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生活记忆/耕读岁月长
(四)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
〈春种夏锄〉
七十年代,我高中,毕业后,就参加了生产队劳动锻炼,好利用这段时间,挣点工分,贴补家用。
因为人口多,家中五个小妹妹,八口之家,生活难以维持,所以对小队农活有一些了解。
春天,备耕整地将茬子刨完拉净,
然后用马犁杖或东方红54型拖拉机,后面拖拽圆盘耙,对拿完茬子的地块,开始耙地春起垅,开始种地不起垅叫硬定,后来起垅地喧,能增产。起垅时机车后边带划印器。一天起十多垧,然后用木制滚子压一遍,增产保墒。(也有铁制滚子)滚子压完后,就开始种大田了。
我初次干活儿,队长让我操作化印器,就是刨埯的有距离,按我划出的印刨坑。种玉米4个人一伙,刨坑的,滤籽的,滤粪的,还有埋坑的。
划印器宽约二米,中间按个把,在耙形木头上,钉四个铁钉距离相等。一次划三根垅,这样种出的玉米距离相等,待种完玉米后,用马拉石滚子,压一遍防止透风,苗出不全。
春天种地首先种麦麻谷〈小麦,亚麻,谷糜,然后大玉米和黄豆(5月20日)之前一律种完。
谷糜播种是用点胡芦,种囗袋边点边下籽要匀称,技术要求严,一般由有经验老农操作。种完谷糜妇女劳力,开始在垅上踩格子,怕风扒,苗不全。平时种地队长严把关,坑埋不严漏籽出现,要开分折会,队长妇女队长,领工员来你垅上开批评会惩款。
在种黄豆时,用马犁耲种,用木拉子复上土。确保不透风,防止出现籽落干情况。
那时种地全靠传统人工,机械化程度很薄弱。当时在生产队院里院外都写有标语口号,打好春耕生产翻身仗!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之类的话。
政治挂帅,全国山河一片红。种地播种有时间性,要种丰产期,掏腰窝,否则减产不说,还贻误农时!地种那块,先种后种,生产队长心知肚明!
小队那时有育种地块叫“三田”选用岗地,离树地远,专抽出一块好地,培育下年种籽。
大队有科研室,培育大豆,高梁,玉米高产种子。下雨天由妇女劳力拔杂去劣,按技术要求来完成!
大田种完之后,春雨贵如油,社员们小憩一段时间,铲地就开始了。一般生产队为了使出苗的的地块,不撂荒苗齐了就开始铲头遍地。铲地铲晚了会使草苗一起长,还费工费时。如果气温低草苗一起长,也有撂荒危险!有句谚语叫“三铲不如一蹚”。只有土能压杂草,蹚地及时,才不能扔地。
六七月份,天气热的出奇,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仿佛整个身子置身于一个巨大火炉之中。到处热浪袭人,使人喘不过气来,劳作的人们,顺着脸颊流淌着汗水,每个人再想,此时要有一阵小凉风吹来多么好啊,饥渴难耐。
铲头遍地较早,青苗一露头钻出地面,再下点及时雨,苗儿分三叶期就要开苗。
铲地泛指作物有:玉米谷子,大豆,甜菜,高粱等。
大帮产地必须按顺序来,不是今天你愿意产那垅就抢那垅,而是要由生产队长做决定,以防止有荒垅无人产剩下。小队领工员(事先确定人)他是老庄稼把事,农活有经验,身大力不亏。他领头铲地速度快慢决定整体,出不出活问题。在队长面前是最信得过的人,在社员面前也有一定威信的。
在夏季铲地,有两种形式,首先是“一字”形,打头的在一面拿垅铲,大伙一字排开。谁挨着打头的,一天不能遍,这样就没有挑剔垅好铲不好铲的现象了。
第二,“人字形”打头领工员在中间排例,雁翅形,按左右分贴标和贴里外标,后面铲地人员分左撇右撇,这种形式不能随意打乱,恐怕要连续多日。
咱双城这地方是平原地带无山无水,从谷雨种地到芒种开铲,历经三个节气,一个半月时间,就从农时看,结束春种,下一段立即就转入夏锄生产。这就到了五荒六月,说的是铲地又热地又荒的原因了。体力单簿的新手,铲地经验不足,难以支持过这道技术关。
铲地分头遍二遍,头遍地铲草,开苗松土,二遍地打芽扠,间苗,见草下锄。
在生产队里,有些青壮年劳力,愿争强好斗,干农活互相不负,当个合格庄稼人要有强壮身体,吃苦耐劳,不论多么难干活,不沾轻躲重就是好劳力。平时铲地不能与打头(领工员)说过激笑话,一旦说激了,你就要挨累了,他一猫腰下边跟不上,这在夲地叫“毛了”。别人怕跟不上,心里在暗暗骂你,说你是楞头青。
待续(于忠海)
授权首发作者简介:于忠海,男,中共党员。网名:耕读岁月长、山川秀美,1954年10月出生双城县(陈厢白旗头屯)安强大队。1976年参加政府机关工作。历任文革公社(后改联兴)经管会副主任。团委书记,联兴乡副乡长职务。1985年10月黑龙讧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学习,大专文化。2014年11月退休。笔耕不辍,与新闻结伴,在省内报刋发表新闻作品400余篇。多次获奖。现为《老年日报》特约通迅员。爰好散文诗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