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泰山行
信义庄
上中学时,读李健吾先生的《雨中登泰山》,那字里行间描绘的雨中泰山,云雾缭绕,山色空蒙,仿佛一幅流动的水墨画,深深烙在了心头。每当雨季来临,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总会勾起那份深藏已久的向往,想象着踏着湿润的石阶,一步步迈向那云雾深处的岱宗。
周末,看天气预报小雨转阴,应是雨中登山的最佳时机,禁不住约几许好友前往,一了夙愿。
晨起推窗,看细雨蒙蒙,心头甚喜,这样的天气登山实在难得!急匆匆吃口饭,迅即驱车前往“天烛峰”景区。沿环山路急驶,不停观望,只见群峰间云雾缭绕,朦胧梦幻,似有一支巨大的画笔,正缓缓描绘着雄伟泰山。
欣喜、向往中,7:30分来到“天烛峰”景区入口。走下车来,蒙蒙细雨竟变成了沥沥的小雨,那雨丝不一会就打湿了发丝、脸颊,“花婆婆、洋洋”等纷纷撑伞前行。小雨中登山,不正是喜欢和想象的样子吗!可从“东街”街口,还未走到“封禅颂”处,那雨就忽然由淅淅沥沥变成哗哗啦啦了,没有任何雨具的俺,很快就湿透了衣衫,无奈,几人只好在路边的屋檐下躲雨观山。
雨哗哗的下,越下越有劲,很快就在“东街”上汇成了一条奔腾的小河,雨滴溅起的气泡随着流动的雨水,相偎着止不住的前行,由台阶滑落破灭的那刻,无声而纯粹,就像一个个完成使命的灵魂,飘然而去,无影无踪。
雨不停地下,根本没有止的意思,欣喜渐渐变成了惆怅及烦恼,总不能就在此观雨吧!郁闷之际,帽檐大哥打来了电话,询问位置所在。听闻因雨困在“东街”,随在电话中朗声说到:雨大莫急,小点再行不迟;我这有多余的雨具,需要时我返回送去。怎能让大哥返回送伞!看雨稍缓,大家都换好了雨衣,“花婆婆”也从车里翻出了雨伞,递到了俺的手上。有这还担心什么?走起!去尽情体验雨中爬泰山的乐趣吧!
眺望着烟雨朦胧的“天烛峰”,抱着“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气概,几人一头扎进了茫茫的雨幕之中。
穿上红红绿绿的雨衣,美美们瞬间变成了一个个超人,行走在雨雾青山中,挥着登山杖前行,又像是一群要去山顶论剑的侠女。这是谁的弟子?难不成是清净散人孙不二的高徒!超然飘逸的身姿,真怀疑她们是穿越而来。拖在后面的俺,看到这唯美的画面,赶紧掏出手机记录。歪着头,用脖子夹住雨伞,双手举着手机拍摄,待感觉片片满意之时,方感到后背阵阵冰凉。原来那歪伞滑落的雨水,早已浸透了衣衫。
“拜山台”前,摘几枚仙桃品赏,清脆甘甜;“会仙泉”畔,听一段神话传说,兴趣盎然。任雨水抽打,冷风瑟瑟,众驴仍大步前行,勇往直前;一鼓作气,冲上比“好汉坡”还陡还长的333级台阶,“声声亭”下,终见到了帽檐大哥那憨厚的笑脸。
环顾左右,想不到一同“箭扣行”的“老虎头、八亩松”大哥也在此等候。看一眼“八亩松”大哥,简直让俺忍俊不禁。鲜红的雨衣,长长的竹竿,尖尖的斗笠,活脱脱一副泰山大侠的打扮。今天这是怎么了,难道这山巅之处,真有一场“论剑”!
