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蜀忆旧:回忆女儿出生的幸福时刻》
(2.25.国庆)
作者:王奇
编辑:诗词中国
都市头条,发现精彩,传播正能量
归蜀忆旧:回忆女儿出生的幸福时刻
(2025.国庆)
作者:王奇
陈年酒暖了肠
国庆归蜀踏简阳,
旧庭牵绪忆绵长。
灯前尺素凝牵挂,
产畔放松助娩香。
三日煎熬终见喜,
半生相守更知章。
天伦恰似陈年酒,
醉了光阴暖了肠。
前言
2025年国庆节,女儿携丈夫、儿子并母亲袁世英回到四川简阳,这趟归乡之旅,勾起了我心底沉淀四十余年的美好回忆——那段关于女儿出生的幸福时光,值得我用文字细细梳理。
一、致袁同志:幸福回味
袁同志(这是我对夫人几十年来的习惯称呼),你此番回川,便让我想起了女儿出生:那是我人生中最珍贵、最滚烫的幸福时刻。
这份回忆,我想将它命名为《回忆女儿出生的幸福时刻》,当作给你的一份特别念想。
二、一封藏着20多条牵挂的信
记不清是在安徽马钢,还是山西太钢,我曾给怀孕的你写过一封信。信里没什么华丽话,全是我对你和未出世孩子的惦念。
我在信里列了一串注意事项,具体是20条还是27条,记不清了,只记得全是孩子出生前,生怕你忽略的细节。
这封信可能在简阳老房子的写字台里——要么在中间抽屉,要么在你常用的左边抽屉,也可能在我的书柜里。
几年前我回去还见过它,当时没在意,如今才觉出它的分量:那是我对你,对未出生的女儿:“爱的信物”。
这次你回去,务必找找它,带回西安让女儿看看,让她知道,未出生时就被父母这样牵挂着。
三、深夜台灯下“诞生”的牵挂
那20多条注意事项,不是一气呵成的,是我在工地上夜晚,借着一盏简易台灯,熬了好多个夜晚“攒”出来的。
那时我人虽在工地,但时时牵挂简阳怀着孕你;
预产期越近,我心里越慌——想回去陪你待产,可领导不批假,我连觉都睡不安稳啊。
工地我和小苏同住一间宿舍;
随身带了个自制台灯:一个夹子夹在床头,上面安个灯泡,套个铁皮罩子。
白天忙得脚不沾地,没时间想别的,可一到半夜,想到一个该注意的事,怕天亮忘了,赶紧开灯记下;过会儿又想起一两件,再开灯记上。
同住的小苏大概觉得我像“神经病”——一晚上反复开灯、关灯,他虽没抗议,肯定搞得他睡不好觉。
我实在放不下你:怕你路上累着,怕你吃饭没兼顾营养,怕你在学校没地方午睡……那些细碎的牵挂,就这么在深夜的台灯下,成了信里一条又一条的注意事项。
四、妹妹读信时的惊叹
后来才知,那封信岳母没让你阅读——岳母怕你临产前看字伤眼睛,更怕你读了激动影响身体,就让小英(你妹妹)读给你听。
岳母后来跟我说,小英读信时,越读越惊讶:“哎呀,王哥怎么这么细心,写了这么多注意事项?”读到十多条时,她还跟岳母嘀咕:“会不会有20多条啊?”等读完数了数,还真有20多条,小英直接叹出声:“王哥真是‘五好丈夫’的模范,也太关心姐姐了!
五、“神经病”的假,准了!
没过多久,工地负责人徐工(后来被国务院授予“中国勘察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把我叫到他房间,第一句话就说:“王奇啊,最近听说你得了‘神经病’,一晚上三四次开灯”:写什么?
我当时心里一紧,知道是小苏跟他“告状”了,正想解释;
徐工却先笑了:“我知道你老婆要生孩子了,这事我经历过——我两个孩子出生时,我也想回家陪老婆,可当时工地离不开。
现在不一样了,你多次请假,你是技术骨干中的骨干、又是组长,但我琢磨,若工地强留,太不近人情了,快回去陪老婆生孩子吧!”
没批评,还破例准假,我高兴得脑子都发懵,当即收拾行李,第三天就赶回到了我的袁同志身边。
那时离预产期还有半个月还是20天,记不清了,只记得见到你时,激动得眼泪掉下来了。
六、临产:三岔街头的急与慌
回来没几天,就出了状况。
当时雪戡兄的女儿袁二妹在咱们家,
岳母要照顾你待产,决定先送袁二妹回西安。
没想到,陪你去三岔长途汽车站送袁二妹时,你突然发作了——脚往地上直蹾,疼得说不出话。
我急得直冒汗,想背你,可你挺着大肚子,想找担架,三岔街上根本没有,只能扶着你慢慢往家走,一边走一边安慰:“稳住,再坚持会儿,快到家了……”
回到家让你躺下,想立即送医院,可岳母坚持在家生;
我只好转身就去隔壁喊接生婆胡娘,非常揪心,生怕出什么意外。
七、难产:两天三夜的煎熬
真没想到,你生得这么难——足足痛了二天三夜,孩子就是不肯出来。
听说别的孕妇几小时就生了,我看着你疼得额头冒大汗,着急,却帮不上忙。
怕你没力气生产,让你吃比较营养的稀饭或水,可任何食物和水。一到嘴里就喷射性地:射出来。
到了第二天,还没生下来,我和岳母决定,去三岔医院请来医生给你吊瓶子:吊催产素,还是生不出来!
