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塔前悼英雄
文/王明东
平壤因地势平坦而得名。由此到板门店一百七十公里。出了城,便见山越来越多且越来越高。望着窗外茫茫群山、逶迤长岭,我禁不住在心中发问:哪座是上甘岭?哪座是松骨峰?志愿军司令部所在的大榆洞又在哪儿呢?
眼前的任何一个山头都可能是当年两军腥风血雨厮杀的战场。正如金日成首相说的那样:“朝鲜的每一座山、每一棵树、每一条河流,都浸透着志愿军无私的鲜血,布满志愿军英勇斗争的业绩。”
一阵染黄的秋风撩起我对70多年前的回忆……
1950年1月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声明:蒋介石是扶不起来的阿斗。美决定停止援蒋,不再管台湾的死活。美国佬从中国内战中脱身,同时从南朝鲜撤兵。天下祥和,百姓乐业。5月19日,中共中央决定裁军120万,医治战争创伤,发展经济。然而,战火突然改变了一切。6月25日,朝、韩“三八线”炮声隆隆,战旗猎猎。人民军势如破竹,三天攻占汉城,一个月后已占领南韩90%的土地,朝韩南北统一似乎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想不到战场瞬息骤变。9月15日,18000万名美国大兵从仁川港登陆,兵分两路,一路直扑汉城,一路拦腰截断南下的人民军后路。然后与从釜山北上的美第八集团军形成合围之势。英勇的人民军不再英勇,大进攻变为大退却。10月11日,一直在关注朝韩风雲变幻的斯大林发给毛泽东加急电报,朝鲜局面无回天之力,希望中国在东北找块地方,把金日成残部收留下来。 这也是关云长走麦城——最后一着。
怎么办?成了毛泽东一生最难决定的两大难题之一。(另一个难题是1947年与国民党彻底撕破脸的大决战。)一天一夜,烟抽了两包半,打还是不打?不打,友邦丧失,唇亡齿寒。中国的重工业半数在东北,美军已打到鸭绿江边还怎么安心生产?打,输赢难料啊!实力悬殊太大。老美的钢年产量8785万吨,中国才60万吨;美国国民年收入2400亿美元,中国100美元。美国一个军430辆坦克,志愿军最先 入朝的6个军连一辆也没有。美军的一个师至少有400门榴弹炮或加农炮,而志愿军一个师仅有一个山炮营,共13门山炮。天上的差距更大,美军入朝军机2400架,志愿军刚开始不仅无战机,连防空的高射炮也不多。后来靠苏联援助,也只有300多架战机。
朝鲜的15万精锐已被美军打残。金日成成了热锅上的蚂蚁,一日三封电报求援。骄横的美国兵竟把炸弹扔进中国境内。毛泽东和他的战友连天加夜开会,最后选择打。志愿军仓促上阵,身着单衣在零下三十度的长津湖畔作战。1950年10月25日到次年的6月10日,志愿军浴血奋战,连续发起的五大战役,把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击退500公里,赶回“三八线”。在板门店一个房间里我们看到一张长条桌,12把椅子。从1951年7月11日开始,双方边打边谈。1953年7月13日,1094门火炮怒吼,我20兵团5个军向金城地区4个南朝鲜师猛攻,1小时战线全被突破,21小时联合军构筑了两年的现代化阵地被推进9.5公里,兵锋直指汉城。7月27日,美国佬这才如梦初醒,撼山易,撼志愿军难。无可奈何地在停战协议上签字。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志愿军毙伤俘敌71万,美国消耗作战物资7300余万吨,经费830亿美元。板门店签署协议双方各一张长条桌。美方代表签完字匆忙离去,竟连国旗也忘记了收走。屋内墙上贴不少黑白老照片,记录了朝鲜战争血与火的历程,看了令人热血沸腾,感慨万千。旧中国,20000八国联军长驱直入北京。60万日军占领大半个中国,而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与世界实力最强的军队作战,却打出了国威、军威,也打出了几十年的和平环境,怎能不令几代中国人欢欣鼓舞,豪情万丈!
