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沂南,慈善为桥:
丁再献一副对联里的红色血脉与文明密码
天 琮

一、对联传统形式与现代精神的交融
在沂南县慈善总会驻济南联络处成立大会之际,县慈善总会会长、沂南县人大原主任刘振奎透露,著名文化学者丁再献先生无私奉献的东夷骨刻文书法艺术慈善项目——沂南县慈善文化广场工程,目前正稳步推进。
为庆祝该联络处成立,丁再献先生特别集东夷骨刻文字创作一副贺联:“智慧沂南慈善广,文明世界友朋多。”
该联以七言对仗这一古典形式,融汇新时代慈善精神,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时代气息。
值得一提的是,所用骨刻文比1996年山东桓台发现的距今3600~3700年的甲骨文遗址还要早1300多年。以如此古老的文字书写新联,不仅彰显出沂南县作为东夷文化发祥地的历史底蕴,更让千年古文字焕发出崭新的时代生命力。
上联“智慧沂南”既指智圣诸葛亮的故乡,又指沂南县作为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积淀,也呼应其近年来以创新手段传承沂蒙精神的实践——如沉浸式剧目《跟着团长打县城》、76处红色村史馆等,将历史智慧转化为可感可及的文化体验。下联“文明世界友朋多”则暗合沂南通过红色研学、国际交流等活动,使沂蒙精神走向更广阔舞台的成果。
二、地域根脉:沂蒙精神中的慈善伦理
沂南的慈善传统深植于沂蒙精神。革命年代,“红嫂”明德英以乳汁救治伤员、王换于创办战时托儿所等事迹,诠释了“党群同心、水乳交融”的奉献精神;当代沂南更将这种伦理转化为社会行动,如“同心共建”项目动员村民自筹资金改善乡村环境,企业注册“红嫂情”品牌反哺社会。对联中的“慈善广”正是对这种从革命互助到现代公益延续的概括,体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践路径。
三、艺术价值:书法与内容的双重寓意
此联由丁再献题写,落款“乙巳秋月”点明创作时序,意含丰收与积淀的象征。书法作为慈善文化的载体,其创作常具“即时性、互动性、功能性”特征。——作者通过行书的挥洒表现沂蒙精神的磅礴气势,而“惠存”一词则体现作品作为联谊纽带的功能。这与沂南“小戏小剧由村民主演”的群众美学一脉相承,让艺术回归民间,助力慈善文化传播。

四、时代意义:慈善作为文明交流的桥梁
下联“文明世界友朋多”揭示了慈善的国际视野。当代公益慈善事业不仅是“第三次分配”的实现形式,更是文明互鉴的载体。沂南通过“带着沂蒙精神上大学”“红色研学”等活动,使慈善精神随人员流动播撒全国;而联络处作为异地窗口,正可借鉴“金融助力慈善信托”“互联网公益”等模式,将沂南的红色资源转化为跨区域合作的动能。
五、升华展望:从沂南实践到中国方案
对联虽简,却浓缩了沂南以慈善赋能基层治理的智慧。例如黄庄村通过“共富工坊”为留守妇女提供就业,天河养老服务中心免费照护抗战老兵,皆是“慈善广”的生动注脚。未来,沂南可进一步融合数字技术发展“互联网慈善”,让红色慈善在新时代激发更广泛的文化共鸣与行动力量。

简介:丁再献,著名文化学者、资深文旅专家、东夷骨刻文字系统破译者,骨刻文书法艺术始创者,将中国文字历史前推了1000多年。
2025年10月19日/乙巳八月廿八

作者简介:天琮,本名巩天宗,山东省商业厅退休处长,山东东夷文化与骨刻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研究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荣获2024年度竹庐文艺奖十大散文家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