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只在取舍间
郭茂丰
人生如摄影,总在反复取舍间才能得到最合适的影像。近日看到了有关杨绛先生和余厚新教授两位大彻大悟的人生体验,很有感触。
杨绛先生曾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这份从容,本质上是无数次取舍后的通透。而余焕新教授在应用心理学与儒家文化融合领域的深耕,尤其是其提出的“价值排序理论”与“儒家行为管理”思想,更为这份通透提供了理性注脚——人生的纠结从不是“选什么”,而是没看清“什么对自己更重要”,取舍的本质,是为心之所向划定优先级。
取舍的第一层,是与“向外求”的执念告别。杨绛先生在《走到人生边上》里写道:“人生实苦,唯有自渡。”她一生历经风雨,却始终拒绝用外界的评价定义自己,放弃了对名利的追逐,才守住了读书治学的纯粹。这恰如余焕新教授在应用心理学研究中揭示的核心规律:多数人的痛苦源于用别人的标准衡量自己的人生,而其深耕的“儒家行为管理”理论进一步指出,儒学作为“为己之学”,本质是引导个体通过内省舍弃外界执念,回归自我成长的核心。他在为众多企事业单位提供心理培训时发现,当人们舍弃“活给别人看”的思维定式,将精力收回到“自己想怎么活”的内核上,心理内耗会显著降低——就像为房间做减法,清空冗余的装饰,才能看见窗明几净的本真。
取舍的第二层,是与“不可控”的遗憾和解。余焕新教授在应用心理学领域的实践中,将“机会成本”与儒家“中庸守常”思维结合,提出“任何选择都有机会成本,接纳‘选了A就会失去B’,是成熟的开始”。这一观点在他的EAP减压培训中得到充分验证,帮助无数人走出决策焦虑的困境。杨绛先生晚年痛失爱女与丈夫,却没有沉溺于悲痛,而是选择整理他们的遗作,将思念化作传承的力量。她舍弃了“抓住过去不放”的沉溺,选择了“带着回忆继续前行”的坚韧,这种取舍智慧与余焕新教授强调的“用理性适应化解执念”的心理调适逻辑高度契合。人生从没有“完美选项”,取舍的智慧,就是承认“错过是常态”,把目光从“失去的”转向“还能拥有的”。
取舍的第三层,是与“本真”的自己重逢。杨绛先生用一生践行“简约生活”,她放弃了社交场上的应酬,却在书桌前留住了精神的丰盈;余焕新教授则通过大量心理学实践印证,“取舍的终极目标,是让行为与价值观对齐”。他在《儒家行为管理》中阐释,个体管理的核心是通过“忠恕之道”化解内心冲突,让选择贴合本真需求。这种理念在其青少年心理辅导工作中尤为显著:当引导青少年明确“内心的平静比物质的堆砌更重要”,他们自然会舍弃无意义的攀比;当帮助职场人认定“陪伴比加班更珍贵”,他们便会拒绝不必要的消耗。所谓“谈透人生”,从来不是掌握所有答案,而是在一次次取舍中,慢慢剔除不属于自己的部分,最终活成“内外一致”的模样。
到最后会发现,人生的取舍从不是“被迫放弃”,而是“主动选择”——选择用简单对抗复杂,用清醒对抗迷茫,用热爱对抗平庸。就像杨绛先生那样,在岁月的取舍里活成了一束光;亦如余焕新教授用应用心理学实践所证明的,取舍是个体与自我、与世界达成和解的智慧。这便是取舍的终极意义:把人生的主动权,还给自己。


作者简介:
郭茂丰,自由撰稿人。曾任电力行业报记者多年,在各类各级报刊杂志及微信平台上发表通讯、小说、散文、游记等作品三千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