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月下悟真 (2017-2018)
《浮生·回声》系列文章的结集出版,像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漾开的涟漪超出了清影的预期。书名为《失落的筝线》,封面设计素雅,只有一道若有若无的墨线,飞向远方。她没有进行任何张扬的宣传,只是安静地接受了几家文艺类媒体的书面访谈。然而,那些真诚乃至疼痛的文字,却意外地触动了许多与她同时代、有着类似漂泊经历的中年读者,尤其是女性。
信件和邮件开始缓慢地流入编辑那里,再转交到她手中。她们称她为“同时代的记录者”,感谢她道出了那些“无法言说的失落和坚持”。一位读者写道:“读您的文字,仿佛在清理自己积压多年的旧伤口,痛,但终于能喘口气。” 另一种意义上的“被需要”,让她感到一种沉甸甸的慰藉。这并非声名鹊起的虚荣,而是一种在孤独跋涉多年后,终于找到精神同路人的归属感。
她依然深居简出,大部分时间用于阅读和写作。平安安静地陪在她身边,毛发不复当年的鲜亮,眼神却愈发温顺。日子像山间的溪流,缓慢而清晰地向前流淌。
一个秋日的傍晚,她收到一封邮件。
发件人邮箱前缀是“JD.Liu”,邮件主题很简单:谢谢。
正文也只有寥寥数语:
“清影女士:冒昧打扰。偶然读到《失落的筝线》,感触良多。多谢当年的鼓励。不知是否方便,希望能当面致谢。 刘家栋 敬上”
邮件末尾,附了一个私人联系方式。
心,在那一刻漏跳了半拍。当年那封石沉大海的邮件,她早已不抱任何希望,甚至渐渐淡忘。此刻,它却像一枚被时光冲刷得温润的卵石,突兀地出现在她生命的河滩上。
她没有立刻回复。泡了一壶茶,坐在渐暗的院子里,看着平安在草丛里嗅来嗅去。暮色四合,空气微凉。她想起了很多。屋檐下的雨,母亲珍藏的照片,财经杂志上的面孔,酒店大堂里平静的一瞥……半生的光影,仿佛都浓缩在这短短的邮件里。
最终,她回复了,同样简短:“刘先生客气了。如有必要,可以。”
见面的地点,约在西湖边一家安静的茶室。
他比她先到。选的是一处临水的露台角落,初升的月亮淡淡地挂在天边,在水面投下清辉。他穿着简单的棉麻衬衫,身形比上次见时清减了些,眉宇间有挥之不去的疲惫,但眼神依旧温和、沉稳。
没有客套的寒暄,他为她斟茶,动作不疾不徐。
“书,我看了。”他开口,声音低沉,“很多地方,……感同身受。”
清影微微颔首,没有接话。她知道,他指的不仅仅是文字。
“公司那段时间,确实很难。”他继续说,语气平静,像在叙述别人的故事,“技术瓶颈,资金压力,内外交困。收到你那封邮件时,我正在考虑……放弃。”
他顿了顿,目光望向月色下的湖面。“‘坚持正确的方向,比追逐短暂的利益更为可贵’——这句话,我当时看了很久。后来,我们熬过来了,找到了解决方案。”
他没有细说如何熬过来的,那必定是另一段充满艰辛的故事。他只是转过头,看着她,很认真地说:“所以,谢谢你。”
清影摇了摇头,“我并没有做什么。是你们自己坚持的结果。”
“不,”刘家栋的目光深邃,“那是一种……被理解的声音。在所有人都告诉你‘此路不通’的时候,这种声音很重要。”
沉默片刻。茶香袅袅。
“你母亲……”他忽然提起,“她去世时,我在国外考察,没能……”
“都过去了。”清影轻声打断。她知道,有些情分,迟到比不到,更让人怅惘。
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向了彼此这些年的经历。他简单说了公司的发展,技术的突破,也提到了失败的投资和看错的人。她则淡淡谈起南方的漂泊,文字的慰藉,以及母亲最后的时光。他们没有刻意回避过去,也没有沉溺于追悔。那些曾经惊心动魄的爱恨情仇、成功失败,在此时此地,仿佛都化为了可以平静叙述的、他者的故事。
“其实,”刘家栋忽然笑了笑,那笑容里带着一丝岁月的了然,“当年在酒店大堂看到你,我……心里并不平静。”
清影抬眼看他。
“我看到你身上的……一种紧绷的疲惫,和以前一样倔强,但……不一样了。”他斟酌着用词,“我当时想,如果当年……或许你不会吃那么多苦。但我也知道,那是你自己选的路。我没有资格,也没有立场去说什么。”
他的话,像月光一样,清冷而坦诚。没有怜悯,没有炫耀,只是一种迟来的、克制的懂得。
“路是自己选的,苦自然要自己尝。”清影端起微凉的茶,喝了一口,“只是代价……比想象中沉重。”
“我们都付出了代价。”他平静地说,“我也一样。忙于所谓的事业,忽略了太多。家不成家。”
清影隐约听说过他后来也曾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终因聚少离多而分手,并无子女。此刻听他亲口提及,心中并无波澜,只有一种同为天涯倦客的苍凉。
那个晚上,他们谈了许久。谈时代,谈变迁,谈失去,也谈得到。没有剑拔弩张,没有旧情复燃的暧昧,更像两个经历了长途跋涉的旅人,在月光下的驿站相遇,交换彼此一路的见闻和感悟。
分别时,月色正明。
他送她到停车的地方,两人之间依旧保持着恰当的距离。
“以后……有什么打算?”他问。
“继续写点东西,陪着平安,这样挺好。”清影回答,然后看向他,“你呢?”
“公司上了轨道,想做一些真正对农业、对农户有帮助的事,不只是赚钱。”他顿了顿,“另外,也想……慢下来,生活。”
他看着她,目光清澈而郑重:“清影,能再见到你,很好。”
她迎着他的目光,第一次,心中没有任何波澜起伏,只有一片月华般的宁静。“我也是。”
车子启动,驶离。清影从后视镜里看到,那个身影依旧站在月光下,直到拐弯,才消失不见。
月下悟真。这一场跨越了半生光阴的对话,终于为那段沉重的过往,画上了一个平静的句点。他们解开的,不是初恋的心结,而是对彼此人生选择的理解与释然。她终于懂得,母亲当年看到的“指靠”,并非指向世俗的成功,而是那份贯穿始终的“厚道”与“沉稳”。而她自己也终于明白,“起舞弄清影”的真意,并非在喧嚣中独树一帜,而是在任何境遇下,都能找到与自我、与孤独和平共处的姿态。
月光洒满归途,清影握着方向盘,脸上带着一丝疲惫,却也是前所未有的轻松。
(第九章 完)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