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至上 万物附之
文/孙述考
图/来自网络
2025.10.20日10时26分一11时16分作
——拜读师父《生命至上 万物附之》有感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河南省分会会长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世界研究会会长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文学杂志社社长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红十字会副会长
文/王保江
图/来自网络
2025.10月20日
师父在《生命至上 万物附之》一文中对“生命与健康”的深刻剖析,如一把钥匙,开启了人们对健康认知的新视野。文章没有晦涩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贴近现实的观察,将“生命至上”的理念阐释得清晰透彻,直抵人心。
师父文中“人体与电脑”的比喻尤为精妙:身体如同硬件,灵魂如同软件,健康就是硬件正常运转的基础。这个类比打破了人们对健康的模糊理解——原来人的身体就像精密仪器,每一次熬夜、每一种不良习惯,都在悄然损耗着生命的基础。师父进一步指出,从工作透支、作息混乱到饮食无度、情绪失控,多数人都在无意识地消耗身体,却忽略了“病来如山倒”背后是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受寒易感风寒,情绪波动易致上火,贪食生冷损伤脾胃,这些看似平常的习惯,最终都会酿成健康的苦果。更令人警醒的是,当健康亮起红灯,许多人因缺乏师父疗法调理知识,只能依赖医院,为之前的“不在意”和“不了解”付出沉重代价。
师父文章对中西医的对比分析,刷新了人们对疾病治疗的认知。师父提到现代医学将疾病细分为数万种,但真正能够治愈的却寥寥无几。过度依赖抗生素、激素等“以毒攻毒”的疗法,常常导致过度医疗,使小病变成大病,单病转为杂症。尽管医院人满为患,“有病去医院”仍是全世界大多数人的首选,这正反映了公众健康意识的被动状态。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为这一困境带来了新的希望:它以“化繁为简、无针无药、绿色安全、见效迅速”为特点,既能居家调理急症,又具备“治未病、治欲病、治已病”的多重功能。与传统疗法相比,它更强调“求人不如求己”的理念,让人真正理解了“健康主动权”的含义:健康不是被动等待救治,而是主动预防、及时调理。
掩卷沉思,深刻体会到:“生命至上”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选择中。人们总将健康视为理所当然,却忽略了它是最需要精心维护的根基;人们习惯于依赖专业医疗,却忘记了自我调理才是健康的根本保障。师父文中“选择不同,结果不同”的警示犹在耳畔——选择规律作息而非熬夜透支,选择主动学习师父疗法而非盲目求医,选择“靠自己”而非“靠别人”,这才是对“生命至上”理念的最好践行。
师父大力推广中医神经导能疗法,不仅是在传播一种调理治疗方法,更是在倡导一种“主动健康”的生活理念:健康不是医生赐予的,而是自己用心养护的结果,是对生命最深沉的敬畏。
这篇文章让人彻底领悟:万物皆依附于生命,而生命的质量取决于全世界人对身体的珍视和对健康的主动管理。从今往后,减少自以为是的消耗,增加未雨绸缪的关注,才是对“生命至上”最朴实也最深刻的回应。
附:
师父尊鉴:
弟子以此拙文,谨奉师父案前。伏望师尊于万务之中,分辉垂览,不吝斧正,以开愚蒙,指引迷途,则感荷深恩。
承训至今,铭感五内。恭请午安,诸事祯祥。
弟子 敬叩
时维乙巳年八月廿九
二〇二五年十月二十日 星期一
文/王保江
图/来自网络
雨后初晴,秋光正好。提笔抒怀,谨致贺忱:
欣逢“九三”阅兵盛典,又值同窗欢聚佳期。三十载光阴飞逝,当年豪情犹在心头。 昔时“小兵”学员,今朝已成栋梁“才军”;往昔秋“波”年华,皆化“军建”不朽功业。永怀“爱中”赤子之心,坚守“卫国”毕生之志,“先国”信念始终如一,风雨兼程无愧无悔。今日“英汇”京城,风采更“胜初”时。
“小平”教诲犹在耳畔,故人笑貌重现眼前。政委谈笑风生依旧,队长英姿飒爽如初。满座欢颜,共赴卅载青春之约;“海妹”高擎旗帜,犹映“红”“艳”当年肝胆。林间“景胜”,石立“劲峰”,“增山”叠翠,“惠峰”含秀,诸般美“丽”宛若旧时画卷。
虽憾俗务缠身,未能把酒言欢,然遥奉三杯:一敬山海相逢之缘;二敬同窗共读之情;三敬战友金石之谊。愿此情长青,历久弥坚。
更祝:群芳永葆“冰清”质,身似“玉松”常沐春。诸君愈“越强”能,“勇”略冠群伦。政委队长永“健康”,万事皆“顺利”,福寿双“福全”!
今朝京城欢聚,谈笑凯歌。他日云路再会,共赏星河。
颂曰:
京华秋色映碧空,卅载风云此日同。
犹记书声穿晓雾,曾挥剑气贯长虹。
各成栋梁撑天地,未改初心证始终。
且尽樽前一杯酒,明朝再赴万山重。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