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诗
作者:孔祥炜
象很多单位一样,我们的工厂门口
有两尊石狮
一个现代化工厂,拥有高科技,拥有机器人
同时拥有石狮,如古老而庄严的誓言
守良心,镇邪气
见证工厂的兴衰与变迁,
守护每一个梦想与每一滴汗水
象螺丝,象倚天长剑
据考,拥有共同的祖先,就是大山
石狮是另一个序支,祖藉是昆仑,或是泰山
和解
多少年,多少年
在那么长的时间里,我弄丢了自己
一个曾经的诗意少年走进工厂车间
日复一日地打螺丝,没有钉住喜爱的诗
年复一年地搬砖,没有垒起自己的城
在噪音的裹挟中挣扎、失望、再挣扎
直到有一天,在生产线上在设备的运转中
我听到自己的心跳
听到新的节奏,听出韵律,我才明白
一个较劲的人,哪个不揣着一颗破碎的心
哪个不在缝缝补补中前行
谁又把忙碌当成借口,谁又把劳累当成伤痕累累
假如我一生种地,又会看到怎样的风景
假如流浪,我会不会坚持写诗
假如我坐在山岗上一直听风,又能等到一个怎样的人生
没有假如,人生所遇,和解了,才能彼此成就
没有白白浪费的力气,没有白白走过的路
接受现在的自己,不纠结,不再拧巴
胸中有江河,就还有诗意
像走过寒风的树枝萌出了新芽
还好,还好,一个打螺丝的人
还能遇到春天,还能写出自己的诗
赏析
孔祥炜的这两首短诗《厂门口的石狮》与《和解》,虽风格各异,却共同构成了一曲现代工业语境下的精神史诗。它们不是对传统的简单怀旧,也不是对现实的消极妥协,而是在钢筋水泥与机器轰鸣之间,以诗为舟,完成了一场关于身份认同、文化根脉与生命韧性的深刻对话。以下从主题意蕴、艺术手法、情感结构与文化哲思四个维度进行评析。
一、主题意蕴:在工业与传统的张力中寻找精神锚点
1. 《厂门口的石狮》:传统符号的现代转译
诗歌以“厂门口的石狮”这一极具象征意味的意象开篇,将古老的文化图腾(石狮)与现代工业文明(高科技工厂、机器人)并置,形成强烈张力。石狮不再只是守门的装饰,而是被赋予了新的精神使命:
- “守良心,镇邪气”——这是道德自律的象征;
- “见证工厂的兴衰与变迁”——这是历史记忆的承载者;
- “守护每一个梦想与每一滴汗水”——这是对劳动者尊严的礼赞。
更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将石狮的起源追溯至“大山”,“祖藉是昆仑,或是泰山”,这一笔极具文化深意。它不仅赋予石狮以神圣的地理与精神血脉,更暗示:中华文明的根脉并未在工业化进程中断裂,反而以另一种形态延续着。石狮如“螺丝”,如“倚天长剑”,既是工具,也是武器,是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具象化表达。
2. 《和解》:个体命运与现实的深度对话
如果说《厂门口的石狮》是对外部世界的观察与命名,那么《和解》则是对内在自我的审视与救赎。诗人直面“诗意少年”沦为“打螺丝的工人”的现实落差,坦承“弄丢了自己”的迷茫与挣扎。但诗歌并未沉溺于悲情,而是在“噪音的裹挟中”听见“心跳”与“韵律”,最终达成与现实的“和解”。
这种“和解”不是屈服,而是一种清醒的接纳与主动的重构:
- “没有白白浪费的力气,没有白白走过的路”——是对劳动价值的重新确认;
- “接受现在的自己,不纠结,不再拧巴”——是精神成熟的标志;
- “胸中有江河,就还有诗意”——是灵魂不灭的宣言。
诗歌最终在“打螺丝的人”与“写出自己的诗”之间建立起联系,完成了从“失我”到“寻我”再到“成我”的精神闭环循。
二、艺术手法:古典意境与现代语言的交融创新
1. 意象的双重编码
