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人民公仆的不朽壮歌
——读禾谷老师的报告文学《市长张铁民》有感
文/魏孝元
近期的天气,像个娇嗔、顽皮,执拗粘人又爱发脾气的孩子,总是哭丧着脸,云层若灰若白,若明若暗,重叠低垂,没完没了,不见半点平和舒缓,大中小雨间隔不断,哗哗啦啦,淅浙沥沥,令人忧烦窒息,焦躁难安,心幕上无端的罩上了一层郁闷惆怅和难以言状的忧伤,所幸惊喜地收到遥地快件,这是国家一级作家和谷老师从煤城铜川签名寄赠我的报告文学大作《市长张铁民》。一边咀嚼着这份文学盛宴,一边老泪纵横,不禁又黯然神伤,感慨万千,挥之难去,一份额外的慰藉中又平添了些许惋惜,充盈中又浸润着一种遗憾,不吐不快,信手诉诸笔端,谨供方家指正赐教!
张铁民,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铁市长”这个由西安广大市民众囗归一的奉送他的昵称,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如今物是人非,岁次更替,弹措一挥间,他在这个十三朝古都的点点滴滴,举手投足,音容笑貌,生活轶事,传奇故事,永远的留在“老西安”的口碑中。朝花夕拾,他的突出贡献,骄人业绩,永远的镌刻在充满苍桑而又氤氲着青春气息的古城墙中。掩卷深思,一个伟岸丰满的亲民市长的形象向我走来:他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诠释得透彻见底;他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彻的无懈可击;他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两袖清风,一尘不染”的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纵观他的工作轨迹与特点:他以“以民为本“的工作思路,大刀阔斧的工作魄力,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清正廉洁的工作品行,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励精图治,殚精竭虑,身先士卒,克已奉公,为官一任,造富一方,践行着有生之年多为西安市民办实事的诺言,短短三年时间使这个百废待兴,饱受诟病,与吋代落伍的“脏乱差”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一跃跨入先进城市行列而名扬全国。用大爱和忠诚谱写了一曲人民公仆的壮丽之歌,并且经久不息,常盛不衰!
一、体察民情,排忧解难办实事
回望来路,张铁民市长自1981年11月调任西安市以来,借着在铜川市的工作经验,始终把人民生活,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走过了一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关注民生,服务民生,着力解决群众“衣、食、住、行、用,吃、喝、拉、撒、睡”的问题。为掌握第一手资料,他轻装简从,微服私访,用脚步曾“丈量”了多少背街小巷,扮装了多少次顾客,走访了多少厂矿企业、机关单位,熬夜披览批阅了多少群众来信,打电话或写信帮助多少群众解决了长久悬而未决的问题,现场督办了多少热点、难点问题,于是乎便有了帮肋一老翁换锅的故事,解决了一老校长不敢退休,一旦退了没处住宿的问题,解决了市内火柴短缺的问题,又如危重病人住不上医院,经他协调及时得到了解决,还有解答了一青年工人写信责备市委领导的问题,他随后并与之促膝相谈,肝胆相照,虚心纳谏,兴利除弊,从善如流等等事例……于是乎便有了市长戴上一顶草帽,穿上一身便服,乘坐公交车,不料偏遇到一位女售票员态度不恭的喝斥与责难,尔后便有了所有市级领导都去乘几次公交的生活体验,从而发现了诸多问题,如个别瓶颈路段坑洼积水,不少公交车窗玻璃破损,秋冬天乘客挨冻;上下班时间过于统一,造成高峰期“肠梗阻”,体察到了市民之苦后,通过找根子,想法子,破难局,出奇招,与各方协调沟通,解决了买玻璃难及路段整修和上下班错位调时问题,其间有些事宜涉及到一些省企、央企,谈何容易?