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孩子限制在你的认知里
昨天和一位朋友聊天,她哭笑不得地说:“我昨天问我儿子长大后想做什么,你知道他怎么说吗?他居然说要成为一个‘搭建隧道的人’。
他想要在各个星球之间修一条快速通道,这样他就能从地球出发,快速地穿梭到月球、水星、金星和火星,来去自如。”
我就跟朋友说:“你儿子也太有想象力了吧。”
朋友笑着说:“他这就是异想天开,怎么可能实现嘛,真不知道他这脑袋瓜子一天到晚都在想些稀奇古怪的事。”
我听了也忍不住笑,但又想,谁知道呢?或许有一天,我们还真能通过搭乘隧道去太空。
其实正是因为孩子拥有的无拘无束的想象力,才让世界有了不断创新的可能。
我们却常常习惯性地用成年人的标准、逻辑和现实去衡量孩子的想法,轻易地把那些奇思妙想定义为幼稚和不切实际。
这种无形的评判,就像一座看不见的牢笼,把孩子悄悄限制在了我们的认知边界里。
或许,这正是作为父母,我们最需要警醒的地方,不要把孩子限制在我们的认知里。
1
父母的认知,是孩子的边界
我一直觉得,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限自由的。
他们不像我们这些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的成年人,我们的棱角被生活磨平,想象力也被现实消磨了。
经历了许多事情后,我们学会了理智和界限,也习惯性地遵守规则和逻辑。
于是,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少了勇气,少了创意,也少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但孩子没有这些限制,所以我们不该用自己已知的边界去束缚他们。
当孩子拿着纸箱、胶带、绳子,眼睛发亮地说要造一台“时光机”时,大人可能脱口而出:“你弄这么多垃圾干嘛?这东西怎么可能造出来?”
当孩子拆开玩具,只是想探究里面的奥秘时,父母可能会责备:“就知道搞破坏,你知道这东西多贵吗?”
当孩子异想天开地说想去火星生活,父母可能会嘲笑:“省省吧,这些不靠谱的想法有什么用?”
当孩子说要造一辆海陆空一体的交通工具,我们也会泼冷水:“哪有这样的东西?别胡闹了。”
按我们现有的认知和理智来看,这些想法确实有些不切实际,不够接地气。
但never say never,在孩子的世界里,万事皆有可能。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皮格马利翁效应”,说的就是期望会塑造结果。
如果父母相信孩子的潜力,并以乐观的期待对待他们,这份信任会悄悄成为孩子前行的力量;
相反,如果我们不断传递否定、质疑或嘲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像被折断的翅膀,慢慢地放弃尝试与突破。
所以,当孩子说出天马行空的想法时,请不要用成年人的现实去泼冷水,也不要用固有的认知去评价他们。
只要发自内心地说一句:“听起来很有趣,你能跟我说得更详细一点吗?”
未来的可能性,其实就隐藏在这些不被限制的想象力里。
希望我们都能为孩子的想象力插上翅膀,让他们自由自在地飞翔。
2
父母的经验不等于孩子的未来
父母总是觉得自己见得多、懂得多,有更多的经验和眼光,所以想尽力为孩子铺一条“最好”的道路。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能进入体制内工作才算稳定,拿到一份“铁饭碗”似乎就一辈子无忧;或者认为当老师、医生、律师之类的职业才算体面的。
我们总是想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留给孩子。
但谁也无法确定,当下的判断和眼光是否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记得十多年前,队友在决定来荷兰留学前,已经拿到一份在银行的工作。
那时候,这份工作被认为是再好不过的选择:稳定、体面、发展前景也不错;家人都很满意,觉得他应该安心留下来。
可他最终还是选择放弃那份工作,出国读书,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
当时看起来似乎是个“可惜”的决定,但从十年后的今天回头看,银行的许多岗位早已被机器和AI取代,不再像当年那样吃香。
短短十年,世界已经天翻地覆地变化了。
而我们,又怎能预知,当孩子长大成人时,那个时代将会出现怎样的新行业、新机遇?
