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物质匮乏的时代还是产能过剩的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其本质是什么?
我认为是信息差和速度。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切中要害的观察。有人一定会不赞同这一观点,比如有人会说产品的质量、价格、品牌力、情绪价值售后服务、促销等等。个人观点各抒其见,呵呵而已
我们把时间回到八十年代,计划经济的体制下是人在找货,为什么?物质稀缺信息匮乏,物流落后,共小于求。才有了广交会春糖会各种会,经销商通过逛展获得新产品信息,个体户千里条条大包小包的从异地进货,信息差和时间差让个体户赚得盆满钵满。
随着民营企业高速发展,商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电商的出现改变了货、厂、人的关系,代理商、消费者获得商品的信息越来越快捷。伴随工厂以及产品的饱和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流量,有形货架,无形货架会越来越贵,抢到就是赚到。天猫的闪购,美团小象,京东到家9分钟秒送,还有更多及时购的出现,大家不在拼产品,而是在拼速度。
回到开始的话题:“商品到达消费者的速度”是过去40多年品牌竞争中的一个核心维度,并且其重要性在不断演化和升级。
我们可以分阶段来看这个问题的演变:
1. 80-90年代:速度作为“核武器”的崛起,这个时期,品牌竞争的核心开始从“生产导向”转向“市场导向”,速度成为了一个关键的优势。全球化生产加速,商品种类开始丰富,消费者选择增多。谁能用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将产品从工厂运到货架,谁就能赢。在这个阶段,速度主要拼的是“物理距离和物流效率”,目标是降低成本、减少库存、满足基本需求。
2.互联网电商——速度的重新定义
互联网的兴起,彻底改变了“速度”的含义。
电子商务平台(如亚马逊、阿里巴巴)崛起。
核心理念: “一键下单”与配送速度。商品到达消费者的速度,从“货架上有货”变成了“从仓库送到你家门口要多快”。
标志性案例:
亚马逊: 它重新设定了消费者对速度的期望。通过建立庞大的履约中心网络和复杂的物流算法,它不断突破配送速度的极限,从最初的数周,到数日,再到如今的“当日达”甚至“小时达”。
京东: 在中国市场,自建物流体系使其凭借“211限时达”(上午11点前下单,当日送达;晚上11点前下单,次日15点前送达)等服务建立了强大的竞争优势。在这个阶段,速度拼的是“数字化订单的履行能力”,竞争焦点从B2B(品牌到零售商)大量转向B2C(品牌/平台到消费者)。
2010年代至今:速度的维度扩展与竞争多元化
到今天,单纯的“物流速度”已经演变成一个更复杂、多维度的概念。它依然是必要但不充分的竞争要素。
A. 速度维度的扩展:
1. 信息到达的速度(营销速度): 在社交媒体时代,一个热点、一个梗、一个短视频,谁能最快地抓住并转化成营销活动,谁就能获得巨大的流量。这比拼的是内容创作和社交媒体反应的速度。
2. 决策到达的速度(转化速度): 通过大数据和AI,平台能在你点击的瞬间就计算出你可能喜欢什么,并立刻推荐给你。这比拼的是数据算法和个性化推荐的速度。
3. 心智到达的速度(品牌建设速度): 打造一个强势品牌,意味着当消费者产生某个需求时,你的品牌能第一个出现在他脑海里。这需要长期、一致的品牌建设,是另一种“速度”。
4. 物流速度的极致化: 如前所述,小时达、分钟达已经成为生鲜、药品等品类的标配。
从80年代到今天,“商品到达消费者的速度”从一个革命性的、足以制胜的竞争核心,已经演变为一个基础的、必须达成的“入场券”。
过去: 速度快,是优势,能帮你打败对手。
现在: 速度慢,是硬伤,会让你直接出局。但速度快,只是让你有资格留在牌桌上。
今天的品牌,需要在保证物理速度(物流) 和数字速度(信息、决策) 的基础上,再去比拼情感速度(如何快速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创新速度(如何快速迭代产品) 和价值观的穿透力。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邦主安东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