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大军中的高学历
杂文随笔/李含辛
近日,一则数据引发热议:十多万本科生、近六万研究生投身外卖行业。这一现象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当代社会多重光谱的交织——既有职业观念的革新,也有就业市场的现实困境,更暗含着对教育本质的深层叩问。以下通过具体案例,进一步丰富这一社会现象的立体图景。
一、褪去光环的"体面"
曾几何时,高等教育被视为阶层跃迁的"黄金门票"。如今,当外卖骑手队伍中出现越来越多高学历者,传统"体面工作"的标签正在松动。一位985高校毕业的骑手在采访中坦言:"送外卖比坐办公室更自由,收入也更透明。"这种选择背后,是年轻人对"工作价值"的重新定义:当格子间里的PPT与街头巷尾的餐盒形成对比,后者反而因直接创造社会价值而获得另一种尊严。正如某位骑手所言:"我送的不是外卖,是城市运转的毛细血管。"
典型案例:
丁远昭:清华本科、北大与牛津双硕士、南洋理工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2024年成为美团众包骑手,4个月完成34单配送
杨德坤:武汉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博士生,为照顾患病父母,白天送外卖晚上做科研
二、就业市场的"冰与火之歌"
数据显示,2023年高校毕业生达1158万,而新增就业岗位不足千万。当"孔乙己的长衫"成为网络热词,高学历者送外卖的"反差"实则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缩影。一方面,传统行业吸纳能力下降,另一方面,新兴领域如人工智能、新能源虽前景广阔,却对技能门槛提出更高要求。某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指出:"部分毕业生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外卖行业因其低门槛、高流动性成为缓冲带。"这种"缓冲"并非长久之计,却成为许多年轻人应对就业压力的现实选择。
数据佐证:
美团研究院《2024新就业形态调查报告》显示:全国950万骑手中,本科学历者超164万人,硕士及以上学历者7.6万
某平台统计:31.2%本科骑手因找不到专业对口工作选择送外卖,28.5%因专业对口工作薪资太低
三、教育本质的"灵魂拷问"
当研究生送外卖成为常态,我们不得不反思: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还是塑造"有适应力的生存者"?一位教育学教授尖锐指出:"如果教育只为'镀金'而非'赋能',那么高学历者送外卖只是资源错配的必然结果。"某高校开设的"骑手职业规划课"引发争议,背后折射出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或许,真正的教育应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筐"。
励志案例:
张舜禹:白天送外卖攒钱,晚上挑灯夜读,最终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
李如麻: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本科生,疫情期间兼职送外卖突破"社恐"
四、个体选择的"自由与代价"
在就业多元化的今天,选择送外卖本无可厚非。但需要警惕的是,当高学历者蜂拥而至,是否会导致"内卷"从职场蔓延至街头?某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骑手平均收入较2022年下降15%,而竞争却愈发激烈。一位骑手无奈道:"以前送一单赚8元,现在只剩5元,但接单量翻了一倍。"这种"自由选择"背后,是个体在时代浪潮中的被动适应。
五、时代浪潮下的"新思考"
高学历者送外卖,不应被简单解读为"人才浪费",而应视为社会转型期的"阵痛"。它提醒我们:在AI取代重复性工作的时代,教育的核心或许应是培养"不可替代性"——如创造力、共情力、跨领域整合能力。某科技公司HR坦言:"我们更看重应聘者的'软技能',而非单纯的学历。"
结语:在"长衫"与"短裤"之间
当本科生、研究生穿梭于街头巷尾,他们送出的不仅是餐盒,更是一代人对生存与尊严的重新定义。或许,真正的"体面"不在于穿什么衣服,而在于能否在时代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