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藏星斗志 联蕴赤子心
——丁再献骨刻文悼念杨振宁藏头长联述评
刘唐山

据新华社电,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社会各界对这位科学巨擘表示颂扬和怀念,著名文化学者、东夷骨刻文字系统破译者、骨刻文书法艺术始创者丁再献先生也不例外,先生集东夷骨刻文字成46字长联一副,联曰:
振世扬华,宇航守道启明进取,诺聚河山,物理鸿章兴万界;
宁心正史,教父归程薪火相传,学融祖国,人文古典利千秋。

丁再献一副藏头长联,以“振”“宁”二字开篇,如椽巨笔勾勒出杨振宁先生的百年人生轨迹。联语兼具科学视野与人文情怀,既凝练了他震撼世界的学术成就,也镌刻了他心系家国的赤子初心,字句间皆是对这位跨世纪大师的精准致敬。
上联聚焦“振世扬华”的科学伟业,每一处表述都精准呼应着杨振宁先生重塑物理学版图的卓越贡献。“宇航守道启明进取”以“守道”喻其对基础物理的执着深耕,从青年时钻研电磁学规范不变性,到1954年与米尔斯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这一被比肩于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理论基石 ,正是他“启明进取”的最佳注脚。“诺聚河山”直指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荣光,斯德哥尔摩领奖台上那句“为中国血统感到骄傲”的宣言,让这份世界级荣誉与祖国紧密相连 。而“物理鸿章兴万界”更是对其科学价值的高度概括,他的研究不仅打破了基本粒子物理的僵局,更奠定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为人类理解宇宙提供了全新钥匙 。
下联侧重“宁心正史”的人文担当,细腻描摹出他以学识回馈家国的生命底色。“教父归程薪火相传”凝练了他晚年归根后的育人实践:1999年起扎根清华园,将办公室选在父亲曾任职的科学馆,以“指路松”自喻,亲自授课、募集资金、延揽人才,让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迅速跻身世界前沿 ,这份“薪火相传”的坚守,恰是对邓稼先“共同途”承诺的践行。“学融祖国”彰显其贯通中西的视野,1971年中美关系初解冻时,他便毅然归国搭建学术桥梁,资助近百名学者赴美进修,成为中外科技交流的“破冰者” 。“人文古典利千秋”则点出其精神内核,“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治学准则与“有生应感国恩宏”的家国情怀交融,构成了跨越学科的精神遗产 。
全联藏头对仗工整,意境高远,既以“兴万界”凸显科学的普世价值,又以“利千秋”彰显人文的深远影响。从物理新章到人文薪火,从诺奖荣光到故土深耕,这副对联恰是杨振宁先生“心系家国,功在世界”一生的生动缩影,让这位科学巨星的精神光芒,在联语中永久留存。联语将科学精神与人文底蕴相融合,塑造出一位贯通中西、泽被后世的学者形象。
1996年在山东桓台发现的3600~3700年前的甲骨文遗址,比河南殷墟甲骨文早300多年,而东夷骨刻文字比甲骨文还要早1300多年。到目前为止,丁先生破译出的骨刻文仅900余字,能从有限的骨刻文字中集出如此长联实属不易,但读联可以看出,是丁再先生对杨振宁怀着一颗崇敬之心融炼出的一副绝佳对联。





茶水分离 市树市花,扫码聆听超然楼赋
超然杯订购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