战争对胜利者来说同样是双刃剑。我国在凯歌高奏的同时,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长达20年被联合国拒之门外,无限期推迟台湾回归,抗美援朝中国耗资62亿美元,占当时国家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另外还外欠苏联30个亿。志愿军伤亡36万人,其中197653人血洒疆场,永远留在异国他乡。
9月23日,我们来到坐落在平壤牡丹峰区中国大使馆旁边的中朝友谊塔悼念烈士。塔高30米,用了1025块大理石。寓意1950年10月25日,四野12兵团40军118师与敌狭路相逢,拉开了抗美援朝序幕。1958年周恩来访朝,审定图纸、碑文。第二年的10月25日友谊塔竣工。
鞠躬、鞠躬,再鞠躬。同团的上海人李鸣鸣女士的父亲,在抗美援朝中腰负重伤。老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再到朝鲜看看牺牲的战友,却因为美国飞机炸断条腿身子骨太差,到死也没能如愿。李女士把大伙献的鲜花摆整齐,用上海话轻声道:“志愿军的先烈们,阿拉代表老爸来看望你们了。侬的血没白流,咱们的国家改革开放、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叔叔大伯们安息吧!”言毕,雨打梨花,李鸣鸣秀丽的面孔满是泪水……
当年英雄战死沙场,活下来的士兵早已白发苍苍。岁月悄然流失,英烈却定格永恒。我们缓步进入纪念塔的基座内。桌子上放着厚厚的10大本烈士名册,记录了22700位烈士名字以及年龄、籍贯、职务、牺牲时间,其中包括180名团级以上干部和特等功、一等功获得者。志愿军67军军长李湘是级别最高的,牺牲时仅37岁。战士们大都是20郎当岁的毛头小伙。我打开第一本,看到是一串儿时就知道的名字: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基座的三面墙上挂着巨幅水彩画,每幅又分几组内容。可以找到英雄们的壮举。上甘岭战役,惨烈异常。43天血战,24次阵地反复易手。15军45师135团二营21岁的通讯员黄继光因战斗惨烈严重减员,下到六连任六班班长。冲锋的路上7处负伤,鲜血染红匍匐前进的小路,体力耗尽的他腾地跃起,扑向喷吐火舌的碉堡射孔……
为配合上甘岭战反攻,一彪人马乘夜雾悄悄潜伏美军阵地前的草丛。日落时分,两颗凝固汽油弹呼啸而至,大火熊熊燃烧了30分钟,硝烟散去。邱少云只剩下一双插入泥土的手。他比黄继光早“走”了8天……
1952年隆冬。朝鲜北部成川郡石田村少年崔莹滑冰时掉进3米深的冰窟,正在不远处训练的罗盛教救起崔莹,自己却沉入水底。上世纪50年代,崔莹曾两次随朝鲜青少年代表团来华看望罗叔叔家人1973 年,罗盛教父亲访朝,认已在人民军当营长的崔莹为干儿子。按岁月推算,崔莹也该是八旬老翁了。我们问道:“崔莹可在平壤,我们能不能见上一面?“女导游洪顺姬轻轻甩了甩秀发,长叹了口气:“再也不会见到他了。”崔莹撒下妻子和双目失明的儿子,去世已20多个年头。可这些年来,他妻子每年都会带着瞎眼的儿子从城里赶往北部的家乡,给埋在村头的罗盛教扫墓。
说到扫墓,我想起上世纪看过的报道,“文革”中,中央民族学院一帮混小子贴出“打倒修正主义分子金日成”的大字报。中朝关系蒙上阴影,一些烈士墓碑被毁······
我向女导游打听,志愿军的烈士墓可都还在?可能去看看毛岸英烈士?洪导告诉我们,朝鲜境内共有8个大型志原军烈士陵园。最大的是平安南道桧仓郡烈士陵园,台阶240个,象征着240万志愿军入朝。另外有62处墓地,无名烈士墓243座。
“每个烈士陵园都有专人看管。每年都会组织机关、国家工作人员和小学生去扫 墓。”
洪导又好像猜透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们会教育孩子们,永远不要忘记中国人民对朝鲜的支持,不要忘记志愿军的丰功伟绩,请各位朋友放心吧!”话音刚落,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
我提出,上甘岭战役牺牲了7000名志愿军将士,能不能看看被190万发炮弹削矮了2米,打退美国鬼子900次冲锋的阵地啥样子?洪导再次甩动秀发,说,“从平壤去上甘岭汽车要跑9个钟头,大都是碎石子路太远。并且上甘岭处在‘三八线’双方的军事缓冲区,旅游路线还没开通哩。对不住大家啦,也许今后会有机会……”
责编/荆杰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