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微光
作者:张庆松
那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午后,阳光斜照在书桌一角,咖啡杯沿还留着半圈淡淡的唇印。我正伏案修改一篇迟迟未能定稿的随笔,手机忽然震动起来。来电显示是一串陌生号码,起初我以为是推销或误拨,犹豫片刻后还是接了起来。
电话那头传来一位温和而庄重的声音:“张先生您好,这里是‘大地之声’全国散文征文组委会。我们想通知您,您的作品《老屋的呼吸》虽因标题不符合规范本应被取消参赛资格,但评审团经过集体讨论,一致认为文章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却极具张力,最终决定破例授予您‘优秀奖’。”
我愣住了,手中的笔悄然滑落,滚到纸页边缘才停下。一时间竟不知该作何反应——惊喜?惶恐?还是难以置信?
“您们……其实可以不给我的。”我几乎是脱口而出,带着几分自嘲与谦卑。
对方轻笑了一声,语气坚定却不失温度:“必须给!文字有它的灵魂,而你的文字会说话。不过下次记得遵守规则啊。”
短短一句话,像一阵春风拂过心田。严谨中透着包容,原则里藏着温情。那一刻,我仿佛看见几位白发苍苍的评审老师围坐灯下,逐字品读我的文字,在寂静的夜里为一段真诚的叙述动容。
几天后,又一封电子证书悄然而至——这次是由西北某县一家传媒公司联合地方党支部主办的“乡土中国”主题征文活动颁发的“优秀创作奖”。我从未报名此类赛事,也未曾听闻这个组织,心中不免疑惑。经多方查证才知,原来我的文章被某位评委私下推荐至该活动作为特邀作品参评,最终脱颖而出。
虽缘起朦胧,但我明白:所有的“偶然”,不过是长期坚持在某一刻的回响。
回想那篇获奖之作,实则是某个深夜独坐书房时的心绪流淌。窗外雨声淅沥,旧风扇吱呀转动,思绪如藤蔓攀上记忆的墙——写的是童年老家那座即将拆迁的土屋,砖缝里的苔藓,门楣上褪色的春联,灶台边母亲弯腰添柴的身影……没有刻意雕琢,亦无宏大叙事,只是将心底最柔软的部分轻轻摊开。
可正是这份“不设防”的真实,打动了阅文无数的评委。
后来我曾试探性地问那位组委会老师:“是不是有人替我说了好话?”他沉吟片刻,答道:“或许有推荐的因素,但归根结底,打动我们的,是你自己写下的每一个字。文学从不辜负真心。”
这句话,我记了很久。
写作这条路,我走了十余年,始终默默无闻。多少个夜晚,孤灯相伴,稿纸堆叠如山,写完又撕,改了再写。也曾怀疑过:这些无人问津的文字,究竟有没有意义?而这一次意外的双重认可,宛如暗夜中的萤火,虽不耀眼,却足以照亮前行的方向。
原来,那些伏案疾书的清晨,那些反复删改的段落,那些藏在笔记本角落的碎语低吟,并非徒劳。它们像深埋土壤的种子,在无人知晓处悄然生根,只待一缕春风,便破土而出。
这场突如其来的荣誉,与其说是幸运,不如说是一次迟来的回应。它提醒我:真正的写作,从来不是为了奖项,而是为了对生命的诚实表达;而当这种表达足够纯粹时,总会被某种力量温柔接住。
未来,我仍将执笔如耕,深耕于生活的泥土之中。不求喧嚣喝彩,惟愿每一段文字都能承载温度、传递重量。因为在那看似平凡的书写背后,也许正孕育着下一束意想不到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