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2025年10月13日,都市头条·乡村记忆专栏发布了迟焕东先生回忆胶南四中初中岁月的首篇文章,发布之后不足一小时,便跻身都市头条红榜,此后几天,热度不减。这份来自读者的热烈回响,既是对那段激情岁月的共鸣,更是对迟焕东先生作品本身的高度认可。
今日,我们循着这份热度,继续分享迟先生胶南四中回忆录之二《青涩与火热》。文中既有天未亮便踏土路求学、午餐以地瓜干果腹的艰苦日常,也有师生携手筑围墙、栽下白杨与法桐的齐心奋斗;有班级排演话剧、同学间互送绰号的鲜活趣事,更藏着运动会上一顿 “开洋荤” 的馒头都能回味许久的纯粹欢喜。阅读完全篇,那些关于严谨和善的校长、满腹经纶却谨慎低调的班主任,以及54名同学共同度过的青涩与火热的时光,都在字里行间跃然纸上......请欣赏!】

迟焕东,男,生于1951年10月,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崔戈庄村人。毕业于南京海军指挥学院,大专文化程度。中共党员。1970年12月入伍,1985年任东海舰队侦察船大队政治处主任,1991年12月任青岛市李沧区教体局党委副书记。正处级。热爱文学创作,若干作品见诸于报刊和网络媒体。有多篇论文在青岛市和李沧区获奖。六汪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
一一 记在胶南四中的初中岁月
迟焕东
二、青涩与火热
初中阶段是人们从童年走向少年走向青年的重要阶段,人们通常用青涩时光、青春年华、豆蔻年华来形容,而与之相辅相成的就是风华正茂、朝气蓬勃、锦瑟年华。
我们这批初中生大多数出生在建国之后,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并在初中后半阶段又亲睹并参与了史无前例的“文革”运动。因此,我们在青涩年华时,置身火红的年代,经历火热的生活。
1964年9月1日,我正式跨入了胶南四中的大门,一切是那么新鲜,一切是那么好奇,一切是那么美好。
学校共有8幢房子,一幢厨房,有三个教学班。校长刘润和,是铁山镇后石沟人,在我眼中是一个严谨、和善、认真的人。教导主任宋茂兴、还有7名任课老师和总务主任;厨房师傅2名。
我们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是赵孟策,山东莱阳人,他在教师中是年龄最大的,念过私塾,写得一手好毛笔字,为人和蔼谦虚,说话慢声细语,但由于个人出身和历史原因,平时很谨慎,很少和学生沟通,那时候他也就是50岁左右,在我们眼里已是老人了。因此,用现在的话说,师生之间有代沟,存在隐隐约约的距离。关于教学,我觉着他是满腹经纶,但课讲的不生动,没有激情,初入校时,他的胶东口音,听起来也令人费解。当然这是我自己的一管之见。
我们班共有54名同学,男同学47名,女同学7名。分别来自六汪、市美两个公社。到校不长时间,班里成立班委会,陈明春为班长,副班长郭子泉。还分了几个小组,有学习、劳动、体育等等,我先被分到图书管理小组,后被分到板报小组,负责定期出黑板报。
学生生活是艰苦的,但正是这种艰苦的生活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不畏艰难的品质。
在我们当中,有一部分住宿,一部分走读。我算离家近的,只能走读,天刚蒙蒙亮,就赶紧爬起来,母亲给我做好了饭,并准备好午饭。我吃罢饭匆匆赶往学校,午饭一般是地瓜、地瓜干,偶尔是玉米面饼子,带块辣菜疙瘩。母亲用麻绳给我编了个网兜,中午在食堂馏一馏,冬天有时放在炉子烤一烤,这就是一顿午饭,那时候的生活就是如此,住校的同学大部分背一星期的地瓜、地瓜干放在食堂馏了吃,几分钱的菜也能过得去,每年春天学校都开田径运动会,学校免费每个人发一个四两重的馒头,萝卜菜里放几片肥肉,那就算是开洋荤了,一连几天都觉着余香盈口,不能忘怀。
再说在路上的艰辛,那时的路全是土路,从河北村的村西到学校是一条羊肠小道,雨天泥泞不堪,冬季溜溜滑。记得有一年下起鹅毛大雪,辨不出东西南北,我和一个同学只有找到一个避风的地方躲了起来,家里人等得着急了,只好让年轻力壮的堂哥沿路寻找,找到后互相搀扶着回到家,到家已是暮色四合、掌灯时刻了。
那时的学校条件非常简陋。学校没有围墙,房屋孤零零地树立在荒凉的田野里;没有树木,一片空旷萧条的景像,春秋两季狂风大作,黄沙漫天。为此,学校决定自己动手建设围墙,每个班有1.5米高、200米长的任务,石头自己运,沙子自己拉。任务分配后各班争先恐后,同学们奋力拼搏,都圆满完成了任务。栽树也有指标,任务到班,指标到人,每棵树上挂上班级和个人的名字,几年之后笔直挺拔的白杨直插云霄,婀娜多姿的柳条在春风中飘逸,翠绿婆娑的法桐织成片片绿茵。
学生生活是单调的,但单调中蕴含着趣味和快乐。学校经常组织文体活动与比赛,也涌现了一批文体骨干,像李玉来的笛子、宋成礼的二胡都不错,尤其是李玉来参加了学校的文艺宣传队,经常到各村演出,以至退休以后还组织茂腔剧团,送戏下乡,深得好评。体育骨干如刘显先、陈升堂都是体育赛场的活跃分子。可能赵老师听说我在小学演过话剧,于是第一学期班里排演话剧《山楂树下》,让我扮演地主坏分子何老么,演出后既没有获奖也没有什么影响,但我却获得了“何老么”的绰号。
当时我们都是十几岁的孩子,自然活泼顽皮,学校从老师到学生每个人一个绰号。一个同学的脚板很平,绰号叫“直板”,一个同学称三道箍的钢笔,叫三道鹞子,绰号便叫“三道鹞子”,总之,名目繁多,有时不叫名字,直接叫绰号。也是一条靓丽的风景线,我和王增朋给别人起的绰号最多,因此挨的骂也最多。
最后用小诗做为本篇结尾:
青涩年华沐春光,
奋楫学海正启航。
扬帆逐浪其中乐,
披星踏雪梦未央。


“都市头条·乡村记忆”主编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人,曾在诸城市任职,退休干部。参与编纂《诸城县教育志》,主持编纂《诸城市水利志》,著有非遗传承人纪实集《传承之路》、史料性著作《六汪村庄》等,《六汪镇志》副总编辑。现居青岛西海岸新区,担任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