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南方以南
火车在“哐当”声里行驶了将近四十个小时。这期间,清影几乎没怎么合眼。最初的兴奋与决绝,渐渐被身体的疲惫和面对陌生环境的惶然所稀释。她紧紧抱着自己的帆布箱,看着车厢里形形色色的人:有满脸沧桑、沉默不语的中年男人,有和她一样怀着梦想、眼神明亮的年轻男女,也有抱着孩子、眼神麻木的妇女。这是一个浓缩的、流动的中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来路和去处。
当广播里终于响起“深圳站到了”时,车厢里瞬间爆发出一阵骚动。人们争先恐后地起身,从行李架上拉扯自己的家当。清影被人流裹挟着,踉踉跄跄地下了车。
热浪。
这是深圳给清影的第一个、也是最强烈的感官冲击。一种潮湿的、黏稠的、带着咸腥气息的热浪扑面而来,瞬间将她包裹。与她北方故乡干爽的春天截然不同,这里的空气仿佛能拧出水来。车站广场上人声鼎沸,比省城火车站还要拥挤数倍。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玻璃幕墙在强烈的阳光下反射着刺眼的光芒,让她有些眩晕。
她按照苏曼信里说的,找到附近的公用电话亭,拨通了那个号码。等待接通的“嘟—嘟—”声,每一声都敲在她的心坎上。
“喂?” 终于,那边传来了苏曼熟悉又带点陌生口音的声音。
“曼曼,是我,清影!我到了!” 清影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
半小时后,一辆红色的土停在路边,苏曼从车上跳了下来。她变了很多。烫了时髦的卷发,穿着一条紧身的连衣裙,踩着一双高跟凉鞋,脸上化着精致的妆,嘴唇涂得鲜红。她看到清影,夸张地张开手臂扑过来。
“清影!你可算来了!”
两个女孩在喧嚣的街头紧紧拥抱。清影闻到了苏曼身上浓郁的香水味,这味道让她有些不适,但更多的是他乡遇故知的亲切和安心。
苏曼住在“关外”的工厂区。所谓的宿舍,是一栋栋密密麻麻的“握手楼”中的一间小屋。房间里摆着两张上下铺,住了四个女孩,拥挤不堪,空气里混杂着化妆品、汗水和食物残留的气味。唯一的窗户对着另一栋楼的墙壁,光线昏暗。
“条件艰苦点,但便宜!”苏曼利索地把清影的箱子塞到床底下,“先在我这挤挤,工作找到了再说。”
接下来的几天,清影拿着高中毕业证,开始了在深圳的求职。她穿梭在各种各样的工业区,看着招聘栏上贴着的密密麻麻的招工启事:电子厂、玩具厂、制衣厂……要求的无非是“女工,18-25岁,身体健康,能吃苦耐劳”。她去了几家面试,对方看她模样清秀,又有文化,都表示愿意接收,但工作内容无一例外,都是在流水线上重复某个简单的动作。
站在一家电子厂门口,她看着里面穿着统一工装、面无表情的女工们像零件一样在传送带旁忙碌,耳边是机器巨大的轰鸣声。她突然感到一阵窒息。这难道就是她追求的“自由”和“广阔天地”吗?从家乡文化馆的“古井”,跳入另一个更大、更嘈杂的“机器”里?
苏曼看她犹豫,劝道:“别想那么多啦!先干着,攒点钱再说。在这里,有钱才有自由!”
清影最终没有进工厂。她凭着在文化馆练就的一手好字和些许文笔,在罗湖区一家新开的贸易公司,找到了一份前台兼文员的工作。工资不高,但至少是在写字楼里,接触的人和事,似乎比工厂要“高级”一些。
公司不大,老板是个四十多岁的香港人,姓陈,梳着油亮的头发,说话带着浓重的粤语口音。同事们大多是本地人或早几年来特区的人,他们说着清影半懂不懂的粤语,谈论着她听不懂的股票、期货和进出口批文。她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格格不入。
她给母亲写了一封信,报平安,简单说了自己的工作,信里刻意忽略了居住环境的窘迫和初来乍到的迷茫,只描绘了特区的高楼大厦和看似光鲜的写字楼生活。信寄出去后,如同石沉大海。
一个周六的下午,苏曼硬拉着清影去了一家新开的“歌舞厅”。
这是清影第一次进入这样的场所。昏暗的灯光,旋转的彩色球灯,震耳欲聋的流行音乐,空气中弥漫着烟酒和香水混合的浓烈气味。男男女女在舞池里扭动着身体,姿态大胆而暧昧。清影坐在卡座里,浑身不自在,感觉自己与这里的一切都格格不入。
“放松点嘛!”苏曼递给她一杯橙色的汽水,“在这里,没人认识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这时,一个穿着花衬衫、戴着金链子的年轻男人端着酒杯走过来,径直坐在清影旁边。
“小姐,第一次来?面生得很啊。”他凑得很近,满嘴酒气。
清影下意识地往后缩了缩。
“我叫阿强,跟这片的老板很熟的。赏脸跳支舞?”男人说着,手就要搭上她的肩膀。
清影像被烫到一样猛地站起来:“对不起,我不会!”
她的反应有些过大,吸引了周围几道目光。阿强的脸色顿时有些难看。苏曼赶紧打圆场:“强哥,我朋友害羞,我陪你跳!”
清影逃离了那个令人窒息的卡座,跑到歌舞厅外的走廊上,大口喘着气。走廊尽头是一面巨大的落地窗,窗外是深圳璀璨的夜景,灯火如星河般铺陈开去,繁华得有些不真实。
她看着玻璃上自己的倒影——苍白,惊慌,与这个流光溢彩的世界如此违和。她追求的“灵魂共鸣”和“精神契合”,在这个讲究效率、金钱和即时享乐的地方,显得如此可笑和不合时宜。
一种巨大的孤独感和失落感,像南方潮湿的空气一样,无声无息地渗透进来,浸透了她的四肢百骸。她开始有些理解母亲话语里那未曾言明的担忧。这个世界,确实有它光怪陆离、甚至危险的一面。
但是,她不能回去。开弓没有回头箭。
她深吸一口气,挺直了脊背,对着玻璃里的自己,努力挤出一个微笑。尽管这个微笑,带着一丝难以言说的苦涩和倔强。
南方以南,梦想的轮廓在现实的炙烤下,开始变得有些模糊和扭曲。而林清影的舞步,在这个全新的、陌生的舞台上,才刚刚开始,带着几分慌乱,几分试探,和一份不肯认输的执拗。
(第三章 完)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