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功名》第十六集:父亲的催问
【开场】
场景1:快递分拣站,深夜
林知远刚结束一夜的工作,浑身灰尘,在便利店买了最便宜的豆沙面包
画外音(林知远):
"当生存成为每天的首要命题,那些关于理想和未来的思考都变成了奢侈品。直到父亲的电话响起,我才记起自己肩上还背负着更沉重的期望。"
老人机不合时宜地震动起来,屏幕上显示着"家"
【第一幕:忐忑的对话】
场景2:分拣站外的寒风中
林知远(压低声音):
"喂?爹,咋这么早打电话?家里出啥事了?"
林大山(电话那头,带着风声):
"没啥事,没啥事...就是想问问你,快期末了哈?学习...还跟得上不?"
林知远(松口气):
"跟得上,爹,你放心。"
电话那头沉默片刻
林大山(声音更低):
"那个...远儿啊,爹就是想...就是想问问,你们学校,那个...奖学金,有信儿了没?"
场景3】****:艰难的回应
林知远握紧手机,指节发白
林知远:
"爹...奖学金...还没完全定下来,还在评。应该...快了。"
林大山(难掩失望):
"哦,还没定啊...没事,没事,不急!我娃学习好,肯定没问题!"
【第二幕:善意的谎言】
场景4】****:电话继续
林大山(语气刻意轻松):
"你在那边,该吃吃,该穿穿,别省!钱的事,有爹呢!咱家那头猪,开春就能出栏了,能卖个好价钱..."
林知远(打断):
"爹,我知道。我...我这边挺好的。"
特写:他手中已经冷硬的豆沙面包
场景5】****:挂断之后
林知远靠着冰冷的墙壁缓缓坐下
林知远(内心独白):
"每一次通话,都像一场无声的审判。我在这头,父亲在那头,中间隔着无法跨越的谎言。"
【第三幕:期望的重量】
场景6】****:闪回 - 林家沟送行宴
林大山满面红光地举杯:
"我儿是大学生!以后是要做大事的!"
村民们羡慕的目光
母亲含泪的笑脸
场景7】****:现实对比 - 快递站
工头的呵斥声
永不停歇的传送带
沾满灰尘的工服
林知远(轻声):
"爹,您口中'做大事'的儿子,现在每天都在和包裹打交道。"
【第四幕:深夜的独白】
场景8】****:宿舍阳台,凌晨
林知远望着城市灯火
林知远(内心独白):
"父亲的每一次催问,都像鞭子抽在我身上。我知道他不是在逼我,他只是在用他的方式表达关心。可是这份关心,太沉重了。"
场景9】****:记账本
林知远在灯下记录:
· 收入:快递站工资800元
· 支出:房租600,吃饭200...
· 结余:0
他苦笑一声,合上本子
【第五幕:继续前行】
场景10】****:第二天清晨
林知远照常来到快递站
工头:
"今天有个加急件,谁愿意接?价钱加倍。"
其他骑手还在犹豫,林知远已经举手
林知远:
"我来。"
场景11】****:雨中送件
大雨倾盆,林知远护着快递在雨中奔跑
林知远(内心独白):
"父亲,我会努力的。就算送快递,我也要送出个样子来。"
【片尾】
画外音(林知远):
"父亲的催问像一座警钟,时时提醒着我不能停下脚步。我知道,在我的身后,不只是一双期盼的眼睛,而是一整个村庄的期望。这份期望,既是我的动力,也是我无法言说的痛。"
片尾画面:
· 雨中奔跑的身影
· 父亲在田里劳作的模样
· 账本上密密麻麻的数字
---
第十六集核心冲突:
1. 期望与现实的撕裂:家人期望与真实处境的反差
2. 善意的谎言:为不让家人担心而选择的隐瞒
3. 责任与压力:家庭责任带来的双重压力
艺术特色:
1. 通过电话对话展现两代人的情感交流
2. 运用闪回手法强化情感冲击
3. 借助细节描写呈现生活困境
这一集通过父亲的一通电话,展现了寒门学子在都市挣扎时面临的情感困境。那份来自家乡的期盼,既是前进的动力,也是沉重的负担。主角在现实与期望之间的艰难平衡,折射出当代许多年轻人的共同处境。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