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北崛起:从荒芜到繁华的逐梦传奇
王良杰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的变迁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镌刻着奋斗与拼搏的印记,见证着时代的伟大变革。济阳,这座位于山东的小城,其济北经济开发区的崛起便是这样一段震撼人心的故事。从曾经贫穷落后的农业县,到如今充满活力与机遇的经济发展高地,济北经济开发区用三十年的时间,书写了一部从荒芜到繁华的逐梦传奇。
一、破晓之前:黑暗中摸索的济阳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济阳,这座被岁月尘封在贫穷落后阴影里的农业县,恰似一位在迷雾中摸索前行的旅人,前路充满未知与艰辛。彼时的济阳,工业基础薄弱得如风中残烛,不堪一击。全县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的大型工业企业,仅有的一些小型工厂,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苦苦挣扎。可用财力更是捉襟见肘,每一笔支出都需精打细算,仿佛贫穷的农人细数口袋里寥寥无几的铜板,为一家人的生计忧心忡忡。经济发展如同陷入泥沼的马车,举步维艰,综合实力一度在全省排名倒数第二,成为全省经济版图上黯淡无光的角落。
走在济阳的街头,映入眼帘的是低矮破旧的房屋,狭窄坑洼的街道,尘土飞扬。集市上,人们售卖着简单的农产品,交易的规模和种类都极为有限。农村地区,大部分农民还在依靠传统的农耕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收入微薄,仅能勉强维持生计。孩子们在简陋的教室里读书,教学设施匮乏,师资力量薄弱,他们的未来似乎也被这贫穷的现状所束缚。
然而,在这片看似沉寂的土地下,却涌动着一股渴望改变的力量。济阳的人民,不甘心被贫穷所困,他们在等待着一个契机,一个能够让济阳摆脱困境,走向繁荣的契机。
济阳安澜湖 摄影:孙延玉
二、曙光初现:开拓的决心与勇气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如何让济阳经济驶入发展的快车道,成为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日夜忧心的头等大事。1995年3月的一天,春寒料峭,冷风如刀割般凛冽。县委书记办公室内,气氛热烈而凝重,县委书记杨佩钦与县委副书记、县长张宗祥正在商议一项关乎济阳未来发展的重大事项。张县长眼神坚定、满怀期待,向杨书记提议建立济阳开发区,这一想法如划破夜空的闪电,瞬间点亮两人的思绪。杨书记微微点头,眼神中满是认同,他深知,这是一次关乎济阳命运的重大抉择——若成功,济阳将迎来新的曙光;若失败,济阳可能在贫困的深渊中越陷越深。
鉴于县委常委、副县长郭建中曾在孙耿镇建立首个乡镇工业开发区,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两人初步商定由郭副县长牵头负责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济阳县最高决策者们的此次商议,恰似在济阳历史的长河中投入巨石,激起千层浪,开启了济阳历史的新篇章。
5月27日下午2点半,县政府三楼会议室光线明亮,气氛严肃。张宗祥县长主持召开县政府常务会议,这是一次决定济阳未来走向的重要会议。参会人员围坐在一起,表情凝重,深知此次会议意义重大。会议中,大家充分讨论、各抒己见,会议室里充满激烈的争论与思维的碰撞。有人担忧开发区建设的资金从何而来,有人担心缺乏相关的人才和技术支持,还有人对市场前景表示疑虑。但这些担忧并没有阻挡大家前进的步伐,经过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大家逐渐达成共识,认为建立开发区是济阳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最后,张宗祥县长同意建立济北工业区领导小组,并决定尽快出台开发区招商引资政策等。这些决策,为济阳经济这艘即将起航的巨轮确定了航向。
6月21日下午2点半,县委召开常委会,由杨佩钦书记主持。会议室内,紧张氛围弥漫。该次会议研究通过了关于成立开发区的相关文件。6月22日,中共济阳县委、济阳县人民政府正式印发《关于县直单位和乡镇在济北工业区引进、创办企业的意见》,正式作出创建济北工业区的决定,成立济北工业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为张宗祥,副组长是闫维杰、郭建中、王尔迎,成员共30人。济北工业区领导小组下设管理委员会,由郭建中担任管委会主任,负责工业区的全部管理工作。济北开发区的创建,承载着全县50多万人民的期望与重托,如希望的种子,播撒在济阳这片古老的大地上。全县上下秉持奋力开拓、改革创新的精神,齐心协力,踏上轰轰烈烈的开发区建设征程。
1995年7月17日下午,新成立的济北工业区管委会召开第一次办公会议。会议确立了“发展没有公式,改革没有模式,以优惠的政策、优良的环境、优质的服务,拓开济阳发展之路”这一理念。这一理念如旗帜,飘扬在每一个建设者心中,引领他们在未知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济阳济北公园(冬日) 摄影:孙延玉
三、艰难创业:汗水与热血铸就希望
