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功名》第八集:第一堂课的震撼
【开场】
场景1:F大学教学楼,清晨
林知远提前半小时来到阶梯教室,在第一排正中央坐下
画外音(林知远):
"我以为提前占座、认真记笔记,就能像高中时一样稳操胜券。直到贺教授走进教室,我才知道大学的课堂,是另一个战场。"
镜头特写:林知远将笔记本和三种颜色的笔摆放得一丝不苟
【第一幕:颠覆性的开场】
场景2:课堂开始
贺教授踱步上台,灰布衬衫袖口随意挽着
贺教授:
"今天我们不讲绪论,也不定义经济学。我们先看一张图。"
他在黑板上画出供给需求曲线
贺教授:
"假设这是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供给,是像你们一样,每年上千万的毕业生..."
场景3:课堂陷入寂静
贺教授的粉笔重重敲在需求曲线上
贺教授:
"但现在,情况变了。技术变革、产业升级...导致需求曲线的斜率在变,甚至位置在移。"
特写:林知远记笔记的手突然停住
【第二幕:现实的警钟】
场景4:课堂继续
贺教授: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即使你们的学历和能力在提升,均衡工资也可能下降,甚至...就业人数可能萎缩。"
镜头扫过学生们的脸,有人沉思,有人不以为然
贺教授:
"我上周参加研讨会,某科技公司今年校招名额削减30%,但对AI技能的要求提高了百分之百。"
场景5:林知远的反应
他感到手心在出汗,脑海中闪过父亲期盼的眼神
林知远(内心独白):
"如果连工作都找不到,父亲的期望,全村的希望,该怎么办?"
【第三幕:观念的碰撞】
场景6:课间休息
学生们聚在一起讨论
学生A:
"贺教授就喜欢制造焦虑。"
学生B:
"不过说得也有道理,得早点规划。"
林知远独自坐在座位上,翻看记得乱七八糟的笔记
场景7:周凯的视角
周凯在平板电脑上快速查阅资料
周凯(对林知远):
"别太当真,贺老头就喜欢危言耸听。"
林知远(勉强笑笑):
"嗯..."
内心独白:
"可是,如果他说的是真的呢?"
【第四幕:深刻的启示】
场景8:课堂继续
贺教授:
"你们学这些理论,不是为了考试拿高分,而是为了理解你们所处的时代。"
他的目光扫过台下年轻的脸庞
贺教授:
"在你们个人的供给曲线和整个市场的需求曲线之间,找到那个可能正在移动的、脆弱的均衡点。"
场景9:下课时刻
贺教授放下粉笔
贺教授:
"第一堂课,我不希望你们记住多少概念。我只希望你们思考一个问题:在这样一个时代,你个人,作为即将进入市场的'劳动力商品',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教室里一片寂静,只有收拾书本的声音
【第五幕:内心的震荡】
场景10:校园林荫道
林知远独自走着,脑海中回响着教授的话
林知远(内心独白):
"核心竞争力...我有什么核心竞争力?除了会考试,我还会什么?"
场景11:图书馆
林知远对着经济学课本发呆
闪回:
· 父亲在田间劳作的身影
· 全村送行宴的热闹
· 贺教授严肃的表情
林知远(轻声自语):
"如果连大学都不能保证未来,那什么才能?"
【片尾】
画外音(林知远):
"那堂课像一记重锤,敲碎了我对大学的所有幻想。我突然明白,文凭或许能帮我跨过门槛,但真正决定我能走多远的,是贺教授说的那个词——核心竞争力。而这个词,当时的我,还无法给出答案。"
片尾画面:
· 黑板上未擦去的供给需求曲线
· 林知远迷茫的眼神
· 窗外渐渐暗下的天色
---
第八集核心冲突:
1.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大学教育的美好想象与就业市场的残酷现实
2. 认知颠覆:传统成功路径在新经济环境下的失效
3. 身份焦虑:在变革时代中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定位
艺术特色:
1. 通过经济学概念的隐喻深化主题
2. 运用课堂场景实现观念冲击
3. 借助特写镜头展现内心震动
这一集通过一堂经济学课,不仅展现了大学教育的深度,更揭示了当代大学生面临的深层焦虑。贺教授的话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教育投入与就业回报之间日益拉大的鸿沟,为主角后续的选择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基础。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