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学魅力展示地域文化
——读西河柳散文集《守住人生的心锁》
文/习素平
西河柳,本名王勇,1978年生,河北行唐人,石家庄市作家协会理事、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纪实》签约作家,有报告文学作品入选《2011年度中国报告文学精品集》《当代文学作品精选》《筑梦者之歌》等书,出版有散文集《守住人生的心锁》,参与编辑《红枣树》《印象行唐》《行唐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等图书8部。
当我打开散文集《守住人生的心锁》时,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着我走进西河柳构建的文学世界,边读边感叹作家文学功底的厚重感。西河柳“勤奋好学、不善张阳、温文尔雅”(梁剑章语),他不善言辞,举止谈吐间透露着憨厚淳朴,也许是他的话语都给了文学,渗透在了他每一篇文章的字里行间。
《守住人生的心锁》于 2023 年 9 月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以27万字的体量,完成了“地域文化的档案保存,乡土中国的审美重塑、知识分子写作的本土化实践”的三重建构。它的价值不仅在于文学性,更在于为县域文化自信提供了范本。西河柳的散文风格,兼具乡土质朴与学者智性,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质,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作家的创作才华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用语言魅力书写对家乡的热爱
在当前物欲横流、大数据冲击和“快餐文学”泛滥的时代,西河柳能沉下心来静坐于电脑前,敲击着键盘,思路似流水般清晰,头脑似智慧的源泉,满怀激情而情绪稳重地“泼墨于故乡那一片热土”,书写着对家乡的情感,对文字的敬畏,对文学的执着。可以说,在行唐这个小县城里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散文作家了。何况他还有公职在身,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出版这样一本散文集,其牵涉的精力可想而知。这种忘我的进取精神,着实让我钦佩。
在《守住人生的心锁》散文集中,西河柳精心编排了七个专辑小标题:“斜晖脉脉”“亲情拳拳”“柳色青青”“物华依依”“枣林深深”“莲叶田田”“言之凿凿”,入木三分,直击读者心灵,令人难以忘怀。我能感觉到作家是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语言魅力,如此文质彬彬的深度语言,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作家怀有朴素而又热烈的情感,字里行间如潺潺清泉,焕发着崭新的生命力,彰显了作家对家乡的深情厚谊。每四个字两个重叠,韵味十足,使读者产生无限遐想。这让我非常感动,足见作家文笔的细腻感和认真的态度。
家乡的每一寸土地,都深深烙印在西河柳的灵魂深处。正如他在后记《我的文学,我的梦》中说的,“家乡是我创作的主要源泉,我的创作离不开家乡,我的文学是为家乡人民服务的。”就拿行唐的红枣来说,作家对其倾注了大量心血,深入挖掘红枣文化,以行唐枣树为精神图腾,将“瘠土生坚韧,棘刺示风骨”的物性升华为文学意象。在《哦,枣花》《铁杆庄稼中秋红》等篇章中,枣树"以瘠土为营养,以甜美为奉献",既是乡土生存哲学的载体,亦成为对抗浮躁时代的精神符号,赋予地域风物以普世哲思价值。在知识密度厚重方面,作者旁征博引《战国策》《抱朴子》等文献典籍,使“枣林深深”专辑的红枣文化题材,浸润着文化纵深感。通过作者细腻的描写,我们能感受到枣树在贫瘠土地上顽强生长,绽放出生命的光彩,同时也集中展示了“以瘠土为其营养,以甜美为其奉献,以坚强为其躯干,以纯朴为其容颜,以棘刺象征不媚,以绿色装点人间”的枣树精神以及枣树美学的诗性象征。这不仅是对枣树的礼赞,更是对枣乡人民精神品质的高度概括。
用历史魅力记录对家乡的青睐
