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重阳节》
唐增虎(山东)
霜染的九九,把老年节叠进菊香
风雨磨亮的脚印,踩着先苦的痕,落进后甜的巷
告老归乡,心尖落了片暖云——问心无愧,便是最稳的着陆
自古雄才多在炼狱里淬火,大器总待晚成时绽放
人在作天在看,暗室亏心怎藏?
若非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天地自有丈量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哪怕阴影也照得透亮
也许正义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席人间的期望
人善人欺天不欺,积德行善是暗夜里的光
善终有善果,福报从不会缺席人不给,天自还你,岁月早把公道刻进寻常
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负韶华滚烫
为那风清气正的家园,把每寸光阴都活成担当
人间正道,本就长着沧桑的纹路
安享天伦的暖,才懂岁月的糖天道好轮回,苍天何曾饶过虚妄?
霜染的九九,把老年节叠进菊香
风雨磨亮的脚印,踩着先苦的痕,落进后甜的巷
告老归乡,心尖落了片暖云一-问心无愧,便是最稳的着陆
自古雄才多在炼狱里淬火,大器总待晚成时绽放
人在作天在看,暗室亏心怎藏?
若非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天地自有丈量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哪怕阴影也照得透亮
也许正义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席人间的期望
诗歌《重阳节》评述
《重阳节》以传统节日为轴,构建起三重精神维度:
其一,人生哲思的具象化。“霜染的九九”将重阳节与老年节叠合,“风雨磨亮的脚印”隐喻生命历程,通过“先苦的痕”与“后甜的巷”的对比,揭示“苦尽甘来”的普世真理。告老归乡时“心尖落了片暖云”,以意象化语言道出“问心无愧”的终极归宿,赋予老年生活以哲思深度。
其二,道德自省的当代共鸣。诗歌从“暗室亏心怎藏”的警句切入,延伸至“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的社会监督,将传统“公道自在人心”转化为法治语境下的正义观。“积德行善是暗夜里的光”等表述,既承袭因果报应思想,又回应现代人对道德价值的期待。
其三,家国情怀的升华。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串联个人与集体,将“风清气正的家园”作为终极追求,使重阳节从敬老祈福的节日升华为对理想社会的期许。末段“日子过成酒”的比喻,以“岁月沉香”与“笑对无常”的张力,传递豁达的生命态度。
全诗语言平实而富有张力,通过重阳意象的现代重构,完成从个人修养到社会理想的诗意跨越。
一口,是岁月沉香,一口,是笑对无常
人过要留清甜名,不争朝夕喧嚣
公道自在人心,是非功过任后人讲
笑到最后,才算把这趟人生,活得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