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计英
西湖烟雨浣空濛,独倚阑干忆渐浓。
云山拭净尘心外,伞影溯缘千载中。
一叶可知天地境,双舟不系水云踪。
风霜未改清辉在,共此湖光印月瞳。
2025年10月19日于旅途
Seven-Character Regulated Verse: Misty Rain over West Lake
By Feng Jiying
Misty rain o'er West Lake washes the hazy air;
Leaning alone on railings, memories grow strong.
Cloud-kissed mountains clear my mind from earthly care;
Umbrella shadows trace love's fate through ages long.
One leaf reveals the world's vast realm and its deep core;
Two boats drift free, unmoored, where water and clouds soar.
Wind and frost have not dimmed its pure radiance's glow;
Sharing this lake's light, which in moonlit eyes doth show.
Written on a journey, October 19, 2025
🌹🌹 作家简介🌹🌹
冯计英,笔名:御风,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云天文学社、中国华语精品文学作家学会签约作家、诗人,一枝红莲文学诗社总顾问,一枝红莲文学诗社签约作家诗人,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总监审、签约作家诗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伊春市诗词学会会员,上海武夷源文学社会员。
🌷🌷Author Profile🌷🌷
Feng Jiying, pen - name: Yufeng, is a member of the China Democratic League. He is a researcher at the Bird-and-Insect Script Art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Art Development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He is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China Yuntian Literature Society and the China Chinese Boutique Literature Writers Society, the general consultan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the director - censor and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World Writers Lanyunfu Poetry Society.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Poetry Society, a member of the Heilongjiang Poetry Association, a member of the Yichun Poetry Society, and a member of the Shanghai Wuyiyuan Literature Society.
点评词
