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煮文心 墨韵传承
甘肃省科学院:路等学
“刘郎颖笔书涛宏,清风斋里轻着砚。”这两行诗,如一钤被岁月浸润的印,深深烙在陇东黄土塬的文化肌理之上。这片古称“原州”的土地,自东汉王符撰《潜夫论》起,便种下文脉的根,碑碣林立,耕读传 世。2010年跻身“中国书法之乡”,而刘颖宏的笔墨人生,恰是这方沃土上“耕读传家”传统最生动的当代写照。如今,他的楷书与行书已臻“笔力扛鼎、气韵流通”之境,作品兼具“法度谨严的庙堂气象”与“性情流动的书卷气息”,不独为书坛推崇的“碑帖融新”之范,更令海内外藏家与爱好者心向往之,得其一纸,视若珙璧。
一、艺境高致: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超越
从艺术理论与创作实践的双重维度审视,刘颖宏的书法造诣已迈入“技道合一”的高境,在理论建构、形式表达与精神内蕴上,皆展现出超越同侪的成熟与深度。
理论认知层面,他跳脱“就技法论技法”的浅表思维,构建起“以碑立骨、以帖养韵,以情驭笔、以意赋形”的完整体系:既洞悉传统书法“碑帖分流”的审美特质,提出“碑之厚重为体,帖之流润为用”的融合理念,破除碑帖对立的桎梏;又将“笔墨当随情”“笔墨须载文”贯穿始终,主张“技法为情感与文化服务,形质为意趣与底蕴载体”,使书法超越单纯技艺,成为“有思想、有温度、有厚度”的心灵表达。这一认知,既植根于孙过庭《书谱》“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经典文脉,亦融入对当代书法“传统与创新”“技与道”命题的深刻思辨,形成兼具古典根柢与时代意识的艺术主张。
表现形式上,其楷书与行书已形成“辨识度高、意境独到”的个人风貌,技法运用与形式表达皆达“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境。楷书突破唐楷单一范式的囿限,融欧阳询《九成宫》之“险峻严谨”、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之“秀逸灵动”与魏碑“刚健骨力”于一炉,结体“中宫紧敛而外拓舒展”,笔法“提按顿挫精准而富弹性”,如《朱子家训》横批,字字似“塬上青松”,既守楷书法度,又蕴行书气韵,更因对文本伦理内涵的深透领悟,使笔墨间透出对传统的敬畏。行书则以“二王”为宗,融入米芾“八面出锋”之姿与魏碑“力透纸背”之质,观其《赤壁赋》片段,笔势如“茹河奔涌”,枯润浓淡与节奏拿捏精准传递文中“大江东去”之豪情与“人生如梦”之幽思,文化意蕴与情感表达借笔墨自然流淌,实现“形式美”“内涵美”与“文化美”的浑然一体。
尤为可贵者,是其作品在精神内核上达成“文化传承”“个人表达”与“学养积淀”的深度融合——楷书的庄重源于对传统伦理的持守,行书的苍茫根植于西部风土的气质,小楷的精微透着对经典文本的熟谙,令其书法超越视觉范畴,成为接连古今、承载文脉与情感的双重纽带。
二、笔墨溯源:家风浸润与岁月笃行
斋号“清心堂”的刘颖宏,1962年生于镇原县平泉镇八山村,其书法之路的起点,正是家族“耕读传家”的文化基因。父亲对他习书尤为重视,因镇原乃书法之乡,家家悬字挂画,自其幼时便不仅严求技法,更督促读经诵典、积淀文思,常言“字无文气则无神,笔无底蕴则乏力”。祖父毕业于昆明航空气象学校,虽赴台任职,却以深厚国学素养与严谨门风,将“读万卷书、挥千管笔”的理念刻入家族血脉。
(一)蒙学启智:与笔墨典籍为伴的童稚岁月
方入小学,刘颖宏便在父亲要求下提笔描红,以毛笔书写周记、作文,同时每日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父亲教诲“写《论语》句便悟其理,书唐诗篇便品其韵”,令其自幼便将“字为心画、文为字魂”的认知深植心田。“读书须有恒,习字贵有专,学文重积淀”的家训,使他早早悟得“笔墨即心性,心性靠学养”的真谛。平泉中学时期,其毛笔字已崭露头角,更因能随口阐释所书内容的文化渊源,被师生誉为“字可镇纸、文可养心”的少年,这份认可愈发坚定其“以学养墨、以墨载文”的志业方向。
