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命乌苏”伴我闯
最近有读者问你还在“夺命大乌苏”工作过?回望与乌苏啤酒相伴的时光,每一段记忆都如同开瓶时的麦香般鲜活——我不仅是这场从新疆特色走向全国知名的见证者,更是躬身入局的参与者,那些在营销变革、多区域开拓与自我成长中交织的日子,构成了我人生中难以忘怀的篇章。
初入乌苏啤酒时,它的营销尚处于“大水漫灌”的原始状态:业务员奔波于各地经销商间催账,经销商凭关系赊酒还需排队,市场是典型的“卖方市场”。彼时的我,虽只有大专文凭与两年快消品从业经历,却因企业求贤若渴的机遇“撞了大运”,从市场部起步,开启了与乌苏啤酒的羁绊。面对与新疆啤酒“卷到买一赠一”的恶性促销——经销商赚得盆满钵满,消费者却难获实惠,我从财务角度切入,用价格低廉且受众认可的促销品替代简单粗暴的买赠,让乌苏啤酒首次在市场博弈中掌握了主动权。
而当时经销商间相互压价、靠低价产品谋高额利润的乱象,在华润蓝剑啤酒介入后迎来转机:它整合新疆啤酒、乌苏啤酒两大品牌及本地小厂,更带来了系统性的营销理念。也是从这时起,我开启了“沉浸式学习”:跟着新疆大学营销专业老师学本土市场分析,摸清北疆与南疆消费差异;听全国实战派高手余世维教授讲战略,掌握SMART理论、SWOT分析、四象限优先级法则,甚至赴全国优秀市场取经,从“被迫学习”彻底转向“主动钻研”——这些知识,至今仍是我职业路上的“金钥匙”。
带着学习积累的底气,我开始奔赴新疆各地,以脚步丈量市场:在石河子办事处,我将五家陷入恶性竞争的经销商整合,推动“统一财务、统一仓库”模式落地,直接实现从负利润到高利润的逆转,把“渠道扁平化”从理论变成了实战成果;调任南疆巴州(库尔勒) 时,面对仅23%的市场占有率,我联合经销商从夜场切入,按“夜场+大众消费场所”做产品分类运营,66天拿下夜场、1年将市占率飙升至87%,让“乌苏味”在南疆扎稳脚跟;后来深耕喀什、克州,又结合当地多民族文化,推出节庆定制活动,让品牌融入本土生活;在克拉玛依、奎屯,则瞄准工矿城市的精英消费需求,推中高端产品、建物流分仓,进一步补全北疆市场布局。每到一处,都是一次“学以致用”的试炼,也是一次能力的跃升。
挑战与成长始终并行:竞争对手曾用“瓶起撬动导致啤酒跑气”的下策恶意曝光,致使市场停售,我几乎一周睡在工商与技术监督部门门口,最终靠澄清、技术检测与公司配合,12天便扭转局面。而这段旅程里,更珍贵的是真挚的情谊:乌苏本地同事的朴实真诚,整合后新疆啤酒伙伴的并肩协作,叶青总、温光老总的信任支持,经销商张超(从寒门成长为全疆经销商)、在职伙伴朱友忠、李瑞,赵彤的全力配合,还有三亚拓展时“6600元买珍珠,转头发现大妈30元售卖”的惨痛销售“翻车”,体验。培训中“信任背摔”“毕业墙”里的团队归属感——这些温暖,让艰辛的开拓之路满是回忆。
如今回望,那时的我有过学习提升的充实,也有过年轻气盛的膨胀,有过市场开拓的艰辛,也有过收获友谊的喜悦。这些或甜或苦的体验,早已融入我的职业底色。而乌苏啤酒从“夺命大乌苏”走向全国的每一步,都藏着我们这代参与者的汗水与热爱——这份与品牌共成长的记忆。
作者筒介
余成刚,新疆石河子市人。1975年出生1991年入伍,任坦克第12师47团坦克一营文书。退伍后历任乌苏啤酒公司新疆区负责人,新疆机场集团乌鲁木齐机场营销运营总监,现任北京逸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法人。在职研究生学历,文学新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