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彦简介】
陈彦(1963—),陕西镇安人,当代著名作家、剧作家。创作有《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等戏剧作品数十部,三次获“曹禺戏剧文学奖”。创作长篇电视剧《大树小树》获电视剧“飞天奖”。著有长篇小说《西京故事》《装台》《主角》《喜剧》《星空与半棵树》。《装台》获2015“中国好书”“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主角》获2018“中国好书”“第三届施耐庵文学奖”,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出版有《陈彦剧作选》《陈彦词作选》《陈彦西京三部曲》,散文集《须抵达》《边走边看》《坚挺的表达》《说秦腔》等著作。多部作品在海外发行。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陈彦与《主角》
文/史飞翔
【编者按】这篇文章以清晰脉络串联起陈彦的创作历程与《主角》的艺术价值,既是对作家的深度溯源,也是对作品的精准解读,让“作者经历”与“作品内核”形成紧密呼应,可读性与思想性兼具。文章先从陈彦的商洛文化底色切入,勾勒其从18岁创作话剧到深耕戏曲研究院20余年的轨迹。无论是镇安征文的启蒙、4000 部古典戏曲剧本的滋养,还是对装台工生活的细致观察,都被巧妙地转化为解读其“关注小人物”创作风格的钥匙,让“现实题材坚守”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有具体经历支撑的创作底色。对《主角》的解读则直击核心:既点明作品以忆秦娥从放羊娃到秦腔名伶的成长,串联起秦腔艺术兴衰与时代变迁的叙事主线,也提炼出其艺术特色——秦腔文化的深度融入赋予作品厚重底蕴,多线索交织与鲜活人物塑造(如师傅、师兄弟等)让故事兼具立体感与感染力。同时,文章未忽视作品的思想性,通过分析忆秦娥的人生选择,引出对人性、命运及传统文化现代性的探讨,凸显其“动人心魄的命运之书”的定位。全文以“创作源头—作品解读—价值提炼”层层递进,既让读者理解陈彦为何能写出《主角》,也清晰呈现了这部茅盾文学奖作品的文学与社会意义,为读懂作家与作品搭建了高效的认知桥梁。【编辑:纪昀清】
陈彦出生于有“文学大县、经济小县”之称的商洛镇安,那里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滋养着他热爱文学的种子。早在他18岁时,便因参加县里的征文活动,斗胆迈出了创作之路的第一步,创作了一部九幕话剧。
尽管这部处女作的手稿和油印版已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那份获奖的荣誉,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引领他走向更加宽广的文学天地。
年轻的陈彦,怀揣着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不断地磨砺自己的笔锋。22岁时,他已完成了6个剧本,每一部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才华。在回忆自己的入行经历时,他坦言:“上世纪80年代,我也是一个文学青年,写了很多小说、散文。那时,我对文学的热爱如同火焰般炽热,我用文字描绘着心中的世界,抒发着对生活的感悟。”
岁月的河流将他带到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25岁的他成为专业编剧。在与戏曲打交道的20多年中,他沉浸在古典戏曲的海洋中,汲取着历史的养分。他手中那套4000部古典戏曲的剧本集,如同一座宝藏,让他感受到了历史“毛茸茸”的质感。他深深地被戏曲的魅力所吸引,那种将喜剧、悲剧融为一体、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让他对文艺创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陈彦说:“不管是喜剧、悲剧,雅的、俗的,戏剧都不会将其截然分开。这种综合体是一种文艺创作的活体。你能见到它所讲述的历史摇摆着走到你眼前。”这种对戏曲的独特理解,也让他对现代电视剧编剧们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他鼓励年轻编剧们多接触舞台剧和中国古典戏曲,从中汲取灵感和营养,唤起对现代性的思考。
除了对戏曲的热爱和敬畏,陈彦还注重拓宽自己的创作路径。他深知每一个创作者都应该找到一个进入生活的界面,从而打开创作的大门。他找到了中国古典戏曲这个途径,从这个界面进去,通过历史的生活认识现实的生活,从而打开了他的创作路径。他说:“我觉得这个东西给我的作用是最大的。”正是这种对创作的执着和追求,让他在文学道路上越走越远。
陈彦的作品丰富多彩,涉猎广泛。他的小说《装台》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后收视、口碑双丰收,被誉为“深入人心的平民剧”。这部作品以装台工的生活为背景,讲述了他们为舞台搭建付出的艰辛与努力。陈彦在戏曲研究院做院长时,经常通过窗户观察后台装台工们的工作,他们的辛勤付出和坚韧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他。尤其是那个装台工把身体弯成弓形,抱着暖气管道睡觉的睡姿,更是让他印象深刻。他说:“写《装台》,就是和这段生活有巨大的关系。”这部作品不仅是对装台工这一群体的致敬,更是对平凡人生活的赞美和关注。
陈彦的创作风格独特而鲜明,他始终坚持现实题材创作,关注火热的当下生活。从“西京三部曲”到“舞台三部曲”,他一直聚焦小人物的悲欢离合,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着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他的作品被誉为“为小人物立传”,深受读者和评论家的喜爱。
在陈彦看来,写作不仅是一种职业选择,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他说:“静下来是阅读、写作甚至生活的方式和态度。再艰苦的环境、再浮躁的时代,肯定也有人不浮躁,能够认认真真地静下心去读书、写作,去整体性地思考现实、思考社会生活。”正是这种对文学的执着和热爱,让他在近40年的写作生涯中从未间断过创作。
陈彦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社会意义。他通过作品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呼唤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他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文学的力量和魅力,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陈彦的长篇小说《主角》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作者以扎实细腻的笔触,尽态极妍地叙述了秦腔名伶忆秦娥近半个世纪人生的兴衰际遇、起废沉浮,及其与秦腔及大历史的起起落落之间的复杂关联。该书被视为一部动人心魄的命运之书,一个以中国古典的审美方式讲述的寓意深远的“中国故事”。