又特地请来了60多岁,经验老道专门从事接生的彭妈妈——盼着她能有办法。
彭妈妈一来就皱了眉:“在医院遇到难产:剖腹:
可现在送医院来不及,家里没剖腹的器具和消毒条件;
吊崔产素也崔不下来;
彭妈妈对我说:唯一的办法就是慢下来——你要像和尚念经一样,慢慢安慰她,让她放松,越急越生不下来。”
八、“放松经”念出的6斤半女儿
彭妈妈的话,我活学活用,立马学着念“放松经”——
“袁同志,放松……放松……放松,咱们的希望就要生出来了,再放松一点……”
一遍又一遍,我尽量放慢语速,把所有的慌都压在心里,只给你传递安稳。
就这么念了五六个小时,奇迹真的发生了——你渐渐不喊疼了,叫声小了,呼吸也平稳了。没过多久,一声清脆的婴儿哭声,划破了凌晨的安静。
那是1980年7月18日凌晨两三点,我们的女儿终于出生了。第二天称体重,6斤半。
九、双双沉睡:二天三夜的透支
女儿出生后,你睡着了,我也睡着了;
我一个大男人,二天三夜没合眼都扛不住,更何况你经历了二天三夜的难产,那种痛苦,到现在想起来都心疼你。
不幸的是,你遭了难产的罪;
万幸的是:母女平安。
十、军礼与把女儿念出来了
后事后见到彭妈妈,我给她敬了个军礼——我是退役军人,军礼是我能表达的最高敬意。
彭妈妈一愣,看清是我,笑着问:“小伙子,啥事?孩子长得可爱吧?”
我赶紧说:“彭妈妈,谢谢您!您教我念‘放松经’,让把我女儿‘念’出来了!”
十一、红参水:对两代人的爱与节约
女儿出生后,还有件事让我记忆犹新——岳母提前泡了两根小红参。
泡红参水之目的是,怕万一难产,就让你喝参水补力气。
你虽生了二天三夜,精神却一直没垮,红参水没派上用场。
岳母舍不得倒掉红参水,就自己喝了。
没想到喝多了,一会儿就懵了,嘴里反复乱喊:“袁二妹,袁二妹……”可袁二妹三天前就回西安了。
回想此事,心里好暖啊:岳母泡的不是红参水,是对两代人的爱;
舍不得倒掉,自己喝了,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那是上一代人最伟大的节约精神之体现。
十二、接生婆眼里的“懂接生”女婿
还有个小插曲,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好笑。胡娘先接生时,彭妈妈在傍边,我突然指着胡娘的手说:“您这个手势不对,虎口会挡着孩子,更难生下来。”
这话一出口,胡娘和彭妈妈都愣住了,眼睛瞪得大大的,好像在说:“你一个小伙子,怎么懂接生?”
其实,早在你怀孕时,我买了好几本接生的书,从头到尾翻了遍,书里特意说过,很多接生婆习惯用虎口接生,其实是错的,我刚好记在了心里。
十三、磕磕碰碰里的无价爱情
袁同志,这次你回简阳,勾起的不只是女儿出生的回忆,还有我们几十年的日子。
夫妻间,哪有不磕磕碰碰的?可我们的感情,却藏在那些细碎的牵挂里——那封写满20多条注意事项的信,就是见证,你说对吗?
人老了,总爱回忆过去,那些关于家庭、关于爱的片段,就像一杯陈酒,越品越有滋味,这种幸福是文字没法表达的,你赞同吗?
十四、两件待寻的“家宝”
最后,还有两件事想拜托你:
一是再找找那封信,前面已说过,它是我们家“爱的信物”,不能丢;
二是在老房子进门放杂物小楼上,有个塑料袋,里面用纸包着几个银元——那是我曾祖母胡友贞烈士的遗物:是曾祖母在江西苏区打游击时保管的支部经费;
我当年从湖南带到简阳,想留作纪念,这次也一并带回西安吧。
结语
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那个6斤半的女婴,如今已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才;
她慧眼识珠,找了个有担当的丈夫;还生了个当学生会主席的儿子,正等着展翅飞翔。
看着女儿女婿比翼双飞,看着第三代茁壮成长,你我两个老人,心里满是幸福。
这段关于女儿出生的回忆,就像一颗糖,甜了我们一辈子,也甜了这个家一辈子。
不能以飨读者
此次归蜀,那封写满20多条牵挂的信与曾祖母的烈士遗物均没找到,无法附上两件“家宝”的照片以飨读者。
只能待我回川时把家宝找到再补影像:以飨读者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