孔祥炜善于为传统意象注入现代语境。如“石狮”既是守门兽,也是“螺丝”“倚天长剑”,兼具实用与象征、柔韧与刚毅。又如“心跳”与“韵律”的并置,将机械的节奏升华为生命的节拍,实现了工业噪音向诗意节奏的转化。
2. 结构的递进与呼应
《厂门口的石狮》以空间并置展开:工厂与石狮、现代与古老、科技与传统,层层推进,最终在“大山”“昆仑”“泰山”的意象中完成精神溯源。
《和解》则以时间线索推进:过去(诗意少年)→现在(打螺丝)→未来(假如……)→当下(和解),通过“假如”的虚拟语气制造情感张力,最终回归“没有假如”的现实确认,结构严谨,情感跌宕。
3. 语言的质朴与力量
诗歌语言简洁质朴,却极具穿透力。如“没有钉住喜爱的诗 / 年复一年地搬砖,没有垒起自己的城”,以“钉”“垒”等动词勾连劳动与理想,形成强烈反差;“胸中有江河,就还有诗意”一句,气象开阔,将个体命运与天地江河相连,极具感染力。
三、情感结构:从疏离到认同,从挣扎到和解
两首诗共同呈现了一种典型的现代人情感轨迹:
1. 疏离感:在《和解》中表现为“弄丢了自己”,在《石狮》中表现为传统与现代的割裂;
2. 挣扎与追问:通过“假如我一生种地……”等设问,展开对人生可能性的哲学思考;
3. 回归与认同:最终在“和解”中达成自我接纳,在“石狮”中确认文化归属。
这种情感结构,正是当代无数普通劳动者精神世界的缩影——在机械化、标准化的生活中,如何守护内心的诗意与尊严?
四、文化哲思:在工业文明中重拾“人的诗意栖居”
孔祥炜的诗歌,超越了简单的“打工诗歌”或“工业题材”标签,触及了更深层的哲学命题:在技术理性主导的时代,人如何保持精神的独立与诗意的自由?
- 他不否定工业文明,反而在“生产线”“设备运转”中听见“韵律”,说明诗意并非只存在于山水田园,也可诞生于车间与螺钉之间;
- 他不逃避现实,而是主张“和解”,强调真正的诗意,是面对现实仍不放弃内心的江河;
- 他将“石狮”这一传统文化符号置于工厂门口,暗示文化根脉不是博物馆中的标本,而是活在当下的精神力量。
这正是海德格尔所言“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中国式回应——不是逃离现实,而是在现实中重建诗意。
结语:在铁与火之间,种下春天的诗
孔祥炜的这两首诗,是一曲献给普通劳动者的现代颂歌。他用“石狮”守护文化的根,用“和解”安顿漂泊的心。在机器的轰鸣中,他听见了心跳的节奏;在打螺丝的手上,他写出了春天的诗。
正如《和解》结尾所言:“还好,还好,一个打螺丝的人 / 还能遇到春天,还能写出自己的诗。”
这“春天”,不是季节的轮回,而是灵魂在重压之下依然选择绽放的勇气;
这“诗”,不是风花雪月的装饰,而是生命在平凡中倔强站立的证词。
在2025年的今天读来,这两首诗不仅是对个体命运的书写,更是对一个时代精神的深刻记录——
当传统与现代碰撞,当理想与现实交锋,总有人,选择以诗为灯,在铁与火之间,种下春天。
诗作者简介:
孔祥炜,山东省滕州市人,工作于螺丝工厂,爱好诗歌、书法,摄影。有作品发表于《微山湖》《抱犊文学》《运河》《齐鲁晚报》《大众日报》《中国摄影》《人民摄影报》《山东画报》《兰亭诗画》《走向世界》等报刊。摄影作品入选并参展2016上海国际摄影节,第16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2024丽水国际摄影节,2024FIAP世界摄影人大会,2025淮海摄影文化周摄影展。著有诗集《有口水井通着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