我很喜欢在荷兰小朋友之间流行的一首儿歌:《Worden wat je wil》(“成为你想成为的”)。
其中有一段唱道:
“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作家、牧羊人、调音师、驯兽师、抗病毒专家、视频博主、杂技演员,甚至一个不完美的演员。
你只需要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发现自己的天赋,这样,你就成为了你自己。”
这个世界和社会都在不断变化,我们无法预判这些变化,也无法替孩子走完他们的路。
我们能做的,是陪孩子一起去发现他们内心真正的热爱,找到他们独特的天赋所在。
就像这首歌唱的,当孩子能找到自己热爱并擅长的事情时,他们的内心才会被真正唤醒,才能真正成为他们自己。
做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这样的生活不再只是责任和生存,而会变得有趣、有活力,也充满意义。
3
限制的根源可能是父母的恐惧
为什么有些父母会不自觉地想要限制孩子,把他们保护在一个“安全”的范围内?
大概是因为害怕,害怕他们踏出安全线后,会遇到危险,会受伤,会犯错;担心孩子吃亏,担心他们走弯路,更害怕他们落后于人...
于是打着“保护”的名义,替孩子做出各种选择和安排。
但我们的恐惧,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限制。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广阔且丰富,不能因为我们的担心和害怕,就让孩子失去了去闯、去探索的机会。
我常常会想到自己二十岁那年,独自来荷兰留学的经历。
那时的我,带着一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单枪匹马就出发了。
可如今有了孩子,再回头想那段经历,忽然体会到,那时真正需要勇气的,其实不是我,而是我的父母。
他们把唯一的女儿送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求学。
那时候,在他们的朋友和亲戚中,没有一个认识的人去荷兰读书,他们对这个国家了解甚微,不懂语言,不认识人,也不了解生活环境。
如果换作现在的我,要把女儿一个人送到这么远、这么陌生的地方,我想,我未必有那样的胆量。
我曾问过父母,当年怎么有勇气把我一个人送到陌生国度的?
他们说,担心和焦虑当然有,但心里始终有个声音告诉他们:那应该是更适合我的路,值得鼓起勇气拼一把。
现在回头看,我无比感激当时父母的决定。
他们没有因为担心和害怕,所以把我留在原地,而是用信任成就了我。
正是他们的那份信任,给了我更宽阔的舞台,让我去遇见更大的世界,也成为更独立、更勇敢的自己。
我们每个父母都该拥有这样的魄力,在合适的时机推孩子一把。
真正的爱,不会让我们的恐惧成为他们的枷锁,不会只是把孩子限制在安全地带;而是带着信任放手,让孩子自由地去探索,他们的人生也会因为这份自由而更辽阔。
4
跟孩子一起学习
想要不限制孩子,父母首先要做的,是不断突破自己的认知,不断地学习。
很多人以为学习只是孩子的事,是学校里的任务;其实不然,学习是我们每一个人一生的功课。
这个世界丰富得让人目不暇接,有学不完的知识,长不完的见识,看不尽的风景。
成为父母之后,我们更应该持续学习、不断提升,去扩展自己看世界的维度。
父母一旦停止成长时,孩子的世界也会随之变窄;只有当父母始终保持好奇和求知的姿态,孩子才会在这种氛围中学会仰望与探索。
陪伴孩子成长的这些年,也是我和队友不断学习与精进的过程。
队友喜欢研究经济、历史与文化,对很多领域都充满好奇;他自学编程、素描、书法。
而我,也坚持阅读、画画、弹琴,还学习了不少育儿课程,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
当孩子看到我们始终保持学习的状态,他自然也会对世界充满好奇,对新事物保持热情。
父母也在学习,孩子的世界会跟着变宽;父母对世界充满好奇,孩子就不会害怕未知。
我们希望孩子知道,对未来的一切,都有机会去实现;只要我们保持学习的心态,不断成长,世界就会为我们打开新的门。
5
写在最后
愿我们都能做那个温柔的引路人,不替孩子定义未来,而是陪他们一起去探索、去经历、去发现属于自己的路。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