烟雨织就千年镜,一诗映透西湖魂——冯计英《七律·西湖烟雨》的景、情、理三重奏与古典美学新诠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无数文人墨客的笔锋在西湖的碧波烟雨中留下痕迹,“欲把西湖比西子”的绝唱早已成为刻在文化基因里的记忆,再写西湖烟雨,若不能跳出“描摹景致”的窠臼,便极易陷入“千篇一律”的平庸。而冯计英先生这首《七律·西湖烟雨》,却以一支蘸满古韵与哲思的笔,西湖的烟雨长卷上写下了独属于自己的注脚——不是对西湖之美的简单复刻,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将个人情志、自然灵韵与千年文脉熔于一炉的艺术创造,读之如撑伞立于断桥,看烟雨漫过堤岸,既见眼前景,更触心中意,终悟天地理。
一、字句为舟:格律的河道里载起烟雨灵秀
七律之妙,在于“戴着镣铐跳舞”——既要严守平仄、对仗、押韵的格律规范,又要在有限的字句中藏无限意境。冯计英先生显然深谙此道,全诗八句,字字如精心打磨的玉珠,串联起来便是一条流淌着灵韵的溪流,既合古典韵律之矩,又破刻板表达之囿。
首联“西湖烟雨浣空濛,独倚阑干忆渐浓”以“浣”字破题,堪称全诗的“诗眼之笔”。“浣”本是洗衣浣纱的动作,多与“水”相关,却被诗人借来形容“烟雨”与“空濛”的互动——仿佛西湖的烟雨不是自然现象,而是一位温柔的浣纱人,正用细腻的雨丝轻轻擦拭着西湖上空的朦胧雾气。这一拟人化的用法,瞬间让静态的“烟雨”与“空濛”有了动态的生命力:雨在动,雾在散,湖在显,一幅“烟雨洗湖”的鲜活画面便在读者眼前展开。而紧随其后的“独倚阑干忆渐浓”,则迅速将“景”拉向“人”——阑干是西湖常见的景致,“独倚”二字点出诗人的孤独姿态,却无萧瑟之感,反而因“忆渐浓”的铺垫,这份孤独成了“忆”的温床。烟雨是景的引子,阑干是情的支点,景与情在此处无缝衔接,没有丝毫生硬,仿佛读者也随诗人一同站在阑干旁,看烟雨漫过湖面,往事便顺着雨丝慢慢爬上心头。
颔联“云山拭净尘心外,伞影溯缘千载中”则将对仗之美发挥到极致,且在对仗中藏着“空间”与“时间”的双重拓展。“云山”对“伞影”,一宏大一细微:“云山”是西湖远处的背景,是横亘在天地间的壮阔景致;“伞影”是西湖近处的点缀,是穿梭在烟雨里的渺小身影。一远一近,一宏一微,形成鲜明的视觉对比,却又和谐相融——云山在远处静立,伞影在近处移动,共同构成了西湖烟雨的完整画面。“拭净尘心外”对“溯缘千载中”,则从“心境”延伸到“历史”:“拭净尘心”是诗人观云山后的精神感悟,烟雨洗去的不仅是湖面的朦胧,更是诗人心中的世俗尘埃,心灵在山水间得到净化;“溯缘千载”则将目光投向过去——西湖的伞影里藏着多少故事?是许仙与白娘子的断桥相遇,还是历代文人的雨中行吟?诗人没有明说,却用“溯缘千载”四个字,小小的“伞影”成了连接古今的纽带,让西湖的烟雨不再只是当下的景致,更成了承载千年情缘的容器。这种“以小见大”的笔法,让诗句的意境瞬间开阔,从“眼前景”跃升到“千年事”。
颈联“一叶可知天地境,双舟不系水云踪”则跳出“写景”与“抒情”的范畴,转向“说理”,却无半点说教之感,反而因“景”的铺垫,让“理”变得自然通透。“一叶可知天地境”化用“一叶知秋”的典故,却比典故更进一层——“一叶知秋”是见微知著,知的是“季节之变”;而“一叶可知天地境”,知的是“天地之理”。西湖的烟雨里,一片落叶从枝头飘落,顺着雨丝坠入湖面,诗人见此叶,便知天地运行的规律:万物有生有灭,自然有荣有枯,小小的叶片里,藏着天地的广阔与深邃。这种感悟不是凭空而来,而是诗人沉浸在西湖烟雨里,与自然对话后的所得,所以“理”藏在“景”中,不突兀,不生硬。“双舟不系水云踪”则以“动态”呼应“静态”:“一叶”是静中见动,“双舟”是动中见静。两只没有系缆的小船,在烟雨朦胧的湖面随波漂流,它们的去向与“水云”的踪迹相同——水往哪里流,云往哪里飘,船就往哪里去。这既是对西湖烟雨中小船的真实描摹,更是诗人对“自由”与“顺应”的人生态度的隐喻:人生如舟,不必刻意束缚,若能像双舟一样,顺应自然,随水云而行,或许更能抵达心灵的彼岸。“天地境”与“水云踪”,一理一事,一虚一实,对仗工整,意涵深远,全诗的立意从“个人情志”提升到“天地哲思”的高度。
尾联“风霜未改清辉在,共此湖光印月瞳”则收束全篇,既回应首联的“景”,又升华颔联的“情”,更呼应颈联的“理”,形成完美的闭环。“风霜”二字,看似是对西湖历史的概括——西湖历经千年风霜,朝代更迭,人事变迁,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灵秀;实则也是对诗人人生经历的隐喻——诗人或许也历经岁月沧桑,但心中对美的感知、对情的珍视,从未改变。“未改清辉在”中的“清辉”,既是西湖在烟雨中依然明亮的波光,也是诗人心中不曾被岁月磨灭的澄澈心境。而“共此湖光印月瞳”一句,更是将“人”与“湖”、“景”与“心”彻底融合:“共此湖光”是诗人与西湖的共情,是“我见西湖多妩媚,料西湖见我应如是”的默契;“印月瞳”则是将“湖光”与“月光”、“眼眸”三者相连——湖光里映着月光,月光又映在诗人的眼眸里,诗人的眼眸里便装下了整个西湖的烟雨与月光。此时,“景”不再是外在的存在,而是与“人”融为一体的精神载体;“人”也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成了西湖景致的一部分。全诗至此收笔,却余味无穷,仿佛烟雨还在飘,湖光还在闪,诗人的目光还停留在阑干上,而读者的思绪,早已随那双“印月瞳”,飘向了西湖的千年岁月里。