(二)负笈求索:视野开拓与学养深耕
外出求学期间,地域变迁未辍其笔墨修行与文化积淀,父亲再三叮嘱“既练笔底功夫,更补案头学问”。他谨遵父训,课余既展纸研墨,临摹《九成宫》拓本、文征明小楷帖等法书,亦泡图书馆通读《中国书法史》《历代书法论文选》,广涉文史典籍,从《史记》沉雄中悟笔力之重,于诗词婉约间品墨韵之幽。这段岁月使他对“耕读”生出新解——“耕”乃深耕技法,“读”为品读经典、积淀底蕴,二者相济,为日后“技道合一”奠下技法与学养双重基石。1988年祖父自台返里,见其字迹工秀,更赞他“谈书能论史、品帖可说文”,勉励他“终身以学养墨,使笔墨有文化温度”。
(三)职场坚守:四十余载的“笔耕”与“文耕”
参加工作后,虽身任镇原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一级主任科员,公务冗忙,他仍恪守每日“双晨课”:清晨六至七时读典研史,七至八时临帖习字,数十年未有一日辍笔断读;公务稍简,更将大量时光投入“笔墨实践”与“文化充电”,既深耕楷行技法,亦系统研习陇东地方文化、金石碑刻源流,从本土出土简牍中寻文脉之根,于历代墨迹里悟传承之道。这份对“笔耕”与“文耕”的双重执着,不仅夯实技法根基,更以深厚学养陶铸笔墨气质,使其作品渐褪匠气、平添文气,成为艺术风格“厚积薄发”的关键伏笔。
三、师法经典:融碑汇帖与以文养墨
刘颖宏的书学脉络清晰凝于楷、行二体,在“师法经典笔法”与“汲取经典文化”的双重路径中熔铸个人风貌,其艺已臻“心手相忘、文墨相融”之境。
楷书以欧阳询、褚遂良为宗,尤重从经典背后的文化语境中领悟笔法精神:初习《九成宫》,不仅逐字剖析“中宫紧敛、四围开张”的险峻法度,更究其为皇家碑刻所承载的庄重文化属性;再追《雁塔圣教序》,既学“细如游丝、重似金石”的笔触之变,亦品其传达佛教意境的空灵之美;小楷专攻文征明,研磨“字字珠玑、布白疏朗”的章法时,更熟诵所书《心经》《千字文》之内涵,所作因“字准韵足、文气充盈”,被书友推许为“可作法帖临摹,亦可作文化读本”。
行书以“二王”为根,将文化感悟化入笔端:置《兰亭序》于案头,晨读体味“曲水流觞”之雅韵,午临习练“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之笔势,就餐时犹以箸划碗摹写点画,同时深研魏晋文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精神风度;再参米芾“八面出锋”之爽利,融《孟敬训》《李璧》等魏碑墓志之古雅刚健,更结合对北朝历史文化的理解,使碑学的厚重与帖学的流润间,平添一层历史底蕴。
对经典“技法精研”与“文化深悟”的双重投入,令他超越“形摹”之限:楷书“端稳而不板滞、沉厚而含温润,文气隐于笔痕”,行书“雅韵中藏奇气、灵动内见积淀”,终成“厚而不滞、雅而不浮、文墨相生”的独特风格,并提出“以碑立骨、以帖养韵、以文铸魂”的创作理念,实现从“学古法”到“化古意”再到“融古文”的升华。
四、精进之路:名师引路与学养淬炼
系统深造是刘颖宏风格成型的关键阶梯,每一段习艺历程皆为“技法精进”与“学养增厚”的双重跃升。
他全程参与甘肃省书法提高班,在名师指点下,不仅梳理书学理论、打通“技”与“理”的关隘,更在导师引领下深化对“书法与文化关系”的体认,悟得“脱离文化的书法是无魂之术,缺乏技法的文化是无形之谈”;拜入马立武先生门下四年,更是其艺术“质变期”——恩师既助他重构临帖体系,由“形似”臻于“神似”,又携其遍访陇东碑碣遗迹,于北石窟寺佛衣纹中悟笔力之韧,在茹河岸畔观流水得笔势之动,更教以“读碑非仅观笔法,尤须懂其背后历史故事、文化背景”,使他深悟“传统为根、创新为果、文化为魂”的真谛。