济北管委会工作初期,条件艰苦超乎想象。缺人才、缺技术、缺资金、缺设备,济北管委会起初借用农机公司门市部一间20多平米的偏房作为办公室,七八个人挤在一起办公。当时有句顺口溜:“开发区办公没有桌,吃饭没有锅,居住没有窝,出门一片坡。”这句顺口溜生动描绘了他们当时的艰难处境。在狭小的办公室里,大家肩并肩,在昏暗的灯光下,为开发区的未来日夜忙碌。没有办公桌,就以膝盖为桌,在上面撰写招商方案、绘制规划图纸;没有吃饭的锅,就简单吃些干粮,喝几口凉水,权当一顿饭;没有居住之所,就随便找地方凑合,有时在办公室的地板上铺上几张报纸,和衣而睡。但他们从未抱怨、从未放弃,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让济北开发区崛起。
为了吸引人才,管委会成员四处奔走,前往各大高校和人才市场,宣传济北开发区的发展前景和优惠政策。为了解决技术难题,他们积极与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邀请专家前来指导,派遣人员外出学习。在资金方面,他们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企业投资。
1996年冬季基础设施攻坚战中,30余名施工人员与时间赛跑,在零下10度的严寒中昼夜值班。寒风如猛兽般咆哮,吹在脸上似刀割,皲裂的双手裹着渗血的纱布,冻僵的身躯倚着未完工的路基短暂休整。这些画面,生动诠释了 “拓荒精神” 的本质——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时,以人力突破自然局限的勇气与智慧。他们如坚韧的钢铁战士,在冰天雪地中,用血肉之躯为济北开发区的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初春时节,工作人员夜间住在低矮简易的工棚内,早上起床时被褥潮湿,有时甚至冰冷得难以入睡;夏天,烈日炙烤,酷暑难耐,大家浑身湿透仍坚守岗位;大雨倾盆时,工地办公室内常常滴水,大家只能用脸盆接水,叮叮当当的声响伴随着工作。即便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大家也没有丝毫退缩,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他们在泥泞的道路上穿梭,指挥着施工车辆;在炽热的阳光下,检查着工程进度;在风雨中,守护着建设成果。
1996年7月,济北开发区在徐家村通过以租代征的方式获取第一宗土地,建设了济北经济开发区第一所大规模高标准的国办中学——济北中学,并于1997年7月开始招收新生。这所学校的建立,如知识的火种,在济北开发区点燃希望之光,为开发区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才。它的建成,不仅改善了当地的教育条件,也为吸引更多的人才和企业奠定了基础。
四、破茧成蝶:腾飞之路
2000年初,济阳县委、县政府召开专题会议,成立新的济北经济开发区领导小组,济北经济开发区自此进入突破性发展新阶段。县委县政府领导坐镇开发区亲自指挥,分解任务,招商引资,筑巢引凤,为进一步发展济北经济开发区拉开大幕。2000年,龙海私营园启动建设,济阳县政务中心大楼奠基开工,一大批工程陆续开展。2001年10月,济阳县政务中心大楼正式启用。随后,县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武装部、土地局等一批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及金融机构正式入驻开发区。行政中心围合工程的建成,标志着济北开发区已成为济阳县新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金融中心。这一系列发展,如精彩的交响乐,每个音符都奏响济北开发区崛起的旋律。
济阳政务中心 摄影:王良杰
2002年,台湾旺旺集团与县政府签订协议在济北开发区建设山东旺旺总厂。县直相关部门迅速抽调人员成立山东旺旺总厂工程建设指挥部,征地、拆迁、清障及厂区规划、车间综合楼等施工图设计工作同步开展。2002年2月底,厂区建设全面展开。建设期间,遇到诸多施工难题,其中净水车间工程最为复杂。该车间由漏斗形状的净水水池和矩形的储水池组成,净水水池高于自然地面4米,最顶端圆形水池直径达10米;储水池低于自然地面5米,两个水池之间距离仅2米。为全力服务工程建设,指挥部人员24小时值班,吃住在工地。经过10个月的日夜奋战,车间、综合楼等4.9万平方米的建筑顺利竣工。12月份,山东旺旺总厂正式投产运行,实现当年征地、当年建成、当年达效,这标志着济北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山东旺旺总厂的成功落户,如璀璨明星,照亮济北开发区招商引资的道路,吸引更多企业纷至沓来。随后,金麒麟刹车片、迈大食品、统一食品、山东金晔农法食品等一大批重大项目陆续落地。
济北经济开发区从成立之初的 “光撒式招商”,到2001年设置招商局,逐步开启专业招商之路。2004年,由开发区招商局牵头,济阳成立专业招商队伍,前往江浙沪港台等地招商,迎来招商投资的大爆发。2013年,济北经济开发区为适应招商新形势,设立开发区投资服务中心,为招商投资提供全新服务。开发区也从最初5.86平方公里的土地开疆破土,发展到9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再到如今北、南、西三大片区14.99平方公里的规模。
2003年6月,济北经济技术开发区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省级开发区,从此济北开发区发展驶入快速发展的新航道。2004年,济北公园拆迁完成,陈家商业街开始建设。2005年5月,济阳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使用,投资环境不断优化。2007年,澄波湖湿地公园动工建设;2008年11月,济阳黄河大桥竣工通车。这些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济北开发区插上腾飞的翅膀,使其在发展道路上越飞越高。