二、情意为桨:记忆的湖面划开古今共鸣
好的诗词,从不只是字句的堆砌,更是情感的流动。《七律·西湖烟雨》最动人之处,便在于诗人将“个人之情”与“集体之忆”巧妙融合,读者在“独倚阑干”的个人姿态里,看到了属于每个中国人的“西湖记忆”,从而产生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诗人的“个人之情”藏在“独倚阑干忆渐浓”的“忆”中。这份“忆”是什么?诗人没有明说,或许是某次与友人同游西湖的欢乐,或许是某次在西湖边留下的遗憾,或许只是对过往岁月的淡淡怀念。但正是这份“未说破”的“忆”,诗句有了“留白之美”——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为这份“忆”填充内容:有人想起与爱人在西湖边的漫步,有人想起与友人在断桥旁的送别,有人想起年少时第一次见西湖的惊艳。诗人的“忆”成了读者的“忆”的引子,个人的情感成了集体情感的入口,整首诗的情感浓度瞬间提升。
而“集体之忆”则藏在“伞影溯缘千载中”的“缘”里。西湖的“缘”,是刻在中华文化基因里的记忆:是许仙与白娘子在断桥借伞的爱情缘,是苏轼筑苏堤、白居易修白堤的民生缘,是林和靖“梅妻鹤子”的隐逸缘,是无数文人墨客为西湖写诗作文的文脉缘。诗人笔下的“伞影”,不只是当下烟雨里的一把伞,更是千年以来所有与西湖相关的“缘”的象征——伞影动,缘便动;伞影在,缘便在。诗人写“伞影溯缘千载中”时,他不是在写自己的“缘”,而是在写所有与西湖有关的“缘”,是在唤醒读者心中对西湖的集体记忆。这种“以个人之笔写集体之情”的写法,诗句的情感不再局限于诗人自身,而是延伸到了整个中华文化的语境中,读者在品读时,既能感受到诗人的个人情怀,又能触摸到千年文脉的温度。
更难得的是,诗人的“情”与西湖的“景”始终是“双向奔赴”的——不是“景”触发“情”,也不是“情”强加于“景”,而是“景”与“情”相互渗透,相互成就。烟雨是“景”,但因“忆渐浓”的“情”,烟雨便有了“温柔”的质感;阑干是“景”,但因“独倚”的“情”,阑干便有了“陪伴”的意义;云山是“景”,但因“拭净尘心”的“情”,云山便有了“净化”的力量;伞影是“景”,但因“溯缘千载”的“情”,伞影便有了“历史”的厚度。这种“情景交融”不是简单的“借景抒情”,而是“景即是情,情即是景”的境界,读者在品味诗句时,分不清是在看景,还是在共情,最终只觉得自己也成了西湖烟雨的一部分,与诗人、与西湖、与千年历史,形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三、哲思为岸:烟雨的尽头立起天地通透
若说首联、颔联是“景”与“情”的铺陈,颈联、尾联便是“理”的升华。冯计英先生没有将这首诗停留在“描摹西湖烟雨之美”的层面,而是借西湖的景致,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自我”的关系,全诗有了“哲思的重量”,却又不失“诗意的轻盈”。
“一叶可知天地境”探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诗人眼中,西湖的“一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天地境”的缩影——叶的生长,是自然规律的体现;叶的飘落,是天地循环的证明。小小的叶片里,藏着天地的广阔、自然的深邃、生命的奥秘。这种“以小见大”的哲思,源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人的一部分,通过观察自然的细微之处,便能领悟天地的根本道理。诗人在西湖的烟雨中见“一叶”,便知“天地境”,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他不是在“俯视”自然,也不是在“仰视”自然,而是在“融入”自然,与自然平等对话,从自然中获取智慧。这种哲思没有丝毫“说教”的意味,而是像烟雨一样,慢慢渗透到读者心中,读者在品味“一叶”之美的同时,也开始思考“人与自然”的深层联系。
