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辉成
当我从王庆吉先生经年握笔的掌心,接过厚重的一大本《康汇春秋》时,指尖瞬间触到了一位耄耋老人、文化学者递来的温暖。一股清润的墨香伴着空气中飘来的秋实气息,裹着布山后村丰收的甜意,漫过结满红彤彤柿子的树枝间。这是王老师退居乡野后捧出的第三部沉甸甸的心血之作,此刻捧在手里沉甸甸的,我仿佛接过了他一生的文史热忱 —— 从青丝执教时的点滴积累,到白发隐居后的深耕细作,那些在文字里缓缓流淌的时光,全凝进了这墨香里。
世人总说 “退而休矣”,可王老先生的 “退休”,从来不是终点,而是另一段文史跋涉的起点。在此之前,他的人生早已与肥城的文化脉络紧紧缠绕:二十年教学生涯里,他既是恪尽职守的教师,也是踏遍乡野的文史专家。作为文史专家,他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牵头整理了肥城境内多处明清建筑的史料,为多处古迹保护提供了依据;作为书法家,他的字不追时风,取法传统碑帖,所作楷书端稳厚重,隶书朴拙大气,既守古法又融乡土意趣,尽显文史学者的笔墨情怀。他题写的匾额一旦挂上墙,就成了地方文化的标识。
自离开讲台,王老先生便将文史研究的重心,锚定在肥城文脉深处的左丘明文化上 —— 作为左丘明故里,肥城石横境内散落着左丘明祠遗址、左传书院故地等遗迹,却因史料零散、传承断层,许多故事渐渐被人遗忘,这成了他心头的牵挂。为了让这份文化遗产 “活” 起来,他成了肥城大地上最执着的 “左丘明文化寻路人”。他潜心梳理左丘明文化的史料脉络,四处奔走、多方呼吁,积极向领导建言献策,促成了史圣左丘明大墓的修葺工程,并发起召开(国际)左丘明文化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共探史祖左丘明精神传承之道。
如今《康汇春秋》付梓,墨香里飘着的是四十余年文史积累的醇厚气息。泰西孔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孔庆珍以 “文史方家才气溢,康汇春秋妙花纷” 相赠,这 “方家” 二字,恰是对他一生的注解:从早年编纂方志,到中年深耕左丘明文化,再到晚年书写乡土记忆,他始终以文史为根,却总能从旧史料里挖出 “新故事”;肥城市诗词学会副会长郭启伟笔下的 “胸蕴千言诠老梦,笔行数载著新说”,更道尽了这份坚守的重量 —— 他胸中的 “千言”,是四十年教坛与乡野间攒下的真知;笔下的 “新说”,则是让沉睡历史重新开口说话的智慧。
《康汇春秋》没有故作深沉的宏大叙事,也没有连篇累牍的卖弄学问,却字里行间流淌着王老师对一方水土的深情。这部著作,不只是一本回忆录,它是一位老教育工作者对家乡土地的深情回报,是一位文史专家四十余年穷经皓首、孜孜矻矻研究的结晶,更是一位文化守护者用岁月践行的承诺。王庆吉先生一生钩沉史海、著书立说,不是为了 “出名”,而是为了让一方水土的根脉,能在文字里长青。他的文字背后,是一位乡贤对故土最深沉的眷恋,也是对 “钩沉史海著新说” 这一理念最动人的践行。
从十六岁登上教坛教书育人,到三十五岁从事史志研究,直到六十岁退休的数十年间,王老师编著了《肥城地名志》《石横镇志》《石横镇党史资料》《石横镇诗文简编》《山东省强镇名村志・石横志》《石横左丘明文化研究》等多部著作,并撰写各类文章数百篇。2005 年退休后,他又参与了《深圳市南山区志》的编纂工作,随后主编《肥城衡鱼王氏族谱》《肥城平阴东阿孙氏家谱》《文化肥城・史圣左丘明》,参编《肥城文化通览》《泰安文化通览・肥城卷》,此后又编著《山水诗韵・布山诗文集》等。近几年来,他又写就十几万字的多领域回忆录,内容涵盖本人经历、本家往事,以及衡鱼、石横、肥城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形形色色故事。仅《肥城衡鱼王氏族谱编纂始末》一文即有 1.5 万字之多,《左丘明文化研究之发端》更约 2 万字;他还受孔庆珍老师委托,协助友人校对两部约 20 万字的文史书稿……
著书立说与文化传承于他而言,从来不是终点,而是对乡土热爱与责任的延续。从左丘明文化的 “寻路者”,到八十岁身居布山脚下的 “文化守护者”,他的一生,都在做同一件事:将肥城的故事留存下来、传递下去。
2025.10.20
作者简介:
王辉成,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人,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优秀语文教师,山东省传统文化骨干教师,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中国散文学会、北京中关村网络作家协会、山东省作家协会、山东省散文学会、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齐鲁晚报情报员,“齐鲁壹点”个人号、都市头条、微信公众号“玫城文学”主编。文章发表于《语言文字报》《山东教育报》《齐鲁晚报》《山东教育》《时代文学》《中华文学》《青年文学家》《精短小说》《广东文学》《今古传奇》《海淀文艺》《三角洲》《速读》等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