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落叶知秋》
唐增虎(山东)
一场秋雨一场寒,淅淅沥沥的雨丝斜斜织过檐角,把夏末最后一丝燥热浸成了微凉。风里忽然就带了不一样的意趣,不是春的软、夏的烈,是裹着桂香的清,沾着菊艳的朗,漫过窗棂时,便知秋真的来了。
枝头的叶最先懂秋。先前还是浓得化不开的绿,经几场雨、几阵风,就悄悄换了妆。枫叶是最急的,抢先染了胭脂红,一片片缀在枝桠间,像燃着的小火焰;银杏倒矜持些,把绿酿成浅黄、深黄,风一吹,就打着旋儿飘下来,铺在地上,是秋写给大地的信笺。
秋从不是萧瑟的。田埂上满是五谷丰登的欢喜,稻穗沉得弯了腰,玉米裹着金衣站成排,棉桃裂着嘴露出雪白的絮,风过处,全是粮食的香。园子里更热闹,石榴笑得咧开了嘴,露出满肚子的红玛瑙;橘子挂在枝上,像一个个小灯笼,咬一口,甜汁儿顺着嘴角流,是秋最实在的馈赠。荷虽残了,枯梗立在水里,倒有几分疏朗的韵致;菊却正艳,黄的、白的、紫的,开得热热闹闹,把秋的底色染得鲜活。
有人说春华秋实,春是热闹的绽放,秋是沉淀的丰盈。这丰盈里,藏着岁月的温柔,也藏着人间的安暖。街头巷尾,老人们搬着竹椅坐在桂树下,闻着香,聊着天;孩子们追着落叶跑,笑声脆得像刚摘的梨。远处的国旗猎猎,风里飘来的不仅有桂香,还有国泰民安的踏实——五谷丰登是仓廪实,国安民乐是人心安。
又一阵风吹过,落叶打着旋儿落在手心,薄得像一片时光。抬头望,天是澄澈的蓝,云是轻软的棉,远处的山染着枫红,近处的屋飘着炊烟。原来秋从不是结束,是用一场落叶、一季丰收、满世界的清欢,告诉我们:所有的耕耘都有收获,所有的等待都有归期。这清秋,值得我们笑着、说着,慢慢品。
《落叶知秋》评析:在时光褶皱里触摸生命的丰盈
唐增虎先生的《落叶知秋》以细腻的笔触构建了一个立体饱满的秋日图景,其文字如工笔重彩,在季节更迭的褶皱里,勾勒出生命沉淀的丰盈与人间烟火的温度。这篇散文的魅力,不仅在于对自然物候的精准捕捉,更在于将个体生命体验与家国情怀悄然缝合,在落叶与稻穗的意象中完成对生命本质的哲学叩问。
一、通感织就的感官盛宴
作者以通感手法构建起秋日的多维感官世界。开篇“雨丝斜斜织过檐角”将视觉转化为触觉,“裹着桂香的清”“沾着菊艳的朗”让嗅觉与视觉交融,这种感官的错位营造出独特的沉浸感。当描写枫叶“像燃着的小火焰”时,视觉的炽热与触觉的灼烫形成通感,使静态的秋景迸发出动态的生命力。这种通感运用在“稻穗沉得弯了腰”“玉米裹着金衣”等农事描写中尤为精妙,将丰收的喜悦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物质形态。
二、意象群落的哲学隐喻
文本构建了以落叶为核心的意象群落:枫叶的胭脂红象征生命的炽烈,银杏的信笺暗喻时光的馈赠,而枯荷的疏朗与菊花的喧闹则形成生命阶段的对照。更深刻的是“秋写给大地的信笺”这一隐喻,将自然物候升华为天地对话的哲学命题。当“落叶打着旋儿落在手心,薄得像一片时光”时,落叶不再是衰败的象征,而是承载着生命轮回的时空载体,与后文“所有的耕耘都有收获”形成呼应,完成从具象到抽象的升华。
三、家国情怀的微观叙事
文章在田园牧歌中悄然植入家国情怀的基因。当“五谷丰登是仓廪实,国安民乐是人心安”的议论出现时,前文对稻穗、玉米的具象描写突然获得宏观意义。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街头巷尾的竹椅”“孩子们追落叶的笑声”等生活场景,将国家安定具象化为市井烟火。而“远处的国旗猎猎”与“近处的屋飘着炊烟”的空间并置,更在视觉构图层面完成了家国同构的意象拼贴。
四、生命哲学的四季辩证法
文本暗含深刻的四季辩证法。作者打破“秋日萧瑟”的刻板印象,以“秋从不是结束”的宣言重构季节认知。当荷的残败与菊的盛放形成生命阶段的对照,当春的绽放与秋的沉淀构成时间维度上的互补,散文最终指向“所有等待都有归期”的生命哲学。这种哲学思考在“清秋值得我们笑着、说着,慢慢品”的结语中达到高潮,将自然时序转化为对生命节奏的审美把握。
《落叶知秋》的价值,在于它超越了传统咏物散文的格局,在落叶与稻穗的意象中,构建起连接自然时序、生命体验与家国情怀的三维空间。当读者跟随文字触摸到“秋写给大地的信笺”时,实际上触摸到了中华文明对“天道酬勤”的千年信仰,这种信仰在每一个弯腰收割的身影里,在每一片飘落的银杏叶中,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