但专拣硬骨头啃的铁市长,迎难而上,亲力亲为,登门访贤,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能取得配合支持,使许多“疑难杂症”手到病除。什么入托难,买菜难,乘车难等得到了强有力的扭转和改善。随之还掀起了一轮整肃纲纪,反对官僚主义,破除官本位思想,转变工作作风的高潮,同时还开展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改变行业服务态度的大促进大评比活动,从舆论造势到落实靠稳,一步一个脚印,使之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当务之急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严以律已,身体力行做表率
作为一市之长,张铁民深谙自己治理一个城市责任之重大,任务之艰巨,事务之繁难,更深谙自己言行对下属、基层的影响之大小。“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打铁还要自身硬”。这些道理他比谁都更清楚。因此,时时处处严以律已,身先士卒,讲原则,讲党性,不伸手,不贪占,不懈怠,勤政廉政,不做庸官、昏官、太平官。他像一个指挥若定的船长,又像一个协调运转的火车头,带领着一班人,乘风破浪,披荊斩棘,风驰电掣般的猛冲,猛冲……请看他对待个人,对待家事是如何处理的?还是从生活中的几件事说起吧。他曾接待过若干国家元首和来自异国的友人,所有赠送给他的礼物都由有关部门按照规定进行处理。就连金日成主席曾赠送他的一套茶具、酒具,还有名酒、大米也上交了公家。常年几乎身子泡在基层明察暗访、调研,指挥现场办公的他,很少坐在办公室里靠批阅文件发号施令,偶有在市委上班的时候,遇到下班用餐时分,他会拿上碗筷,照样排队用饭卡打饭,无半点特殊之处。在他的带动下,机关上灶的人越来越多,灶务管理更加规范,秩序更加良好。人们从他的人格魅力上感受到了一个党的领导干部的正气和温暖。在对待自已的子女与个人权益方面,张铁民更是严酷到苛刻的程度,甚至不可思议。自己的女儿考上了大学,因年龄超了一岁失之交臂,他却不说一句话,一位好心的副市长提醒他通融一下他还是不肯,最后女儿当了工人。女儿出嫁时,让他借用市委轿车送一下嫁妆,他照样不答应,最后儿子用自行车送了过去。自己的小孙儿入托,让他给打个招呼,叫孩子去当时条件较好的北大街托儿所,就是不办。后来多亏儿媳单位办了托儿所才算解了围。山西老家来人托办的事,一个都没办。就连在当年做地下工作时接济过他的一位老乡邻都不例外。儿子单位的同事找他办事,全给推了回去。在自己的住房问题上,按规定他是享受省军级待遇的,主管方面的同志给他说,他家并未多占,他却执意让儿子退出了住的房子去到远处租借农民的房子。有道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后来其他的领导多住的房子全部退了出来。儿子儿媳当时心里都十分窝火……够了,这种铁面无私的事儿不胜枚举,只能挂一漏万,仅显冰山一角了。在铁市长的带动下,西安市委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们看到了一个廉洁自律,风正气清,朝气蓬勃,令行禁止,能征善战的优秀团队,为后续的市政建设,市容整治,经贸发展等工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从中我们也看到了当年一代领导干部的高风亮节!

三、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树正气
