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北山德胜门掠影
作者孙秀兰
2025.10.20.
清平乐·德胜门晓望
青砖鎏字,夕照旌旗逝。
门拱犹存江崖志,晨钟撞碎尘事。
石阶踏遍沧桑,春联红透飞霜。
最是秧歌起处,欢歌摇落斜阳。
青灰色的城砖在夕阳下泛着冷光,门楣上"德胜门"三个斑驳的鎏金大字,仍能窥见三百多年前八旗将士出征时的旌旗猎猎。这座始建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的军事城门,如今静静矗立在吉林市德胜路与越山路交汇处,门洞里往来的不再是披甲的兵丁,而是拎着菜篮的市民与举着相机的游客,唯有门额上"得胜凯旋"的寓意,在时光流转中始终未改。古城门的军事记忆清同治年间扩建吉林城时,德胜门被正式定为军事专用城门。出城门向北,便是当年将士们操练的演武厅,兵丁的呐喊声曾穿透晨雾,与北山古寺的钟声遥相呼应。城门采用典型的清代军事建筑形制,青灰色城砖严丝合缝,箭窗的射击孔呈45度倾斜,既隐蔽又能形成交叉火力。尽管现代扩建中部分结构已非原貌,但门券上方留存的三层砖雕斗拱,仍清晰可见"海水江崖"纹样,那是清代军事建筑的典型标识。老吉林人常说"德胜门外不夜天"。因毗邻北大街商圈,又守着通往北山寺庙群的要道,这里自古便是市井繁华之地。丹桂茶园的胡琴声、康乐茶园的喝彩声曾彻夜不息,据说梅兰芳先生早年赴吉林演出时,便是从德胜门入城,在新庆大戏院连唱三月不衰。如今门洞里还能看到嵌在砖缝中的褪色戏票根,仿佛是那段风月时光的最后注脚。红春联里的新生2025年初春的瑞雪中,德胜门迎来了久违的盛事。四副从全市征集的春联被郑重悬挂在城门内外,"德胜迎祥,千秋岁月千秋锦;江城展卷,一代风流一代歌"的联语,将古城门的军事记忆与新时代的城市精神巧妙融合。当大红帷幔徐徐落下时,青灰色的城门与中国红交相辉映,摄影家们纷纷按下快门,记录下这场传统与现代的奇妙对话。重建后的城门内侧,新增了一组青铜浮雕,左侧刻画着清代兵丁出征的场景,右侧则展现着当代市民在北山公园晨练的画面。浮雕下方的玻璃展柜里,陈列着2024年8月上梁时使用的传统榫卯构件,与旁边二维码形成有趣对比——扫码即可观看城门重建的延时摄影。这种时空折叠的设计,让德胜门成为连接古今的立体博物馆。北山脚下的城市坐标作为通往北山公园的重要节点,德胜门如今成了游客的"第一打卡点"。清晨从城门穿过,能听见北山古寺的晨钟顺着坡道滚落下来;傍晚时分,登城门远眺,可见揽月亭的剪影浮现在霞光中,松花江的落日正将江面染成金红。2025年重阳节期间,这里还成了老年人持杖健走活动的起点,数百名老者手持彩杖穿过城门的画面,被当地媒体称为"流动的重阳图"。城门西侧新辟的文化长廊里,老照片与现代摄影并置陈列:1925年的德胜门老照片中,挑着货担的商贩正弯腰穿过低矮的门洞;而对面墙上,2025年北山庙会的盛况里,穿汉服的少女们正举着手机自拍。最动人的是一张对比图:左侧是1946年解放军战士从德胜门入城的黑白照片,右侧是2025年春节市民在城门下写春联的彩色画面,同样的城门洞,见证了不同时代的家国记忆。暮色中的德胜门渐渐安静下来,只有春联的流苏在晚风中轻摆。当最后一道天光掠过门楣,"德胜门"三个大字在华灯映照下显得格外庄重。这座曾见证金戈铁马的古城门,如今更像一位蔼然长者,守望着北山的晨钟暮鼓,也守望着江城百姓的烟火人间。
满江红·德胜门新咏
雉堞衔云,犹记取、旌旗猎猎。
今又是、秧歌扇影,鼓点激越。
青瓦难遮新岁暖,红联更映欢颜热。
看江城、展卷续华章,风涛接。
钟磬远,烟尘歇;文脉继,精神接。
扫苔痕重铸,脊梁如铁。
门纳春秋容万象,楼听朝暮鸣鑫鼓。
青鎏字,夕照旌旗逝。德胜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