《主角》以秦腔演员忆秦娥的人生经历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农村放羊娃成为一代秦腔名伶的传奇故事。忆秦娥,一个出身贫寒的农村少女,凭借对秦腔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追求,一步步走上了艺术的巅峰。在这个过程中,她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磨难,但她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作品通过忆秦娥的成长历程,展现了秦腔艺术的魅力和秦人精神的力量。在忆秦娥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女性在传统社会中挣扎、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她不仅是一个优秀的秦腔演员,更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和追求的女性。她的坚韧和勇气,不仅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尊敬,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伟大。
同时,《主角》也对现代社会中的人性、命运和选择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在忆秦娥的人生道路上,她面临着无数的选择和抉择。她可以选择留在农村过平凡的生活,也可以选择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事业。她可以选择为了艺术而牺牲一切,也可以选择为了生活而放弃艺术。然而,她最终选择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事业,成为一代秦腔名伶。这个选择不仅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也让我们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主角》中,陈彦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人物刻画,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其中,主人公忆秦娥是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她性格坚韧、勇敢、独立,对秦腔艺术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执着的追求。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女性在传统社会中挣扎、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她的形象不仅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也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
除了主人公之外,作品中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人物形象。如她的师傅、师兄弟、家人等,这些人物与主人公的命运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作品的人物关系网。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展现了不同阶层、不同性格、不同命运的人物在秦腔艺术和社会现实中的复杂关系和矛盾冲突。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性、命运和选择的复杂性。
《主角》在艺术上具有许多独特的特色。首先,作品以秦腔艺术为背景,通过对秦腔艺术的描写和展示,展现了秦腔艺术的独特魅力和秦人精神的坚韧不拔。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传承,使得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其次,作品在叙述方式上采用多线索交织的手法。通过对主人公忆秦娥的人生经历、秦腔艺术的发展、社会现实的变迁等多个方面的叙述和展示,使得作品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这种多线索交织的叙述方式不仅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思考和感悟,也使得作品具有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内涵。此外,作品在语言和风格上也具有独特的魅力。陈彦运用生动的语言、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描写,将人物形象、情感变化、场景氛围等细节刻画得栩栩如生。同时,他的作品也充满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浓郁的陕西文化氛围和秦人精神的独特魅力。
《主角》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艺术价值的作品。陈彦通过这部作品展现了秦腔艺术的魅力和秦人精神的力量,同时也对现代社会中的人性、命运和选择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作品在人物形象塑造、艺术特色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魅力,使得它成为当代文坛的一部重要作品。
【作家简介】史飞翔,男,著名文化学者、作家、文艺评论家。陕西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西安市社科院老子文化研究院特邀研究员。西安市智库研究院专家库专家。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学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省委省政府首批重点扶持的一百名青年文学艺术家。陕西省“百青人才”、陕西省“百优人才”、陕西省“双百人才”。咸阳师范学院兼职教授、陕西当代文艺批评研究中心研究员,宝鸡文理学院陕西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陕西省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吴宓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西安市作协理事、西安市高新区作协副主席。陕西文学院签约作家、西安市作协签约作家、《读者》杂志签约作家。曾任西安翻译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科研处办公室主任。现任西安翻译学院终南学社秘书长、《陕西终南文化研究》杂志编辑部主任、西安翻译学院写作特长班授课教师。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学理论》《价值工程》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学术文章26篇。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出版学术著作22部,其中《终南隐士》一书系“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终南山隐士的学术专著”,填补了该领域的学术空白,被翻译成英文出版;《关学与陕西书院》一书是国内第一本研究关学与陕西书院互动关系的学术专著;《关中地域与关中人物》一书被陕西省孔子学会评为“首届儒学学术研究与普及推广优秀成果”三等奖;《陕西作家研究》一书被中国全民阅读媒体联盟誉为是一本带你读懂“文学陕军”的书;《终南守望》一书入选全国“农家书屋”工程。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