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19 日下午,秋意正浓,邯郸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一报告厅内却气氛热烈,一场备受瞩目的开机仪式在此举行。作为杨建华的多年好友,我有幸受邀参加抗战电影《造枪者》的开机仪式,亲身感受那股涌动的红色激情与创作热忱。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报告厅的每一个角落,六百余名来自省内外的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部献礼建军一百周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80 周年的影片开启拍摄之旅。河北省文联二级巡视员、省影视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康建平,省影视家协会秘书长蒋辉月、邯郸市影视家协会主席陈邢魁、副主席兼秘书长王淑芬,学校主要领导、师生代表、军工代表、出品方代表马银所、董德青、陈辉、新闻媒体记者等600余人出席。武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薛万尚的讲话更是为开机仪式拉开了庄重而热烈的序幕。当杨建华笑着朝我挥手时,我忽然想起他前些年总念叨的话:“武安梁沟的兵工厂故事,该让更多人知道。” 如今,他与编剧的这部电影,终于要把那些埋在岁月里的 “枪魂” 挖出来,晒在阳光下了。

我坐在台下,看着台上的主创团队,心中满是期待。这部由河北正悦影视传媒有限公司等三家公司联合出品的电影,汇聚了众多优秀的影视人才。杨建华是这部抗战电影的编剧,历尽十年春秋才付诸于拍摄,其中艰辛难于言表,今天他的脸上流露出久未的微笑。国家一级导演黄山执导,还有总制作人汪帆等,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对这部作品的信心与热爱。我深知,这部电影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对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的致敬,对军工先辈们的深切缅怀。
仪式上,当主持人介绍到电影将聚焦八路军军工先辈发明制造 “马步枪” 的故事时,我的思绪不禁飘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山西长治黄崖洞的兵工厂被日军捣毁后,军工骨干力量秘密转移至武安梁沟。在那里,他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没有先进的设备,就用双手和智慧去创造;没有足够的材料,就从敌人的铁轨中寻找资源。他们集思广益,自主创新,最终成功研发出中国兵器史上第一支马步枪。这支被毛泽东主席誉为 “一把好枪”、彭德怀称赞其 “天下第一准星” 的马步枪,不仅是一件武器,更是军工先辈们工匠精神的象征。

主创团队登台时,厅内的掌声格外响亮。河北传媒学院的黄山导演站在台前,目光坚定;总制作人汪帆教授 —— 那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影视专家,谈起影片时反复强调 “工匠精神”:“不是造枪的手艺,是在绝境里不认输的劲儿。” 李勤勤、李明等老戏骨笑着与观众挥手,青年演员们眼里闪着光,他们或许还没完全读懂当年梁沟的夜色,但从他们的神情里,能看到对先辈的敬畏。杨建华作为编剧发言时,声音有些哽咽:“这些军工先辈没留下多少名字,但他们造的枪,护了山河,也铸了骨气。我们想做的,就是把这份骨气讲给今天的人听。”在发言就结束后,他眼中流泪,情不自禁“哭”出来了,台下观众鼓掌不断,是对杨建华的致敬!
看着台上李勤勤、李明、杜玉明等老戏骨的身影,我仿佛看到了他们在影片中饰演的军工先辈和抗日战士,他们将用精湛的演技,为我们重现那段热血沸腾的造枪历程。而一众青年演员们,他们眼神中透露出的坚定与兴奋,也让我对这部电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开机仪式结束后,我与杨建华在校园里漫步,他向我讲述了创作这部抗战电影的初衷和过程。他说,武安这片土地上有着太多不为人知的红色故事,而梁沟兵工厂的故事更是其中的璀璨明珠。他们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历史,了解军工先辈们的奉献与牺牲,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得以传承和弘扬。

抗战电影《造枪者》的开机,是一个新的开始,它将带着我们穿越时空,去感受那段铁血历史,去领略大国工匠精神的魅力。我期待着这部抗战电影的上映,相信它一定会成为一部经典之作,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奋勇前行。
待这部抗战影片上映时,我想再约上杨建华,坐在影院里看梁沟的山月映着造枪人的身影 —— 那是属于武安的传奇,也是属于中国人的铁血荣光。(张海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