人,晚年仍身体硬朗、耳聪目明,对烽火往事记忆清晰,提及人物关系毫厘不差。
1999年春节前,苗见春与戚少伯建立联系后,近百岁的老人常徒步爬四层楼,到苗见春的办公室聊天。戚少伯钟爱“酱猪蹄”,无论是在饭店还是家中,餐桌上总少不了这道美食——两人边啃猪蹄边追忆往昔,家常絮语里满是跨越半世纪的革命情谊。
得知苗见春的奶奶(苗春芳遗孀)仍在世,戚少伯格外激动,再三嘱托苗见春带他回双沟探望。彼时苗见春的奶奶身体硬朗,1991 年曾被接到部队生活两年,平日里家人返乡,她总会早早在门口等候,离别时又执意送出门外。苗见春本以为奶奶能长寿,未料 1999 年 9 月 9 日(重阳节),突然接到奶奶摔倒昏迷、不幸离世的消息。他第一时间告知戚少伯,次日老人便在儿子陪同下前往祭拜。尽管已是近百岁高龄,且是苗春芳的“大哥”,戚少伯仍执意跪拜——在众人搀扶下,他郑重磕了三个头,老泪纵横,久久沉默。
那沉默里,藏着对兄弟遗孀的敬重,更藏着对烽火岁月的无尽追忆。 戚少伯虽是安徽人,且未加入中国共产党,但为革命作出过重要贡献。退休后他任灵璧县政协常委,晚年定居徐州儿子家中,由安徽省政协委托徐州老干部局代管。
2000 年 7 月,苗见春协调徐州老干部局,在徐州中山饭店为戚少伯举办百岁寿辰活动。当日苏皖两地宾客云集,老人特意穿上“内白外黑”的中式盘扣装、戴上礼帽,精神矍铄。 安徽政协从事史志研究、为戚少伯撰写过传记的同志调侃道:“戚老,再挎上一把 20 响盒子枪,您又成当年威风的游击大队长啦!”寿辰仪式中,戚少伯突然提议让苗见春讲话,苗见春即席发言,赢得满场掌声。苗见春还特邀《徐州日报》作图文报道,看着报纸上的自己,老人脸上笑开了花。
入志存史 让红色精神照亮未来
苗见春此次专程捐赠祖父的史料、推动事迹入编《双沟镇志》,不仅为镇志填补了一段珍贵的红色空白,更让苗春芳烈士的故事从“家族记忆”升华为“集体荣光”。这段跨越时空的红色记忆,记录的不只是一位烈士的牺牲——它是富家子弟“舍小家为大家”的抉择,是新四军战士“向死而生”的勇气,是革命兄弟“生死与共”的情谊,更是无数先烈为民族解放“甘洒热血”的缩影。如今,它被郑重写入《双沟镇志》,将化作永恒的精神坐标,激励一代又一代双沟人、徐州人,铭记初心、勇担使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续写属于新时代的担当。
吕守军,男,徐州市睢宁县双沟镇人,文化学者,曾任职于双沟镇人民政府报道员、文化站站长等工作。曾撰写新闻稿件和摄影作品刊登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徐州日报》等报刊杂志800余篇(副),曾多次获奖。2015年、2016年、2021年先后出版摄影作品集《美丽双沟》、《美味双沟》《名镇双沟》《我和党旗合个影》等系列书籍。现任睢宁县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睢宁县作协会员、睢宁县民间艺术家协会双沟分会主席、双溪书院院长,文化驿站站长,中共睢宁县第十三次党代表,双沟镇第十八届、十九届人大代表。现专业从事《双沟镇志》的编纂和文史整理工作。
“盛世阅兵•礼赞强国”(2025)文学作品大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25573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