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青萍之末
一九八五年的秋天,来得比往年都早。刚过九月,林清影家院子里的那棵老梧桐,便开始簌簌地往下掉叶子,黄灿灿的铺了一地,像是谁不小心打碎了一匣子的鎏金。
清影坐在窗前的书桌旁,肘下压着一本《约翰·克里斯朵夫》。书页是卷了边的,显示着它被反复摩挲的历程。她的目光却不在书上,而是穿透了糊着白纸的窗格,落在虚空的某处。母亲周淑芬在院子里扫落叶,竹帚刮过青石板,发出“沙—沙—”的声响,规律得让人心慌。那声音,像是在一遍遍擦拭着这个家固有的、沉闷的秩序。
“清影,”母亲的声音隔着窗纸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试探,“西头你张婶来了,坐一会儿就走吧。”
清影的心猛地一沉。她知道“坐一会儿”是什么意思。无非是又一个“张婶李婶”,带着另一个“家世清白,人品端正”的男青年信息,来填充她按部就班的人生。她厌烦这种像打量货物似的打量,厌烦那些程式化的问话,更厌烦母亲脸上那种混合着期待与卑微的笑容。
“我不去。”她声音不高,却足够清晰。
院子里的扫地声停了。片刻,周淑芬掀开蓝布门帘走进来,手里还握着扫帚。她看着女儿,女儿穿着一件浅蓝色的确良衬衫,辫子松松地搭在肩头,侧影单薄而执拗。那是她养了二十年的女儿,眉眼像极了年轻时的自己,可眼神里的东西,她却越来越看不懂了。
“是邻庄刘家的孩子,”周淑芬尽量让语气显得平和,“叫刘家栋。听说在县里的农机站学技术,是个肯干踏实的孩子。家里人口也简单……”
“妈!”清影打断她,转过头,眼睛里像有两簇小小的火苗在烧,“我说了不去。我不认识他,也不想去认识一个被你们像介绍零件一样组装过来的人。”
“什么叫组装?”周淑芬的音调扬了起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自古就是这个理!难不成你还想自己满世界去找?那成什么体统!”
“体统,体统,您就知道体统!”清影“霍”地站起身,胸脯微微起伏,“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报纸上都在说‘自由恋爱’!我要找的是灵魂的共鸣,是精神的契合,是一个能看懂我眉眼,看懂我笑颜的人!不是一个只会种地或者修机器的‘老实人’!”
她的话像石子一样砸在周淑芬心上。周淑芬又急又气,还有一种深切的、无法与女儿沟通的无力感。“共鸣?契合?那些能当饭吃吗?清影,你听妈一句,女人这一辈子,图的就是个安稳。娘是过来人,我看人不会错,那刘家小子是个有内秀、有指靠的,你跟了他,错不了!你要是由着性子胡来,将来……将来成了‘老女’,一辈子嫁不出去,没人要了,你可别后悔!”
“老女”?这个词像一根冰冷的针,刺得清影一个激灵。她看着母亲因激动而泛红的脸颊,忽然觉得一阵悲凉。她追求的明明是更光明、更广阔的东西,在母亲眼里,却成了通往“没人要”深渊的邪路。
“就算成了‘老女’,我也不要你们安排的婚姻!”她咬着唇,几乎是从齿缝里挤出这句话,“我的路,我自己走。摔倒了,我也认!”
母女俩的第一次激烈冲突,像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最终以清影摔门而出,周淑芬扶着门框默默垂泪告终。那张婶,自然是讪讪地走了。而“刘家栋”这个名字,如同投入深潭的一粒小石子,在清影心里漾开一圈微澜,便迅速沉了底,连样貌都没留下。她只记得母亲说,那人“太老气!老土!”