自从张铁民市长主政西安市以来,以敢打敢冲,敢于碰硬,铁腕施政,执法如山,心系人民,侠骨肉情而著称。他的每一步出行,每一项政策的出台,每一道命令的发布,每一条部署的施行,都是拔云见日,日新月异,广大市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交口称赞,拍手称快,弹冠相庆。然而,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对为绝大多数人谋幸福的好事,总要触动少数人的利益,甚至动了个别掌握一定话语权的蛋糕。面对当年数百万市民的西北最大的省会城市,问题成堆,困难如山,情况复杂,一地鸡毛。古老的城市犹如一个风烛残年的垂暮老人,沉疴积久,萎靡不振,苟延残喘,民怨沸腾。没有大刀阔斧的工魄力,忍痛剜疮,刮骨疗伤的狠劲,势必举步维艰,停滞不前,山河依旧,面貌难改,这样就愧对人民厚望,愧对党的重托。话说在市容整改,清除路障,拆除违建,城交道路取直扩修过程中,得到多数市民和单位的理解配合与支持。可是遇到了一些央企和省直机关,麻烦来了。要知道有些通天的单位和个人,是把市委市政府不放在眼里的。他们有恃无恐,鸠占鹊巢却理直气壮,有人找到某副省长放出狠话,要拆除,让他张铁民找我来。为此,张市长平心静气,自有主张。他顶住压力,排除干扰,礼贤下士,多次深入现场,搞调研,测民意,召开座谈会,“只要为民谋利益的事,张铁民一不怕得罪人,二不怕丢官”,铁骨铮铮,掷地有声。他苦口婆心,软缠硬磨,从长计议,晓以利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使最后一道最大的“拦路虎”被排除。这虽然不是“初出茅庐第一功”,却是张铁民市长执政以来攻坚克难的一个难忘的里程碑。接下来最难的一件事,要属当年疏通护城河,加固维修贯通古城墙的这一宏伟而艰巨工程了。这不仅需要超人的勇气和过人的胆识,而且需要强大的资金做支撑。要知道这需得墙、河、林、道、桥一整套的设施。作为全市五十二平方公里的排水管道中心环节的护城河工程,早已瘫缓多年,成了有名的臭河、脏河、害河。因此,从根本上治理西安市容市貌,环城工程,不可回避且迫在眉睫。可是,当时班子内部争议较大,社会上反对的声音也不小,张铁民却始终认为从长远的看,环城工程造福于民,是对历史的交代,不仅有多重价值,而且意义非常重大。这项工程的资金哪里来?当时国家的下拔款继续三内往下看:"是对历史的交代"后加上个:"不仅有多重价值,而且意义非常重大"。项杯水车薪,非常有限。只有动员西安广大群众义务劳动,才能保障这项历史性工程的顺利开展,他力排众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工作思路,认准目标,坚定不移,下定决心,排除万难,说干就干。当年的全民参战如何同心同德,众志成城,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如期竣工,这里不再赘述。
却说这项工程,在实施时要涉及近两千户居民,近六百家厂矿企业,他们怎么迁移,如何安置?需哪些部门联手?得制定哪些条例?真是千丝万缕牵一发而动全身。为此,张铁民变成了张铁人,他晚上才吃中午饭,睡在工地的工棚里办公,多少个晚上都是睡个囫囵觉,接听的电话足以使人头昏脑胀,用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呕心沥血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忙、累自不必多言,单说这工程一启动,好似捅了马蜂窝,哭的、骂的,诉苦的,起哄的,威胁的,阻拦的,围堵的,扇动集体上访闹事的,上书省上、中央的,真是斩不断理还乱,一时间甚嚣尘上,暗流涌动,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他成了“挨骂市长”,面对如此局面,张铁民义务反顾,成竹在胸,不乱方寸,耐心地做好一班人的工作,争取省委省政府的鼎力支持,成立了环城工程治理委员会,制定了章程和实施方案及施工条例,本着爱民、佑民的原则,下派多个工作组,采取宣传、说服,多方出力,协调沟通,盘活资金,及时补偿,协助搬迂,妥善安置,扶慰民心等措施,使之一时的逆流风平浪静,终于经过两年的官民万众一心,苦干实干,使护城河全线贯通,初见清流潺潺,水鸭游动,市民笑意盈盈。如今流水诉说着昔日的故事,城墙留下了已故市长的脚迹。可谓:政声人去后,功绩彪千秋!
