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新疆之旅》偶得
从蜉蝣悟人生,自渡方见天地
文·诵/心如止水
站在新疆那片神工鬼斧的自然画卷前,风掠过山川湖海,带着天地的辽阔与苍茫,我忽然顿悟:“人生如蜉蝣,唯有自渡才能见天地。” 这句冒出来的感慨,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漾开层层涟漪。怕这转瞬即逝的灵感溜走,我赶紧翻找资料、梳理思绪,想把这份触动好好沉淀。
提起蜉蝣,总让人想起 “朝生暮死” 的形容。它们的寿命不过短短几小时,而人类的生命能延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若单从时间长度比较,人类似乎有理由沾沾自喜。可细想便知,这份 “优越感” 不过是基于人类自身的时间感知 —— 我们又怎能知晓,蜉蝣眼中的一生,是否也有属于它们的漫长与丰盈?
我们常对着蜉蝣感叹生命的微弱短暂,却未曾想过,在宇宙间更宏大、更高级的生命视角里,人类的百年光阴,会不会也只是转瞬即逝的片段?它们是否也在某个未知的维度,哀叹我们生命的仓促?倘若人类的存在,仅仅局限于这具会生老病死的躯体,那与为了繁殖而奔波、完成使命便消逝的蜉蝣,又有何本质区别?
蜉蝣二字,听着就带着几分飘忽与脆弱。成虫之后,它们不饮不食,只在落日时分迎着余晖飞舞、交配,完成物种延续的使命后,便悄然坠地而亡。它们的一生,似乎都围绕着 “复制自己” 展开。若人类也如此,子子孙孙重复着相似的轨迹,婚配上再多浪漫的词汇、再繁复的仪式,剥离表象后,与凭本能生存的动物又有何异?这样的人生,又谈何意义?
好在,人类从不是 “只拥有身体” 的存在。身体是动物性的载体,生老病死早已写定程序;但人类拥有思想,能反思自我、观照内心 —— 这正是我们与蜉蝣最本质的区别。蜉蝣不会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哀,它们的生死都是本能驱动,没有自觉意识;而我们会因蜉蝣的命运感慨,会追问生命的意义,会在天地间寻找自我的坐标。正如笛卡尔所言:“我思故我在”,这份 “觉知”,便是人类生命的独特光芒。

也正因这份觉知,我们对外界的一切才会产生不同的判断与反应。博仁老师在《大学古本序》导读中举过一个很贴切的例子:同一个人对不同人发脾气,每个人的感受与应对截然不同。对 A 发脾气,A 会生气,这是人之常情;对 B 发脾气,B 能一笑而过,不为所扰;对 C 发脾气,因 C 学过传统文化,反而会深深鞠一躬,感恩对方的 “提醒”;对 D 发脾气,D 是不懂中文的老外,听不懂难听的话语,便毫无波澜。
读完这个例子,我忍不住反观自己的生活:面对他人的指责或情绪,我究竟是 A、B、C 还是 D?细细回想,发现四种状态都有过 —— 会因他人的不满生气,也能在情绪平和时淡然处之,但唯独 “像 C 那样心怀感恩”,是我最需要强化的部分。
还记得初到致良知平台时,学习《教条示龙场诸生》,便读到 “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乎”。道理虽懂,可真正践行起来,却总受场景影响 —— 顺心时能记起这份包容,失意或烦躁时,便容易把这句话抛在脑后。如今再思,才更明白 “致良知” 从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把这些箴言深深刻在心里,反复诵读、时时警醒,让它成为应对生活的本能。
新疆之旅的那声顿悟,终究不是偶然。从蜉蝣的生命里看见人类的局限,从他人的例子里照见自己的不足,再从传统文化的智慧里找到自渡的方向 —— 原来人生的意义,从不在与天地比悠长,而在以觉知为灯,以践行为舟,在有限的时光里,走出属于自己的辽阔天地。
作者及主播简介:心如止水,爱生活,爱声音,爱辟谷。一直践行用心做事,用爱做事,现居住于山东青岛,希望通过由心而发的真实声音与大家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