几日后的一个下午,命运的齿轮却开始了它精密的咬合。
清影去镇上邮局寄几份稿子——她偷偷给省城的文学刊物投稿,这是她隐秘的精神出口。回来的路上,天色忽然就阴了,紧接着,淅淅沥沥的秋雨便落了下来。她没带伞,只好跑到路边一个废弃的供销社屋檐下暂避。
雨丝斜织,将远处的田野和近处的树木都罩在一片迷蒙里。就在这时,另一个身影也快步跑了进来,带进一股湿漉漉的泥土气息。
那是一个年轻的男子,穿着半旧的蓝色工装,肩膀和头发都被雨水打湿了,显得有些狼狈。他看见清影,显然也愣了一下,随即有些不自在地挪开几步,保持着一个恰当的距离。
清影下意识地打量了他一下。个子不算很高,但很结实,皮肤是健康的黝黑色,眉眼敦厚,甚至带着点未褪尽的稚气。谈不上好看,也绝不难看,只是……普通。是那种扔进人海里,瞬间就找不出来的普通。
他也飞快地瞟了清影一眼,目光相触的瞬间,他立刻低下头,盯着自己脚上那双沾满泥点的解放鞋。
空气里弥漫着一种尴尬的沉默,只有雨声哗哗作响。
为了打破这尴尬,清影鬼使神差地轻声念了一句:“一层层白云覆盖着……”
这是她最近在读的海子的诗。她也不知道为何会在此情此景念出来,或许只是内心某种情绪的无意识流露。
那男子抬起头,眼神里有些茫然,随即像是努力思索了一下,憨厚地笑了笑,说:“这雨……下得挺突然的。看样子,得等一阵子了。”
他的话,和她的诗,如同来自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空气中碰撞,然后各自消散。
清影心里那点刚刚升起的、浪漫的期待,“噗”地一声就熄灭了。她淡淡地“嗯”了一声,重新将头转向雨幕,不再说话。
那男子似乎也察觉到了她的冷淡,更加拘谨,只默默地看着外面的雨。
不知过了多久,雨势渐小。男子像是松了口气,回头对清影说了句:“同志,雨小了,我先走了。”说完,便一头扎进了蒙蒙的雨雾里,身影很快消失在泥泞的土路尽头。
清影看着那消失的背影,心里没有任何波澜。她并不知道,这个在她看来“老土”、“毫无眼缘”、甚至对话都牛头不对马嘴的男青年,就是母亲极力推崇的刘家栋。
而刘家栋在跑出一段路后,却忍不住回头望了一眼。那个站在旧屋檐下、穿着浅蓝衫子的姑娘,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印在了他的脑海里。他只觉得这姑娘真好看,像书里写的人,就是……太清冷了,仿佛隔着一层看不见的玻璃。他摇摇头,甩掉头发上的水珠,大步朝着农机站的方向跑去。他记得,下午还有一台柴油机要修理。
屋檐下的邂逅,短暂得如同从未发生。
几天后,当周淑芬再次小心翼翼地提起刘家,说对方托张婶回话,觉得清影“很有文化,很好”时,清影只是不耐烦地挥挥手。
“妈,您别说了。我见过了。”
“见过了?”周淑芬一惊,“什么时候?”
“就下雨那天,在镇上。”清影的语气带着一种斩钉截铁的评判,“我说了没眼缘就是没眼缘。连句话都说不到一起。”
周淑芬张了张嘴,还想再说什么,看着女儿那决绝的神情,最终化作一声长长的叹息。那叹息里,有无尽的担忧,还有一种模糊的、不祥的预感。她隐约觉得,女儿正亲手推开一扇或许能通往安稳人生的门,走向一条她无法预见吉凶的道路。
窗外,秋风再起,卷起几片枯叶,打着旋儿,不知要飘向何方。青萍之末,风已起。而人生的舞影,才刚刚开始它的第一个旋转。林清影觉得,她即将挣脱一切,奔赴她那广阔而自由的未来。她并不知道,有些错过,需要用整个后半生来品味其苦涩的余韵。
(第一章 完)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