“双舟不系水云踪”探讨的是“人与自我”的关系。两只不系缆的小船,在西湖的烟雨中随水漂流,它们没有固定的方向,却始终跟着“水云”的踪迹前行。这其实是诗人对“人生态度”的隐喻:人生不必刻意追求“固定的方向”,不必被世俗的规矩、他人的期待所束缚,若能像双舟一样,顺应自己的内心(“水云踪”可视为内心的指引),随遇而安,或许更能获得心灵的自由。这种“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不是“消极避世”,而是“积极入世”后的通透——诗人历经岁月“风霜”,却依然能保持“清辉在”的心境,正是这种态度的体现。他在西湖的烟雨中看到“双舟不系”,便悟到了“自我与自由”的关系,这种感悟源于生活,归于诗意,读者在品味诗句时,也能感受到一种“放下束缚,拥抱自由”的轻松与通透。
“风霜未改清辉在”探讨的是“人与历史”的关系。西湖历经千年风霜,却依然保持着“清辉”;诗人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保持着对美的感知、对情的珍视。这其实是对“永恒”与“变化”的思考:历史在变,人事在变,环境在变,但有些东西是不变的——比如西湖的灵秀,比如人类对美的追求,比如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诗人将“西湖的风霜”与“自身的岁月”结合起来,既写出了西湖的“永恒之美”,也写出了人的“永恒之心”,读者在品味诗句时,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又能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从而对“人与历史”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四、译笔为桥:西湖烟雨在英文语境中绽放东方之美
一首好的诗词,不仅能在中文语境中打动读者,更能通过翻译,让不同语言的读者感受到其魅力。《七律·西湖烟雨》的英文翻译,便很好地做到了“守其魂,传其韵”——既保留了原诗的意境与情感,又符合英文诗歌的表达习惯,为西湖烟雨搭建了一座通往世界的“语言之桥”。
翻译的精妙之处,首先在于对“诗眼”的还原。原诗首联的“浣”字,翻译为“ washes”,既保留了“清洗”的本义,又传递出“烟雨洗湖”的动态感——“Misty rain o'er West Lake washes the hazy air”,英文读者也能感受到烟雨如“浣纱人”般的温柔,以及“烟雨洗去朦胧”的鲜活画面。颔联的“拭净”翻译为“ clear”,“溯缘”翻译为“ trace love's fate through ages long”,前者准确传递出“云山净化心灵”的意境,后者则用“ love's fate”(情缘)和“ ages long”(千年),还原了“伞影藏千年情缘”的历史厚重感,让英文读者也能理解“伞影”背后的文化内涵。
其次,翻译在“韵律”上也力求贴近原诗。中文七律讲究“押韵”,英文诗歌虽无严格的“平仄”,却也注重“节奏”与“韵脚”。翻译后的诗句,如“air”与“strong”、“care”与“long”、“core”与“soar”、“glow”与“show”,虽不是严格的“尾韵押韵”,却通过“节奏的长短交替”和“音节的和谐搭配”,营造出与原诗相似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既有英文诗歌的流畅,又有中文七律的顿挫,英文读者在品读时,也能感受到原诗的“音乐之美”。
最后,翻译在“文化意象”的传递上做到了“不直译,重意译”。中文里的“阑干”“云山”“伞影”等意象,在英文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但翻译通过“ railings”(栏杆)、“ Cloud-kissed mountains”(云吻山)、“ Umbrella shadows”(伞影)等表达,既准确传递了意象的本义,又通过“ Cloud-kissed”(云吻)这样富有诗意的形容词,为“云山”增添了浪漫感,英文读者也能感受到西湖烟雨的“东方之美”。尤其是“共此湖光印月瞳”的翻译——“Sharing this lake's light, which in moonlit eyes doth show”,用“ moonlit eyes”(月光下的眼睛)对应“月瞳”,既保留了“湖光映眼眸”的画面,又通过“ doth show”(古英语用法,相当于“ does show”)增添了诗歌的古典感,让英文读者也能体会到“人景相融”的意境。