即便如今身兼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镇原县老年书画协会主席等职,他仍在“学”与“教”中双向精进:2023年主理县老年书画协会后,既在策展评作中汲取同行技法灵感、优化自身章法,亦在与会员交流中分享“以文养墨”心得,推动群体重视文化积淀;对外交流中,其作品于陕甘宁蒙四省(区)联谊书画展荣获一等奖,评者谓其“兼具传统深度、地域特质与文化厚度”;授业后辈时,既传学书经历,更强调“每日临帖一小时,不如读文半小时”,引导后学走出“重技轻文”误区。尤值一提的是,图书馆收藏其作品时,特注“其字兼具艺术价值与文化传播价值”,足见其艺术水准与文化底蕴的双重公认。
五、艺果丰硕:荣誉见证与价值彰显
数十寒暑“学、悟、创”与“文、墨、情”的融合,使刘颖宏的书法实力在各级权威展赛中屡获肯定,每一份荣誉皆为其“技法高度”与“文化厚度”的双重见证。
国家级展坛上,他两度入选中国书协大展:全国第五届正体书法展中,其楷书融欧褚法度与魏碑风骨,更因对正体书法“庄重典雅”文化内涵的精准把握,成为“正体出新、文墨合一”之典范;第五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展上,其行书承二王雅韵、纳襄阳奇姿,更融入西部地域的苍茫气质,被誉为“地域特色、传统底蕴与个人学养相融的力作”。
省级层面,自甘肃书法最高奖“张芝奖”至“墨咏陇原新丝路”展,其作品皆以“技精、情真、文厚”留韵;市县及跨区域赛事中,庆阳“环江杯”、全国供销系统书画赛等展事上,他屡获优秀、三等、一等奖,业界评其“融贯古今笔法,承载深厚文脉,自成一家风貌”。
除专业认可外,其作品更兼具“收藏价值”“文化价值”与“日用之美”:藏家看重其艺术突破、文化底蕴与稀缺性,认为“其字可赏、其文可品、其魂可传”;寻常爱好者则倾心其“耐看、有温度、有内涵”,常有藏家辗转求购、提前预约,足见其在艺术与文化层面的双重魅力。
六、传承担当:以笔为舟的文化播扬
他牵头组织“墨韵乡情”公益行,率协会成员深入乡间,不仅书写春联家训,更现场讲解所书内容的文化渊源——写“忠厚传家久”便讲述家风故事,书“和顺一门有百福”便阐释处世智慧,令作品因“有墨香、有文味、有温度”成为“最美文化年礼”,不少村民将其春联装裱珍藏,更记取背后的文化典故。他策划“夕阳争辉·逐梦原州”书画展,特设“文墨解读区”,对参展作品尤以个人代表作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予以注解,既为老年艺术家搭建舞台,亦为青年书家提供“技法+文化”的学艺范本,展后作品认购率达八成,更有观者感叹“不仅看懂字之美,更读懂字中文化”。
生活中他俭素低调,静守“清心堂”临池、辍、研文不止,案头自1982年始记的《习书札记》,不仅录有技法进益之迹,更满缀对文史典籍、文化传承的感悟。即便成就斐然,仍每日“晨读文史、午临法帖、暮研碑拓”,就餐时以箸代笔揣摩“二王”笔势,闲暇时与书友探讨“书法与文化的共生”。父亲“以学养墨、以墨载文”的家训,始终是其笔墨生涯的核心根基。
夕阳西下,余晖将其挥毫之影拓于素壁,狼毫虽秃,落纸更显沉厚。“守正出新”之楷书端稳如五岳,蕴藏历史底蕴;行书题跋灵动似江河,载负文化温度。墨色氤氲间,是传统的醇厚、个性的明朗,是情感的真挚,更是文化的深沉。刘颖宏以笔墨为舟、以学养为帆,让传统书法在当代既见技法传承,更显文化重生,也使更多人在品赏中爱上书法、接续文脉,恰如诗中所咏“帖学楷唐观古韵,文心墨韵续新风”,书写着新时代书家“技道合一、文墨相融”的使命与担当。
作者简介:路等学,中共党员,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区域经济研究,食用菌品种选育及栽培发术研究与推广。发表论文和网络文章百篇以上。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