四、严抓细管,言行必果讲实效
熟知张铁民市长的人都知道,他为人的刚正和行事果断的风格。工作起来忙得像个陀螺,不分昼夜,认准的事儿一定要一抓到底,干出名堂。即不仅把实事要办实而且要办好。绝不敷衍塞责马虎从事,更不会雨过地皮湿,虚晃一枪赚吆喝。在整治市容“脏、乱、差”的行动中,他一脚踏进市钟楼邮电大楼的大门,发现卫生很差,没有多大动劲,第二次街道办事处去查,动了,但很不像样,不合要求。张铁民气呼呼地回到市政府,马上召开会议,请来了邮局有关领导,厉声询问了缘由,然后舒缓了囗气:“一、两天内必须改变面貌,二、如果不改变,就实行罚款。三、如果还不行,就动舆论,报纸上见”。到了第三天,区上和街道办事处前往验收,卫生面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原来,领导一回去,就上下齐动员,连夜加班搞,里里外外,果然在限定日期内完全大变样。这杀一儆百的举动,全市为之震撼,从此整个全市各个机关单位掀起了环境卫生大整治高潮……上任第一年的市长,在万家灯火,爆竹声声,杯盏叮口当的年节里,没有沾家。独自从三十晚上一直到初四深夜,赶写出了一份详细的市容管理条例。
张市长明白要治理好一个城市,必须先治标,注重精神层面;再治本,注重物质层面。标本兼治,良性循环。在他任职时段,工商财贸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发展。单就他抓民生民情方面的事例就不可胜数,令广大市民刻骨铭心。为了快速全面掌握民需民情,他借鉴长春市的经验,设立了市长专线,使电话成了连接民声民情的桥梁,缩小了政府与群众的距离,扩大了市政府的视野,为群众解决了不少实际困难。用电话指名道姓地给行业部门的负责人发布命令、指示。有乱收费,乱罚款的,有服务态度恶劣的,有乱搭配香烟乱倒垃圾的,有食物中毒事件的,有乞丐向外宾讨钱的等等,不一而足,该查处的查处,该纠正的纠正,该整改的整改。总之,做到:实事实办,特事快办,抓铁有痕,踏石有印。一抓到底,绝不姑息。一次到大雁塔检查菜市场卫生时,发现人们站了很长的队买豆腐,有群众嘟囔站了两三个小时了还买不上,是因为有熟人从后门捷足先登了,他上前一看果真如此,立马打电话叫来蔬菜公司主任和二商局局长,追责此事,经过严查整改效果显著。至此,整个雁塔区的市场服务质量大大提升,购物秩序井然,群众夸赞不已!还有不少多年的积案,错案,信访办无法处理,或踢了皮球,到了张市长这里再大的麻烦总能有个水落石出,群众高兴地称他当代“包青天”,真正的父母官。
尾声:在人民爱戴的铁市长住院期间,消息不胫而走,一些受过市长亲自约见和督查处理过难事的当事人及一些市民拿着礼品围在医院门囗,执意要去病塌前探望,只恨医院制度严格,门卫坚守不肯允许,只好作罢。后来当市民们闻知铁市长已与世长辞时,整个西安市悲泪垂天,全城哀痛了,震惊了!当他的灵车经过街道时市民们自觉俯首默哀鞠躬,三兆革命公墓前花圈遍地,挽障蔽日,道路两旁涌满了难以计数的送葬市民,人们哀叹着,惋惜着,缅怀着。这个把人民群众的柴米油盐,悲喜忧乐始终放在第一位的“铁市长”积劳成疾永远地走了,他的年轮定格在了六十五岁上,他的心血永远在护城河里日夜流淌,他的业绩永远写在焕发了青春的西安这个全球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上!
读完了《市长张铁民》,笔者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拉里拉杂写了以上感想,总觉肤浅的拙笔不能表达对铁市长高尚的情操,卓越的领导才能和超凡的政治智慧的敬仰与膜拜,也十分感谢我所崇拜的禾谷老作家对我的厚爱与鼓励!感谢他给广大读者奉献了一份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
(注:文中图片系作者提供)
关于《市长张铁民》的作者和谷老师
和谷老师是陕西省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人,生于195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国家一级作家。也是陕西省一位重量级作家,著名编剧。他同时对书画还有较高的造诣。现为陕西省作协顾问,陕西省文联副巡视员,省散文协会副会长,黄堡书院院长。曾担任过陕西省文联副秘书长,西安市作协副主席。历任《长安》、《特区法制》主编。舞剧《白鹿原》、《长恨歌》的编剧。早在三十多年前他就是紧随"陕军东征五虎将″之后的一位成绩显赫的著名作家。著作有《和谷文集》14卷。共出版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60多部,计100O多万字。部分作品被译为外文广泛传播。曾获得过"五个一工程"奖,电视剧"飞天奖"。《市长张铁民》是中国作协第四届(1985一1986)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评奖中获奖的一部力作。由和谷老师根据他的作品亲笔改编的六集电视连续剧《铁市长》1991年7月1日在央视及后来相继在其他省地电视台热播后和谷老师声名大振,被全国受众所熟知,所赞扬!