五、文脉为根:从诗人身份看古典诗词的当代传承
解读《七律·西湖烟雨》,不能脱离诗人冯计英先生的身份背景。从作家简介中可知,冯先生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同时担任多个文学社团的顾问、签约作家,深耕古典诗词创作与研究多年。这种“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与“丰富的文学实践经验”,正是这首诗能“既守古典之魂,又具当代之韵”的根本原因。
冯先生的创作,不是对古典诗词的“模仿”,而是“传承中的创新”。他严守七律的格律规范,是对“古典文脉”的尊重——平仄的协调、对仗的工整、押韵的自然,皆是对千年诗词传统的接续,读者在品读时能感受到古典文学的严谨之美;而他用“浣”字赋予烟雨动态生命力,用“伞影溯缘”连接古今情缘,用“印月瞳”融合人景,又是对“当代语境”的适应——这些表达没有晦涩的典故堆砌,却能精准传递当代人对自然、情感、人生的思考,古典诗词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古籍”,而是能与当代人心灵对话的“鲜活文本”。这种“传承与创新”的平衡,正是当代古典诗词创作应有的方向:古典诗词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活着的文化基因”,只有将古典的韵律与当代的情感、当代的语言结合起来,才能让古典诗词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同时,冯先生的身份也决定了这首诗的“文化厚度”。作为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他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不仅限于诗词,更延伸至书法、文字等领域——鸟虫篆作为中国古老的文字形式,本身就承载着先民对自然、生命的观察与想象,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整体认知”,他在创作诗词时,能不自觉地将“文字之美”“意境之美”“文化之美”融为一体。《七律·西湖烟雨》中,“一叶可知天地境”的微观与宏观之辨,“双舟不系水云踪”的自由与顺应之思,既是诗词的哲思,也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核心思想;而“伞影溯缘千载中”对历史情缘的追溯,更是对中华文脉“薪火相传”的诗意表达。这种“文化厚度”,这首诗超越了“写景抒情”的表层,成为一首能承载传统文化精神的作品。
更值得关注的是,冯先生在多个文学社团担任顾问、签约作家的身份,赋予了这首诗“传承的实践意义”。他不仅自己创作古典诗词,更通过文学社团的平台,引导更多人了解、热爱古典诗词——这种“创作者”与“传播者”的双重身份,让《七律·西湖烟雨》不再是一首孤立的作品,而是古典诗词当代传承中的一个“样本”:证明了古典诗词在当代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也为年轻创作者提供了“如何写好古典诗词”的参考——既要打好古典文学的基础,又要贴近当代人的生活与情感,更要在作品中融入对文化、对人生的思考。
从这个角度看,《七律·西湖烟雨》的价值,早已超越了一首七律本身。是冯计英先生个人文学修养的集中体现,是古典诗词当代传承的生动实践,更是中华文脉在新时代延续的一个缩影。我们在烟雨朦胧中品读这首诗时,看到的不仅是西湖的美景、诗人的情怀,更看到了千年诗词传统在当代的“活态延续”——像一座桥,一头连着过去的文人墨客,一头连着当下的读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烟雨与诗句的交织中,永远流传下去。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