行唐是冀中大地一座古老的县城,它西倚巍巍太行山,东靠广袤的华北平原,山区、丘陵、平原三分地域,郜、沙、磁、曲四河贯穿全境。作家扎根于行唐,深刻地再现了它的历史芳华。作家对乡土的眷恋令人动容,如描述近水亲山“神树湾”的情景。我也有幸参加过到“神树湾”的采风活动。但在西河柳笔下,却表现得淋漓尽致,行唐的山山水水、民俗文化、乡土风情,宛如一幅幅徐徐展开的画卷,生动而鲜活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作家以学者型智性书写起笔,从史料考据出发,在《风光旖旎孔雀湖》中援引康熙轶事与地方志,构建孔雀湖、洗心亭等厚重的历史文化层,既充满了戏剧性,又饱含着无尽的沧桑与历史性,呈现出学者型散文的文化特质。它不仅是对人物命运无常的写照,也是对人性的考验和叩问,更是对历史大势的回眸,豁达深远的历史叙事引人深思。作家利用既有哲理性又有趣味性的故事,巧妙地再现了孔雀湖历史的传说,借元代诗赋展开道德省思,形成“景观—典故—当代启示”的三重结构。
在地域书写的超越性方面,散文集以突破方志式记录,将地方符号转化为精神镜像。清凉寺“三菩萨”壁画、颍水河地理脉络,箕山般若寺等,不仅是行唐风物标识,更成为观照民族命运的窗口。特别是这些文化遗迹早已不复存在,作家下大功夫,用大手笔、大篇幅,勾勒出“风雨清凉寺”的前前后后,清楚地记载了清凉寺的来龙去脉。这些记载是作家百折不挠、执着追寻的结果,如今的“行唐清凉寺三菩萨壁画”摹本,永久展陈于行唐博物馆供世人瞻仰。作家笔下的愤慨之情远远超越了人们的想象,他不仅仅是散文作家,还是一名正义捍卫者,更是一名对家乡历史文化的保护者和忠实记录者。
西河柳凭着对家乡和父老乡亲的一腔热血,加班加点,废寝忘食,用自己多彩的笔讴歌家乡的巨变,去描摹父老乡亲的喜怒哀乐。其文章足迹,踏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自然风貌,林林总总几乎囊括了行唐各个角落。其中既有古朴文化,又有个人创作成就,汇聚成一幅斑斓多姿、动人心魄的行唐人民生活长卷。
用人格魅力追寻古朴风物碎片
让我最感慨的是,作家在《守住人生的心锁》中,用心描述那些零碎的,又是整体的、全方位的,古今发生在行唐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追记那些人们忘却而又不在乎的历史碎片。通过“苦累饭”“牛筋干”“腊八糜”“年糕”等饮食书写,使日常经验获得史诗性维度。这种古今互鉴叙事让人具有耳目一新之感。在冷峻的抒情特质中,避免直露情感宣泄,代之以“物华依依”小辑中的苦累饭、牛筋干、吹糖人、剪窗花、马尾箩、火流星等民俗物象承载集体乡愁,实现“以物载情”的史诗性表达,彰显了质朴语言下的存在主义底色。在诗意的白描中,《解读黄昏》以简洁笔触勾画暮色,却在自然时序中暗藏生命哲思,达成“拙中见智”的审美张力。作家西河柳是站在时代的潮头,用深情的眼光观察、分析、研究行唐的地理文化和人文精神。
西河柳还善于在典籍活化中,从古迹的历史渊源讲起,穿插着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让读者在欣赏散文的同时,也学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这种古今观照的写作手法,使文章层次更加丰富,也体现出作家日积月累博学多识的深度和厚度。《千古空闻属许由》《凭吊千年升仙桥》《驱邪镇宅的姜太公》《幽幽玉女潭》等篇章,均在作家的笔下升华,清晰地记录,让行唐的历史一脉相承,让枣乡人永远记住缅怀它们,还原了当时的历史原貌。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而正月庙会、露天电影等民俗作为代际情感纽带,勾连个体记忆与集体历史。在风格突破方面,作家很好地把握了时间和空间的联系,串联起价值因素和家国情怀,为县域散文提供“以锁守心,以文铸魂”的创作范式,兼具文化档案价值与美学创新意义。
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杨荣国在序言中说:“作为一位具有扎实功底、卓有成就的作家和民间艺术家,必须到人民中体验生活,在实践中挖掘素材,才能创作出风格朴实、文笔流畅、情怀厚重的作品。”西河柳做到了,在文学创作和民间文艺挖掘中,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就像他在《雪浪石,片麻岩》说的:“这或许是行唐人骨子里的一种倔强吧!就像扎根于片麻岩层,以瘠土为营养,以坚强为其躯干,以纯朴为容颜,以甜美为奉献的老枣树。”
《守住人生的心锁》不仅仅是一本散文集,它更像是作家西河柳与家乡、与读者之间的一场心灵对话,正如他在《守住人生的心锁》后记中写的,“书中的每一篇作品,无论其丑俊,我都视为自己的孩子……我的文学,是我永不言弃的梦。待到他日时间充裕,我定会毅然决然地继续追寻下去!”
文章作于 2025.7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