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雨巷文学社
爸爸和妈妈
作者:丹凤 - 杭州
今天到老妈家去,发现她的桌上多了一个新的相框。相框里放着她将近半个世纪前的照片。真正是个丽质天成的“原装”美女呀!连我看了都爱死了,难怪她当年是一枝花。妈妈的身材像姥爷修长挺拔,这点好基因在第三代小辈就是小舅舅的儿子,那个得了第一届“加油。好男儿”全国第七的空军少校身上完美体现,第四代的小辈里,小铁的“条干”也是随了外婆的基因的。

妈妈的旧照
妈妈的爷爷据说是个特别能干的大地主,奶奶据说是个大美人,两个大伯是国民党的高官,她的堂姐当年就是燕京大学的女学生,所以她本该是个剥削阶级的小姐,生在解放前两年,根本也没享受到小姐待遇,倒是出身一直是她无法“进步“的原因;老妈却对党无限热爱和忠诚,要是我们在家胆敢抱怨、抨击D的不良现象,老太太义不容辞对我们进行思想帮助,说辞一套一套;平时的妈妈要是和其他老太太在一起扎堆聊天却是个“口拙”之人。
妈妈不爱进厨房,钟情缝纫机,小时候我的衣服(因为是老大,所以享有先穿的权利)每件领子都是不一样的,那时即没有钱买东西还都要票,记得家里的五斗柜抽屉里专门有个盒子,里面放一些格子、波点、条纹等图案的“斜边”据说买这种斜边不要布票而且便宜。即使我享有先穿的权利,我的衣服却是妈妈和爸爸的劳保制服改制的,劳保制服极厚实,穿了很多年都不带破的,只是正面颜色发白斑驳,妈妈把它们翻个面,这样颜色立马匀了,大人的衣服改在我们的身上,口袋的位置根本不对,她就把袋子都封死,花布的零料、斜边这时都派上了用场,变成了袋盖、领子、袖口的滚边。记得当时和阿尔巴尼亚是阶级兄弟,妈妈照着天天充斥在画报上的“阶级姐妹”的样子给我做了条阿尔巴尼亚裙很是拉风。
当时富春江电厂的水轮机是进口机组,拆箱时发现里面老外在其中塞满了一段段的开司米线减震,这可是个“奢侈品”,妈妈她们这些女同志得了如获至宝。因为五颜六色各有长短,妈妈最后给我织了一件有后现代风格的毛衣,前后左右颜色各不相同并搭配各种组合的彩条。因为实在过于新潮,我都不敢穿到学校去,有一天那个教我们数学的很凶的俞老师(我们见了她,基本就是老鼠见了猫)把我叫到办公室,就在我吓得眼泪都要出来的时候才知道她是为了看我这件毛衣的设计,准备给她的宝贝女儿也整一件……..

妈妈和爸爸是高中的同学,两人高中同台演出话剧“年青的一代”,虽然妈妈是女一号,爸爸是配角。其实爸爸比她更有才华,爸爸吹拉弹唱样样来得,写得一手好字,会做曲写小说,也会做木工,家里的家具都是他打的,记得小时候为了做那个很时髦的捷克式“金鸡独立桌”我跟着他弹墨线;刨木条---这点童子功后来还派上点用场,结婚时来装修的一个绍兴木工极其重男轻女,我说什么都不听,后来就当场给他抡了抡刨子,像模像样搞了两家伙,他才不敢用4CM的门框线条充6CM的。爸爸会绷沙发,甚至自己在家做电熨斗、落地台灯等,手艺精巧。
记得当时《山海经》杂志初创时向全国征名,“山海经”最终定为杂志名,爸爸因为征名取的就是这三个字而获奖,我们家白看了两年的杂志。爸爸自己非常节俭,正如两位叔叔说的,他幼年丧父,要帮奶奶拉扯兄弟们,所以他永远都是家里吃剩菜的人。但是他在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出差到上海时却给我买了当时小镇上独一份的一个咖啡色的双肩书包。那时,小镇的孩子们都是用父母的劳保工具包来当书包的,重而沉。因此,他担心我被压成高低肩或驼背。
爸爸,上了初中就给我买了英文打字机,那也是要托人从上海带来的。为了我们能长见识、开眼界,爸爸为我们订书订报从不吝惜,从小家里就一直有参考、新民晚报、羊城晚报、中篇小说、少年文艺等等。顺便说一下,想当年,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啥啥的,没成电影之前,我早就看过了。因为年年都是订报大户,邮递员都熟了,有时刚好续订时家里没人,邮递员就把钱先给垫上。
爸爸还烧的一手好菜,每年过年还要给我们创个没吃过的新菜,比如汽锅鸡、比如元宝虾。那都是小镇上看不到的东西;为了给我们做蛋卷吃、做“油墩儿”吃,爸爸还特制了工具,爸爸把买来的碎肉煮熟放在锅里炒成肉松,就着那个香味都能吃下几碗饭…….

爸爸和妈妈,真正的郎才女貌。他们的婚姻真是天作之和,简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爱情,美丽了他们的一生。这个共同的价值观,也影响和贯穿了我的青春。
2025年10月13日

作者简介:
丹凤:知性女性,热爱生活,也热爱文学;善于在一点一滴的琐事中去洞察生命的真谛,描摹心灵的轨迹并用文字表达出来。

投稿须知:
1.本刊为公益平台,欢迎公益投稿。
2.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原创作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投首发作品。
4.本平台刊发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书法、绘画等。
5.投稿作品一经刊登,本刊以及中国雨巷文学社所属机构均有使用、出版之权利。
6.投稿作品7日后未刊登,作者可自行处理,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须提供:
1.文本、2.作者简介、照片
3.朗诵者简介、照片,4.诵读音频、视频
投稿联系热线:13306500910
中国雨巷文学社
首席顾问:黄健 、特别顾问:周绍志
顾问:毛建一、 邓国安、徐勤
海外顾问:鄧瑛(德国)、王静(英国)
社长:陈继业 社长助理:李晓
副社长:孙建胜(兼秘书长)
副社长:刘虹、王木清
雨巷文学编辑部
总编:陈继业(兼)
主编:韩菜菜、朱双碧
本期编辑:陈继业
(2025年 10月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