济阳澄波湖 摄影:孙延玉
如今,济北经济开发区已实现路网、电网、水网、场地等“十通一平”,园区绿化覆盖率达40%。这里建设了智造新城、双创基地、高端前沿产业园、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示范园、新材料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等特色园区,提供标准化车间与私人定制服务,项目签约即可拎包入住。与此同时,建立“一窗受理”“一站办结”闭环管理机制,推动审批服务进园区、进工地、进工厂、进车间,积极开展“送政策进企业”活动,最大程度实现企业“免审即享”,助企纾困解难。
五、辉煌成就:崛起的经济新地标
2023年,济北经济开发区位列全国国家级开发区综合考评前50强,获评 “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等称号。202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9亿元,同比增长6.2%,增速位居全市前列,18项重要经济指标中7项位列全市前五,12项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作为北方首个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目前开发区已聚集台资企业110家,总投资26亿美元,形成食品饮料、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四大百亿级产业集群,成为济南“北起战略”和新旧动能转换区协同发展的核心载体。
走在济北经济开发区的土地上,高楼大厦林立,道路宽敞整洁,绿树成荫。现代化的工厂里,先进的设备高效运转,工人们忙碌而有序地工作着。园区内的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创新产品和技术,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各大产业集群相互协作,形成了强大的产业合力,推动着济北经济开发区的经济持续增长。
商业区内,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购物中心、超市、餐厅等一应俱全,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夜晚,灯火辉煌,霓虹闪烁,这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也日益完善,为居民提供了优质的生活保障。学校里,书声琅琅,培养着未来的栋梁之材;医院里,设备先进,医护人员医术精湛,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济阳文体中心广场音乐喷泉 摄影:王良杰
六、未来展望:续写辉煌篇章
从曾经的贫穷落后到如今的繁荣昌盛,济北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充满激情与奋斗的传奇史诗。它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济阳人的拼搏与付出,也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在未来的日子里,济北经济开发区将继续秉承“拓荒精神”,不断创新、进取,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未来,济北经济开发区将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吸引更多的创新人才和项目落地。同时,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提升开发区的国际影响力。
在城市建设方面,将继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品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造绿色、宜居的城市环境。优化公共服务,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开发区的综合竞争力,使其成为全国一流的经济开发区。
济北经济开发区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它将激励着更多的人,为了梦想,为了未来,努力奋斗,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本文首发于2025年6月25日《济南日报·新济阳》第4版)
(说明:文中有关济北开发区的材料与数据来源于多期《新济阳》,如有不当,可修改。)
作者简介
王良杰,济南市济阳区新市镇王碱场村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优秀会员,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第三十届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近百篇散文或小小说等散见于《语文报》《当代小说》《联合日报》《齐鲁晚报》《山东教育》《山东工人报》《农村大众》《德州日报》《天天读写》、中国作家网、闪电新闻网、山东学习强国、都市头条、今日头条等。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