“声声亭”,“风声、水声、鸟声”,此时声声皆无,唯有劈里啪啦的雨声在耳边不断回响。欣赏一番雨打翠竹,调侃几句想说真话,却又时常假话连篇的“天气预报”,众驴兵合一处,畅然冒雨前行。
帽檐大哥说:经风雨,才能见世面!这大雨中的泰山,一定会让大家流连忘返,念念不忘。
前行,是一段俺心目中最美的登山小路,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行走其间,总会让你心旷神怡,留下几许难以忘怀的记忆。这不,伴着哗哗的秋雨,刚一踏入,竟忽然感到这雨一下小了很多,取而代之的是头顶有节奏的啪啪声,原来这秋雨正与密密的树林,硕大的树叶,一起在合奏一首快乐的《迎宾进行曲》。“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暮暮春雨子规啼”。此时虽非春日,也无子规,但这路边盛开的野菊,无泥的沙路,不时的鸟鸣,与诗中描写的意境有何二致。“哗哗哗”,有节奏的水声从前方传来,渐行渐响,“千尺瀑”已经近在咫尺了。
一路想象着“千尺瀑”该有的样子,健步跨上观景平台的那刻,眼前的景色还是让俺十分震惊。春夏秋冬来过数次,每次来都伫立许久,纵览周边美景。但遗憾的是,那最核心、最壮观的“千尺瀑”,却总是望不见丁点的影子。记得去年秋天前来,长长的上千米瀑布,连一滴水丝都望不见,黝黑的山体与周边大片枯死的松树,瞅一眼都让人心生寒意。而此时此刻,眼前的“千尺瀑”宛如一条白色巨龙,从陡峭的悬崖上飞泻而下,撞击在山涧的岩石上,绽放出朵朵圣洁的白花,水雾在空气中弥漫升腾,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那绵绵不绝、奔流不止的磅礴气势,那震耳欲聋、响彻云霄的声响,仿佛要将世间的一切烦恼都冲刷干净。沉浸在这样的美景中,心中除了惊喜,就是震撼。这雨中的“千尺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动人心魄。
移步换影,抬眼观望,雨中的“天烛峰”宛如一位披着薄纱的仙子,在朦胧的雨雾中若隐若现。那高耸入云的山峰,原本就峻峭挺拔,此刻在雨水的洗礼下,更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妩媚。峰顶的巨石,犹如点燃的巨烛,在雨中散发着别样的光芒,仿佛在为这雨中的驴程指引方向。
雨越下越大,眼前的视线已经模糊不清,前行困难及危险难以预料,帽檐大哥断然决定,去检查站歇息等待,看雨势再定下步行动。
坐在检查站内歇息,品一杯好兄弟的泰山“女儿茶”,身心俱暖,忍不住悄悄起身欣赏雨中景致。不一会,那“花婆婆、洋洋”也飘然走了出来。这里是观赏“仙鹤湾”的最佳位置了,记得年初雪后前来,那白雪掩映下的仙鹤惟妙惟肖,让人不得不慨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此时,透过雨雾,俺急急地寻找仙鹤,可找来找去,却怎么也没发现那鹤的影子,难道那仙鹤还飞走了不成?疑惑之际,忽听“洋洋”幽幽地说到:这仙鹤怎么胖的没样了。闻听,俺再细观,不禁哑然失笑。原来这雨后“仙鹤湾”水涨了许多,那仙鹤已经胖的像只抱窝的老母鸡了。
海阔天空中时间飞快流逝,不知不觉在此盘桓已达一刻钟之久。雨仍旧未停,但雨势有所减弱;帽檐大哥站在门口,扶门观察片刻,然后回头说到:“天烛峰”方向天空渐亮,雨应该会越来越弱,我们该起步前行了。
鞋袜、裤子已经湿透,雨大雨小算得了什么,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此时众驴已经不在乎雨的大小,只要是能看见美景,只要是帽檐大哥说走,任谁都不会有丝毫的犹豫。帽檐大哥话音未落,众驴即快速收拾行囊,跟随帽檐大哥,一头扎进了雨雾之中。
都说那老户外领队,个个都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神仙,今天的帽檐大哥,小露一手,就让俺佩服的五体投地。这不,离开检查站也就二十几米,刚刚到达“会仙桥”桥头,这雨竟忽然小了下来。众驴踏桥悠悠前行,远远观望,若一群神仙般悠然自得,仿佛正要去“南天门”,赴那玉帝的“蟠桃宴”。
拖在最后,踏上微微颤动的铁桥,踩着嘎吱嘎吱响的木板,很快来到桥的中间,耳听桥下水声哗哗,忍不住驻足观望,只见桥下溪水奔涌,轰然作响,桥侧山峦,一抹翠绿,巍巍天烛,昂首云天。
走过铁桥,迎面就是那近乎80度的“好汉坡”;转过弯,刚要踏步攀行,不想却被一只大花猫截住了去路。那花猫弓着身子,翘着尾巴,不停地在台阶上横着走来走去,“喵喵”直叫,大有“此树是我栽,此路是我开,要从此路过,留下买路财”的气势。这是咋了,俺也没招惹你啊?细细观察,这猫其实是在虚张声势,那身形已经瘦的不成样子了,分明是在截着俺讨要吃的!可惜的是俺此次身无半点粮草。登泰山,你无论走哪条路,总会遇见几只野猫,这些猫大多毛发油亮,腰肥肚圆,一副懒洋洋的样子。因为他们根本不需要操心食物的问题,光游客的投喂就够他们享受了。但如此以来,久而久之,这些猫也渐渐失去了野外觅食的本领,就像眼前这只猫,一旦没了游客的投喂,温饱都成问题了。
甩掉野猫的纠缠,在湿滑的台阶上,紧盯脚下,小心攀行;撑着登山杖小憩,不经意一瞥,山林中竟涌起淡淡云烟,随风舞动,缥缈梦幻。上到“好汉坡”顶,回望刚刚经过的“仙鹤湾”检查站,轻纱掩映,忽聚忽散,宛如仙境。这一刻,对那“云烟”、“梦幻”的词语,忽然间又有了新的领悟。
跨过一座潺潺流水的石桥,转眼来到“龙脊”。“龙脊”这段路,是泰山后山登顶的经典险路之一,是在一整块石板上凿出的石阶,陡峭、狭窄,每次走过都小心翼翼,双手半步都不敢离开一旁的铁链、栏杆。今日攀登,雨后湿滑,帽檐大哥不时提醒众驴,“抓紧铁链,注意脚下”等等。众驴虽均非第一次前来,但上行仍然如履薄冰,全神贯注,只有那两位漂亮的美美“花婆婆、洋洋”,似乎如履平地,健步如飞,且还不时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滑稽动作,引众驴或阵阵惊呼,或抿嘴偷笑。
翻上“龙脊”,来到安放有石桌石凳的观景平台,喘息未定,忽见那只在“好汉坡”纠缠的大花猫,不知何时,也顺着路悠悠的跟了上来,看来这是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啊。“喵喵”的叫声再次响起,有乞求,有无奈,似乎还有些愤慨,听了让人颇多同情、感慨;心软的帽檐大哥最先忍不住了,急忙在包里、兜里翻找,最后总算找出一块奶糖,剥掉糖纸送到了大花猫的嘴边,大花猫凄厉的叫声才暂时缓了下来。
平台之上,凭栏而立,游目骋怀,只见远山如黛,绵绵不绝,药乡林场、鸡冠峰一线云雾缭绕,如诗如画;山下村舍星罗棋布,几许水面银光闪闪,壮丽河山美不胜收。风轻轻地吹,雾柔柔的腾,云慢慢地卷,一行人望着眼前的美景心旷神怡,目酣神醉。
帽檐大哥倚着栏杆,眼神中满是历经沧桑后的平和与满足,他轻声说道:每一次进山,总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总能感受到不一样的心情。或许这就是”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道理吧!这泰山,不仅是自然的杰作,更是心灵的归宿。
起步前行,雨又开始淅淅沥沥,而那只大花猫,也默默地转身,消失在了山林之中。或许,它也明白,有些路,只能自己走;有些温暖,只能自己寻找。但这份相遇的缘分,却让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多了一份柔软和牵挂。
欣赏着路边的奇松、怪石,观望着“龙脊”上白练般的瀑布,想象着那“三呼门”后的壮丽风光,在享受登高望远的快乐中,众驴转眼来到了极具武侠色彩的“三呼门”下。山顶论剑,不过“三呼门”咋行。陡峭的台阶上,仗剑攀行,疾如闪电,快似旋风,大侠风范尽显无疑,谈笑间,众驴已踏步“三呼门”内。
“三呼门”经过数次,每次都匆匆又匆匆,与“望天阁”撒肩而过。帽檐大哥说:看雨势,这雨今天恐怕不会停了,安全起见,攀爬就此止步,我们登“望天阁”,欣赏一番“天烛峰”雨中风采,即刻返程。
不能登顶论剑,登临“望天阁”,极目天烛风采,窥视天庭秘境,也是不错的选择。跟着帽檐大哥,从“三呼门”北侧绕上,直接上到了山体的顶端,跨到悬崖边凭栏眺望的那刻,俺激动的心都要跳出来了。 此刻只见,大天烛忽隐忽现,小天烛云雾弥漫,突然天空透出一束光亮,那大天烛似被天火点燃一般,瞬间熠熠生辉,浑身散发出了金色的光芒。此情此景,把众驴看的目瞪口呆,个个满脸诧异。这奇绝的天象在预示着什么?从“天烛峰”上行不远,即是“碧霞元君庙”,我想,这一定是“老奶奶”在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
悬崖下,深谷里,风声、水声、雨声、松涛声,和谐共鸣,似有一支庞大的交响乐队,在演奏一曲磅礴的大自然奏鸣曲。凝视静听,那大提琴的深沉、小提琴的悠扬、长笛的清脆、钢琴的轰鸣、小号的嘹亮……,就是你不懂音乐,你也能在这自然的声响中,一一分辨出他们的所在。音乐来自于自然,从大自然生发出来的音乐,才是真正的音乐,才有最顽强的生命力。
循着这自然的回响望去,只见一道瀑布,自天际飞流直下,奔涌向前,其气势与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文,竟不谋而合。诗人李白是来过泰山的,且赋诗六首,遗憾的是他一定没有来过泰山此处,否则,那《望庐山瀑布》,恐怕就是《望泰山瀑布》了。
侠客最爱的一定是那武学秘籍,才不管什么景色如何如何,这不,就在俺等陶醉在这仙境般的景色中,不能自拔的时候,人家“八亩松”大侠,早已一人向“藏经阁”奔去,此刻正透过窗棂,搜寻着自己喜欢的武林秘籍呢。看“八亩松”大侠窃窃偷笑,似已得手的样子,两位妹妹侠客焉肯落后,立马仗剑飞驰,飘然而至。
眺望一番山下的壮美风光,想象着云雾缭绕中有“天工开物”美称的“小泰山”,在依依不舍中,众驴惬然踏上了返程的驴程。
雨中泰山,虽走的与健吾先生不一样的路线,虽未登顶,但那途中的美景,攀行中的快乐,不时的感悟,还是让俺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